首頁 > 正文
三色潼南記略

  紅色

  紅色的寓意是鬧,這是一種熱烈和激情的色彩。

  雙江鎮地處潼南區西北部,東接梓潼街道,南靠柏梓鎮,西鄰花岩鎮,北與遂寧市的磨溪鎮相接壤,皆因猴溪與浮溪在境內交匯,勢若雙扣,走勢如玉帶纏腰而得名。明末清初,雙江鎮一帶地域,隸屬於潼川府遂寧縣;後屬潼南轄區,一九八六年一月,由雙江公社改設為雙江鎮,劃花岩鄉、新林鄉、桂林鄉歸雙江鎮管轄。

  楊氏是雙江望族,全鎮土地近五萬畝,少有不屬楊家。全鎮居民幾乎都要租種楊家的土地。其實完全可以稱為楊家鎮。據古鎮陳列館的講解員介紹,雙江鎮境內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楊氏民居,其佔地五千四百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兩千零六十平方米。鎮上現存有楊闇公舊居、楊尚昆故居,以及反映潼南革命鬥爭歷史的重要遺址永綏祠、清代巴蜀民居建築群,以及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田壩大院、興隆街大院、長灘子大院等,大型清代建築群共二十座有餘。走在瓦檐下寬闊的街沿,眼前不斷出現飛檐翹角,心事便被歷史撬動,漸漸有些難已。雙江古鎮的這些古建築群規模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參加全國第二屆民居學術研討會被譽為全國罕見的清代民居群,也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楊氏開闢雙匯居住地,也是湖廣填四川時期,大抵在重慶沿嘉陵江北上,從合川鹽井一帶西行,多走幾步就是成都大平原,就是銅梁山丘,偏偏走到了猛虎圍城的潼南,選擇了兩溪環抱的一塊平地,逐漸發展起偌大家業,也是目光獨具。也許經歷了長江、嘉陵江的長途跋涉,立住了浮溪、猴溪交匯處,而取名雙江的。

  這是一次十分正確的選擇,楊氏漸漸聚眾而居,開荒拓嶺,成就了一鎮之大。

  多少四川鄉鎮就如此填出來的。

  楊家傳到楊闇公一代,已是第七代傳人,為少七房後嗣。老輩亦有兄弟七人。他們居住在郵政局大院、長灘四知堂、源泰和大院、興隆街大院等地。四知堂為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出生地。其名稱取之於楊氏先祖東漢太守楊震“夜拒賄金”的典故。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碇金子,前往館驛相贈,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説現在已經是深夜了,沒有人會曉得的呀!楊震正聲而言,説你我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一時傳為美談。四知堂中設有私塾,整個房院建築為木結構懸山頂式,面積約一千一百四十六平方米,佔地約一千二百九十平方米,建築設計採用步步遞進,層層升高的傳統技法,建築布局開景闊大、利用充分,顯得更加獨具匠心。郵政局大院是楊闇公的舊居,位於雙江街道正中心,因民國開設郵政局利用而得名。

  楊闇公的父親讀書有成,擔任了地方巡檢官,然後做棉麻菜油生意,累積有田土八萬畝。這可以號稱楊半城。其後嗣繁盛,有十一子九女,多參加了革命。講解員帶着無數游客,在板壁間的瓦沿下鑽來鑽去,盡情領略着清末民初建築的古樸神秘。還講了一些楊氏兄弟友愛的故事。楊闇公曾捉手教弟弟們寫字,跟他們擺談革命的龍門陣,直至月落星稀。他為革命獻身以後,同輩弟妹以致力革命回報,宛如群星閃爍。

  潼南人十分崇拜大紅顏色,以之居三色首位,我想,這種心情不難理解了罷。

  革命勝利之後,鄉鄰們均以革命者為榮,對楊家舊居倍加精心保護。每至清明和國慶,這裡,都是游人如織的。瞻仰之後,鄉人攜了黃酒和青芹,懷崇敬心情,去到楊闇公的墓地奠獻。仿佛為自己做一次沛沛的充血。那一顆顆赤誠的心,因猛烈跳動而盈溢,不覺得急了累了,顯得精神煥發。

