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往事
遐邇聞名的釣魚城周邊,是涪江、渠江匯於嘉陵江之處,其境霧朦煙籠,江天一色,自古稱為合川,經歷史風雨飄搖,由族群而郡縣屬,而地區、縣、市,現為重慶市轄區。
合川匯三江而拱守重慶北大門,連接四川盆地東部,其東鄰渝北區、四川岳池縣,南靠北碚區、璧山區,西連銅梁區、潼南區,北接四川的武勝、蓬溪二縣。東西寬六十九千米,南北距五十八千米,幅員面積約兩千四百平方千米。其扼川北水陸交通咽喉,簡稱江城,是重慶與資源豐富的川北地區連接的紐帶,也是重慶資金技術集約發展的延伸帶,還是重慶通向四川北部、陜西、甘肅等大西北省區的經濟走廊。合川下轄二十三個鎮、七個街道辦事處、一個市級特色工業園區。地處重慶三環和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是規劃中的重慶北部地區中心城市。渝武高速公路和渝陜高速公路途經合川,遂渝快速鐵路貫穿全境,蘭渝高鐵在合川並軌。當時全區總人口為一百五十五萬人,主城區建成面積六十平方千米,又是重慶市級山水園林城市。
合川所匯聚的三江水,大大小小的,共有二百三十四條支流,總長一千六百餘千米,實在是嘆為觀止。
許多年前,我曾經帶着農機校學生,去合川區大石街道實習,操作農業機械,譬如耕田、栽秧。大石距離縣城約三十華里。每每到了周末,師生便相約進城趕場,好像南津街最為熱鬧。它在江邊。那時還有城門,有石板街道,有頭簪茉莉花提籃小賣的姑娘,以及蒲衣草鞋的老少農夫。唯有那些牧童,攆起牛兒,走進江中暢游,還是吸引眼球的,這些大江大河呢,是一條滔滔不絕的歷史,從今朝往亙古看過去,發生了什麼,能夠使人震撼,能夠使人牢記,也能夠使人振奮,足以讓我們煞費心思去追索。
合川地質構造屬新華夏係構造體系,境東及東南部屬川東平等嶺谷區華鎣山複式背斜褶斷帶,其餘的大部分地區屬川中褶帶龍女寺半環狀構造區,東、北、西三面地勢較高,南面地勢較低。最高點是三匯鎮白岩頭,海拔為一千二百餘米;最低點在南面的草街鎮嘉陵江邊,海拔一百五十八米。在合川,首次挖掘出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馬門溪龍。市內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淶灘鎮古甕城遺址,鎮內二佛寺保存着全國最大的禪宗石刻摩崖造像群,是佛教禪宗文化聖地;其與江蘇周莊、雲南麗江同被評為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是全國十大最美村鎮之一,鎮內二佛寺的淶灘摩崖造像,堪稱宋代石刻藝術瑰寶,其附屬古甕城、老街、明代石牌坊、清代舍利塔群、古戲樓等,遍佈其間。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合州判官六年,開闔州理學之宗,並寫下了重要篇章《養心亭説》。清初於成龍任合州知州,勤政為民,勵精圖治,被康熙皇帝譽為第一清官;史學家張森楷在合川太和鎮創辦四川蠶桑公社,譽為川東蠶桑之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合川的草街子創辦育才學校,著名的專家學者如翦伯讚、賀綠汀、戴愛蓮等曾在這裡執教;我國四大實業家之一的盧作孚先生,在合川創辦了民生實業公司,成為近代中國船王,抗戰時期,他為搶運物資入川,保住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倘若升到空中俯瞰合川,更像雙鰭巨尾,匯合三川之後,再於重慶朝天門匯入長江,昂揚着傲然入海。
