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龍門纜車修繕工程效果圖。(渝中區文管所供圖)
望龍門纜車老照片。(渝中區文管所供圖)
荒草萋萋,人跡罕至,長滿青苔的石板上,處處是斑駁水漬……如果不是門口的文物保護標識,極少有人知道,在渝中區望龍門,還有一處中國“第一”。
它就是中國首條客運纜車——望龍門纜車。它建成於1945年4月,停運於1993年,2009年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是78歲“高齡”。
8月22日,望龍門纜車修繕設計方案正式通過專家評審。今年底,離開人們視野整整30年的望龍門纜車,將正式開始自己的涅槃重生。
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介紹,修繕方案將最大限度保留纜車的原有構築物和生態面貌,並借用空曠場地設計景觀,保留原始纜車沿線場地的歷史記憶,打造出自然和諧的環境。
目前,望龍門纜車運營方案正在緊張設計之中,重慶日報將持續關注望龍門纜車涅槃重生的每一步。
回顧
望龍門纜車由茅以升任總工程師
當初修建望龍門纜車的起因是什麼?修建花了多少時間,耗資多少?
徐曉渝介紹,抗戰時期,重慶因為地形高低不平加上城市人口陡增,交通問題日趨嚴重。
由於重慶沿江碼頭高差非常大,因此,解決爬坡上坎的交通問題,成為這座城市市政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1941年1月21日,時任重慶市長賀耀組根據中國橋梁公司的計劃書,率先提出興建纜車的提議。
1944年5月,重慶纜車特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纜車公司)成立,聘請橋梁專家茅以升為總工程師,梅旸春為副總工程師。纜車公司初期籌集資本4500萬元法幣,後增為6000萬元法幣。
然而,修建纜車在當時的重慶乃至全國尚屬首創。徐曉渝説,當時,專家們對望龍門碼頭、嘉陵江碼頭、牛角沱碼頭、臨江門碼頭等處進行實地調查、勘察規劃,最後決定在人流量較大的望龍門碼頭修建。
望龍門纜車軌道呈“魚腹式”,中間設雙車道,兩端為單車道,上下纜車在中間分道行駛。
望龍門纜車於1944年7月動工,1945年4月竣工,當年5月16日,望龍門纜車正式通車運行。通車後的望龍門纜車一共有兩輛車廂,每輛可載客50人。據記載,通車8個月,纜車營運收入就達到法幣1750萬元,乘客上下行總計近9萬人次。
當時的望龍門纜車票為銅鑄金屬票,上車後由乘務員收回。但是上下行車票形狀不一樣,上行票為圓形,下行票為方形。20世紀80年代,望龍門纜車的車票價格為下行2分,上行3分。
暫別
因修建長濱路,望龍門纜車正式停運
1987年10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二條大型跨江客運索道——重慶長江索道建成營運,溝通了渝中區上半城與南岸區上新街的空中營運線路,望龍門碼頭到龍門浩的過江輪渡受到一定影響,望龍門纜車由此也少了不少乘客。
1993年,因修建長江濱江路,望龍門纜車停運,並於2009年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龍門纜車只是重慶20世紀四五十年代起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一個縮影。
當時,除了客運纜車外,重慶的貨運纜車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迅速成為川江上普及的裝卸設施。萬州柑子園碼頭在1960年建起了一座電動貨運纜車,上下雙車運行,日運送貨物150噸左右。1979年,萬州牌樓碼頭建成了一座車道長306米的貨運纜車,從可查的資料上看,這是川江碼頭上最長的纜車道。
截至1985年底,重慶的各式纜車數量已有上百條。其中,重慶港的纜車道達到了87條、涪陵港35條、萬州港12條,而重慶港九龍坡碼頭的貨運纜車單車荷載已達150噸。
回歸
將用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體驗
修復後的望龍門纜車會是什麼樣子?游客們在這裡將得到怎樣的游覽體驗?
徐曉渝介紹,按照設計方案,望龍門纜車將挖掘價值,通過文化演繹的手段重構歷史文化場景,激活纜車功能,運用活化體驗的策略,讓望龍門纜車煥發新生。
纜車曾經是重慶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礎交通設施,保護工程將尊重場地特徵並延續歷史文脈,確保纜車的真實性,同時在文物保護範圍外恢復部分標誌性場景,用於纜車文化的展示或植入新的功能,服務於周邊城市發展。
此外,在保留纜車建築及場地狀態的基礎上,將着重用創新的方法對場所符號再利用,對歷史文化進行當代演繹,打造充滿纜車文化元素符號的新景觀場所,重現場地記憶。
修復完成後的望龍門纜車,還將結合虛擬現實等數字信息和人工智能手段,創造互動和沉浸式的參觀體驗,使人們深入其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感知歷史的滄桑,讓望龍門纜車重現生機和活力。
修繕完成的望龍門纜車,將讓游客們再次感受中國首條客運纜車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