  這當然是一筆紅色財富。

  金色

  佛要金裝。

  潼南區定明山下大佛寺內,供養着一尊釋迦牟尼金身坐像,金身高八丈,史書記載,其迭經南宋、清代、民國和當代的五次貼金,光燦燦而顯赫,黃澄澄而耀眼,巍巍涪江畔端坐千年有餘,當地人稱為八丈金仙。

  八丈有極高之意,仰之彌高,莫過於七八九,大概是鑿造者特意選擇的尺寸。

  貼金這種方式,體現了世俗者表達內心的極度仰慕,他們尋覓最堅固而體積龐大的物體,塑造出神佛來,再貼以輝煌的金箔,以展示自己不可企及的崇拜。據説,所謂貼金,就是將金箔壓薄,順口眼鼻嘴身手腳腿形狀,薄薄地粘上一層,恍若金鑄。因其嚴絲合縫,世人皆以為刷金,或者金鑄。我的學生黃小平介紹,因八丈高的實體金佛不易鑄造,而大佛的石身材質也無法鍍金,聰慧的信徒們便用金箔進行粘貼。實在是極明智的抉擇。定明山整座石岩開鑿成一尊大佛,金光燦燦且炫人眼目。

  繞定明山西行,沿途鐘磬聲不絕,瞬見檐牙高舉,平步過去,便到了聞名天下的大佛寺山門。寺前廣闊無涯,漫連涪江水域,形成海上仙山般的宏大,不愧為一方寶地。

  大佛寺之前叫作南禪寺。初創於唐代鹹通年間,因山得名,稱為定明院。宋代有善人,在寺內裁山開鑿大佛像,成後更名大佛寺。明代信眾出力,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了七重飛閣,以遮風避雨。至今建築物保護完好。進入寺內,古照壁上存有歷代名人題咏,其中飛霞、天開圖畫等,頗有藝術價值。寺門東西,存有觀音殿、玉皇殿、大像閣和鑒亭四座木結構房屋,形成了古建築群。巴蜀人多崇佛。大像閣建於宋建炎元年,起於涪江,通高 約十丈,疊壘七層,雕梁畫棟,柱枋榫孔相受,歷八百年風雨,仍巍然屹立。佛學術語稱七級浮屠。樓閣之下,便是前殿處,內裏供奉貼金大佛。這座釋迦牟尼金佛,頂與山齊,裸跣雙足,結跏趺坐,頭係螺髻,袒胸,着雙領外衣。他以慈祥的目光凝視着蕓蕓眾生,仿佛世道雖有萬變,惟佛心亙古不易!佛眼為陰沉木鐫刻,黑夜裏顯湛湛熒光,信眾在殿內任一角落,均見其炯炯雙目。亦可知匠心深沉。供佛的大像閣古建築,係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造頂的七檐佛閣,飛檐翹角,巍峨凝重,盡得顏色之妙。

  導游介紹説,這座摩崖造像比例勻稱,金燦炫目,雕刻技藝十分精湛,為我國最大的室內貼金大佛。於世界十大佛中名列第七。細考佛教石窟造像,其始自南北朝,以世間種種以喻來世某種,弘揚釋迦學説,善修重生思想。隋唐時期,君王好大喜功,影響民間,風格為 之一變,觀念雖未突破,佛體卻越塑越大,令人望而生畏,而易起虔敬心,即其果也。潼南大佛於唐朝末年先鑿佛首,於北宋靖康丙午年開雕佛身,至南宋紹興辛末年全像竣工,前後用時竟達二百多年!整個寺院區域之內,存有大小造像七百餘軀,宋至清朝題刻碑碣八十三則,是重慶境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寺院簡介中説,大佛寺的傳承法係為臨濟宗,傳法興寺的祖師計有釋德修、釋蒲智、釋界遠等高僧。在歷史上,大佛寺曾經重建過三次。前兩次於一一五一年、一二七八年,分別由鄧利成、馮輯、清暉所建,最後一次在民國十一年重建。道士王了知、居士鄧利成亦為著名的興寺大德。在寺院內,收有乾隆皇帝臨駕大佛寺時的重要文物黃羅帳,還遺有高僧的舍利塔一座,塔主悟法禪師。

  可知唯心至方有人至。

  大佛寺沿涪江層層鑿建,我等幾次前往,皆以大佛為中心,在東西長達裏許的崖壁上,徐徐欣賞留有歷代騷人墨客所書鐫的題記、詩咏、碑碣、造像等,共八十三則;細觀鎦金楹聯鐫刻約二十則,龕窟一百零四個,供奉佛像七百餘軀。學生自豪地説,另有石磴琴聲、頂天佛、鑒亭、翠屏秋月等名勝古跡,與八丈金仙共稱十八勝景。

  出寺門西行,即臨下層的眾多儒佛道三教造像精品,為歷代所鐫刻,共百二十六龕九百二十八尊,之外還有七十余則碑刻、楹聯、水文、重大災難題記,與金身佛像相得益彰。這些石刻藝術品,落款為隋唐紀年。顯見年代久遠。其雕刻手法亦多樣運用,既有圓雕塑、半圓雕,亦有淺浮雕、透雕、線刻等,展示了古代工匠非凡的技藝。造像俱以寫實為主,兼有適度變形誇張,故栩栩如生。雖然其中不乏飾金涂銀之作,也充分展示了唐宋以來石雕之大氣磅礡和沉穩豐厚,令人趨之若鶩。另外,在大佛字側的崖壁上,集中了七個年號的洪水題記。題刻記述其始刻於大明正德十四年,續有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緒十五年、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八一年、二零二零年等的歷次大洪水標記線和題記。此處集多個年份不同的洪水題刻於一處,可使後人比較歷次洪水在境內的高程,探索其演變規律,學界評價為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走過水文題記,即睹一壁頂天石刻的佛字,其高約兩丈七,其寬丈八,最粗筆畫寬四尺。據説,刻字時並未採取拉線放大的方法,而是由書者揮巨椽寫於帛上,再將絹帛粘貼石壁,由工匠直接鏤刻,可尊稱為大佛刻字。這是何等的虔誠與執着!我不禁有些走神,能揮灑墨書四尺寬窄筆畫所用的巨椽,會是一枝怎樣的筆?或許需要採用徑尺楠竹來做筆桿!佛字壁之右,還有清代名臣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題咏的石刻千余處,盡顯禮佛崇拜之心,細細讀出來,仰尊羨慕之情泱蕩石外,不僅是普通游客那般了。

  繞出大閣,踏足一條摩崖而鑿的石道,共有三十六級厚薄不一的階梯。如箜篌三十六弦。上下石道兩側踏步不同,便是箜篌兩排的七十二個弦音。突有先登者卻説踏石不響!本人從不信玄,搶步踏了上去,自聞步步琤琮。原來登上石階,人處琴弦中,方聞奇妙琴音。所謂步步奏琴,因琴梯石岩內空,開鑿成丁字形洞窟,方産生回音。在石道盡頭兩側,又植有巨樹,以增加回音效果。拾級而上時,腳下會叮咚不絕地發出琴音,一路聽琴,人稱石磴琴聲。其中四至十步,聲音清越洪亮,又叫作七步彈琴。

  人行至西極,回望涪江邊,見一突兀孤石,上面建築有一座屹然古亭。其亭三檐四角攢尖,覆樓雙重,以八支方形大楠木為骨架,內置扶梯,可以直攀亭頂。傳聞是一古代知縣見微知著,先是出資建了一處歇腳亭,後竟於此辦公。後人仰慕,稱之為縣衙門,以示讚賞其愛民如子之心。那時游客,紛紛上得此亭去,江風吹面,遠處孤帆移來,近處檣桅如林,而江水清澈如鏡,可鑒人纖毫,宋人魏了翁題名為鑒亭。

  鑒人影當亦可鑒人心。

  大佛寺後頭,就是那團更大的石巒,曾稱壁山、大佛岩,為一平地凸起。潼南人極具想象力,把這團巨石命名為定明山,取其大佛如山、山是大佛之意。佛教講靈境。諸如此類的佛岩,其巍然聳立,確有明定之力。

  綠色

  在高處觀看,崇龕水系豐盈,因有姚市河匯入琼江,輕捷地掠過陳摶山腳,江與河共同構成葫蘆嘴。若乘一葉輕舟游琼江。雲把天壓得極低,就連遠處,也看不見山了。風是極親近的,輕輕走過來,撫摸人臉頰幾下,便又離開,不過甭着急,後面還跟着同樣的風,柔柔的,十分涼爽宜人。這在水裏更容易感覺到,伸手撩那流動的水,清且漣漪。突然間雲散霧開,不打招呼,太陽就出來了,把你倒映在河水裏,跟無邊無沿的油菜花並立,被照耀了一回,可以長時間享受陽光下那些溫暖,以及水裏刺眼的黃花。眼前,滿滿的儘是油菜花,那種燦爛,不到實地,絕對體會不到的。

  葫蘆壩由大小兩個壩子組成,都是青杠村地盤。小壩子是潼南油菜花節主會場,平而且廣袤,緊挨着崇龕鎮街道;大壩子由五社農民新村往外,即旅游火車東站,突然收束成葫蘆頸。出了葫蘆嘴,直至白沙村碼頭,路程計有數千米長短。整個壩區有三萬畝寬闊,先後引進全國的油菜品種,以及美國、比利時及東南亞國家的優質油菜,共二百餘個。另有兩個航天育種的油菜品係栽種。看崇龕油菜花最佳處是就在葫蘆肚。那滿坂綠稈綠葉綠的角兒,襯托出千百朵金花,惹得蜂迷蝶戀,吸引人的眼球。

  這些景致,極似廣納百川的琼江,匯聚攏來了,再往下,便成了奔流。要看油菜花就得過河轉入葫蘆壩裏。那橋頭偶爾有幾叢火紅的巴茅,長得格外粗壯,似執矛巴將軍或者當代耕農。要犁田了。待滿畈油菜花盡謝,灌上了水,便可栽插早稻。船劃入溪流裏,河裏那些模糊的小屋,是一座磚瓦廠,接着又是一座榨油房,以及好多直挺挺的樹。停車觀花,須登臨陳摶山,上煙波嶺。那裏就是陳摶老祖的故里。我們是下午趕過去的,走了五百二十一級石梯的升階,穿過一千九百一十九株桃樹,登頂是一尊十二丈高的陳摶銅塑像。游人臨頂下瞰,雲舒雲卷,於萬畝菜花田中,浮現出一幅巨大的太極圖案,其陽極為油菜,其陰極為麥苗。

  其實,陳摶山就是一尊側臥的睡佛,手往後頸窩捂着,雙腳盤在一起,另一隻手捂在肚臍眼上,呈標準的煉氣動作。白雲蒼狗,在山頂修建一尊站像,似乎有些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也。

  陳摶這位先聖,生於晚唐八七一年,字圖南,道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古代學者兼養生家。檢索資料,在他所著《易龍圖》的自序中,稱自己為“西蜀崇龕人”。北宋李宗諤編《普州圖經》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明代楊慎在《太華山歌送陳子學巡方三泰》詩中歌曰:“君家老仙舊隱處,丹壚石榻荒蒼&。”《潼南縣誌》鄉賢一章中,首列其名,並記:“陳摶,普州崇龕裏人,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離家隱居於武當九室岩。”陳摶孫君倣、獐皮二處士説,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自後唐清泰二年起,陳摶就棲居該處,服氣辟穀修道二十多年,每日只飲幾杯酒而已。後移居華山&&觀,又移居少華山石洞中,以睡代食。尤其精通鎖鼻術,他可以一睡數日、十數日、百十日不醒,世人稱為睡仙。

  今潼南區崇龕鎮即睡仙陳摶故里無疑。

  或許,這位敢於跟宋太祖賭華山的上仙,灑脫至極,居然以沉睡為生存要訣,以一睡當一夜,生命自然就延長了,甚至長生不老,不得不令人信服。

  至於養生術,歷史上亦多有記載。後周世宗喜好道士燒煉丹藥的法術,大約在顯德三年,他命令華州刺史,把陳摶送到朝廷,詢問點化金銀的法術。陳摶機敏地回答,説陛下為四海之主,應當以致力治國為念,怎麼留意黃白方術這樣的事情呢?周世宗不但沒有責怪,還任命他為諫議大夫,被陳摶堅決辭謝。顯德五年,成州刺史朱憲向皇帝辭別赴任時,周世宗命令他帶五十匹帛、三十斤茶葉賜給陳摶。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陳摶來朝廷進覲,太宗皇帝以厚禮對待。還對宰相宋琪等人説,陳摶獨善其身,不為勢態利益所干擾,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當時,陳摶居住華山已經四十多年,將近一百歲了皇帝讓宋琪等人詢問,先生得到的玄默修養的方法,可以傳授別人嗎?陳摶回答,説我是一個山野隱士,對當下的世道沒有什麼用處,無此類方術可以傳授。即使能讓白日沖天,對當今世道又有什麼好處呢?現在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一樣的外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亂,真是有道德仁義聖明的君主。現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興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時候,勤行修煉的功勞也不及此。宋琪等人連聲稱好,把陳摶的話告訴太宗皇帝,賜號希夷先生,並賜給一套紫衣,命令官吏擴增修葺他所居住的&&觀,並多次與陳摶和唱詩賦。

  看來,這位遐邇聞名的道家活神仙,入世觀念比較深,因此喜好研究養生之道。道家標誌是雙魚太極。陳摶的太極圖案,一半是金色的,一半是綠色的,寓示生命之熣燦。

  從煙波嶺索道溜下去,過姚市河,眼下的農舍、河流、花海,縮短了接觸的距離之後,被突然放大,近距離呈現春天的美艷。游人自願投入葫蘆腹。姚市河匯入琼江後,夾江處形成一個極大的壩子,當地人稱葫蘆壩。有了碩大無比的葫蘆,琼江就像一根拐杖,被陳摶老祖斜挑肩頭,活似仙人之游。

  而今這裡,油菜花海、太極陰陽雙魚和日月天地圖案,陡顯琼江岸邊葫蘆壩,引得眾人驚呼不已。這創意獨具匠心。為植塑太極雙魚圖形,農民在播種初,利用油菜和其他農作物葉色和花色不同,按設計圖案種植搭配,使油菜從一窩窩麥苗中飄灑出去,形成了一條長約兩百五十米、寬約二十五米的弧形七彩花帶。比喻陳摶易學深湛。旁邊天地日月四個大字,拿黃色油菜花做底,紫色油菜花勾勒筆畫,日和月採用古代象形文字,天和地採用常規字體,四個字構成了黃綠相間的圓圖,直徑長達一百五十米、佔地達八畝。導游説,這樣能詮釋和諧理念和大愛智慧。在中國最美油菜花海評選的活動中,重慶潼南油菜花以高達三十余萬張的選票,與青海門源、雲南羅平等齊名,躋身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油菜花旅游風景區。

  穿過葫蘆壩,突然出現了一座小火車站,可以乘坐。起點就叫東站。我們頗有些好奇,扭着乘務員問終點在哪,他説終點就是西站的噻。於是恍然大悟。在道家文化中,有了起點,任何地方一停,那就都可以稱為終點。

  沿途,金燦燦的菜花盛開着,有了縱橫流淌的碧水相伴,越發相得益彰。這是向葫蘆腹地深入。乘坐著火車眺望,三春大地的神韻自然流露,沿途除了金黃儘是碧綠。而綠色並非油菜獨佔。油菜花荇以外,在崇龕鎮的蔬菜博覽園,還收集了各地優良蔬菜品種一百五十多個,四季蔬果飄香;四處淺丘之上,開出一畦畦茶山,無數的茶姑正唱着山歌,採着今年第一批明前茶;各村社的珍貴樹木花卉園,也撩開了避寒的塑料薄膜,露出千姿百態的奇花異草,便賽過仙境了。

  到了火車西站,緊接着,須搭乘最後一班遊船,回到陳摶山下的碼頭。遊船在金黃色的曲廊裏駛行。綠水以外,是青青的草岸,往上是輝煌的油菜花,在西方朦朦朧朧的天際,懸挂着一顆火球,那就是太陽了。

  還未下船,我就看到夕陽西下,一個紅紅的火球浮於花海。當為浮光躍金。要飽眼福,腳下趕了幾步,一不留意,便被超高的&階絆倒,額頭重重叩在頂層&階上,腫起一個青皰。再抬起頭來,不禁狂呼:啊,夕陽!我的太陽!

  葫蘆裏竟是這般世界。(文/劉運勇)

編輯:陳蒙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