當時所有縣城都是明清建築,我們走到合川北門外,劉果便津津樂道,介紹合川牌醬油。其創始於光緒年間,最初由合川人戴大成在外孝義街開辦大成醬園作坊,生産口蘑醬油。接着江北人鄒甫臣在北門外的三步梯,開設民利權醬園作坊,生産珍品醬油。看來普遍講究民權。清末民初,四川民間就流傳民謠:合川醬油保寧醋,豐都盛産豆腐乳。20年代末,鄒甫臣之孫鄒瑩潔留學歸來,與其父同襲祖業,把科學釀製與傳統工藝結合起來,使産品質量迅速提高。民國二十一年,民利權的珍品醬油,在四川省物展會上榮獲優質醬油銀質獎章和獎狀。
路過老街時候,見了路邊小攤賣米粉,便説沒有吃早飯,劉果只好請客了。我們去品嘗了一次合川米粉。這種米粉用豬肉、雞肉、羊肉、羊雜、牛肉等做臊子,是合川人早餐主選飲食,便依自己喜好口味兒,選擇了雞肉米粉。果然色香味俱佳。吃罷米粉,又要了一杯甜豆漿,於香嫩中添上甘甜,便一望再望,依依不捨起來。劉果説,再不往前走,沒得合川桃片饋贈了。合川桃片歷史更為悠久,為中國傳統名特産,出現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主要原料為糯米、白糖、核桃仁,經過精細加工、攪和、切片、包裝等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成品桃片色潔白而味香甜,突出濃郁的桃仁和玫瑰香味,粉質特別細潤、綿軟,且回味悠長,撕開似一張張微型橋牌,卷裹不爛,點火即燃,分甜、鹹、麻多種口味兒。凡肉食再佳美,不比點心隨時可吃,我們只好舍下米粉兒,跟着他朝前走,去欣賞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尚未到手,劉果又説合川肉片更好吃,且來歷蹊蹺。有天,一家飯店下班後,廚師將賣剩的肉片用雞蛋、澱粉包裹,用少量油煎至兩面金黃,再加多種輔料和調料烹炒,自己下飯吃。沒想到一嘗此菜,覺得鮮美可口。從此,這個廚師就如法炮製,發明了可澆作料蓋頭上席、可幹煸攜帶、可密封保存的合川肉片。當然不能用剩肉製造。合川肉片色呈金黃,外酥內嫩,麻辣適中,至今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還被列入中國名菜譜。
歷二三十年,新任合川區作協主席張望邀我們去,是游嘉陵江,説南津街至鹽井場,是嘉陵江最為秀麗的一段。遙想蒙哥汗當年,駕駛艨艟巨艦,借順風順水之勢,仍不能佔領釣魚城,進而取重慶。我十數人乘船暢游,江還是那條平穩的嘉陵江,風兒格外輕,人也格外歡快,這樣,一步一景的,巧妙地誘人入景了。
回頭來説釣魚城,當然不是釣魚,而是獨釣天下,將蒙哥汗牢牢地吊在城下,憑一地之力,延續宋祚數十年。後來讀書,曉得了釣魚城屬抗元的沿江防線,其他據點陸續被攻破,惟有合川釣魚城,堅持抗戰三十六年,終因南宋朝廷大勢已去,守將方才降了。
合川難道可合天下之川?
釣魚城下
有南宋以來,君臣俱主和,任蒙軍鐵騎肆虐。蒙古騎兵是被羅馬教皇驚呼為上帝鞭子的。面對這支上帝手中用人皮和馬皮裹成的、無堅不摧的鞭子,南宋皇帝雖起過折鞭的念頭,卻臨頭戰戰兢兢,事不敢為、兵不敢派。如何應對北方異族入侵的問題,一直是中國皇帝的心病。就拿宋朝來説,早在北宋宣和七年,歸臣趙良嗣獻出聯金伐遼策,金滅遼後乘勢橫掃中原,擄徽、欽二宗北往金都,封徽宗趙佶為昏德公、欽宗趙桓為重昏侯,直接導致靖康之恥。趙良嗣本姓馬,為遼叛臣,聯金抗遼多半是泄私憤,可在蔡京、王黼等六賊唆使下,靠此歹策釣得天大富貴。靖康二年四月,藏匿在河北民間的康王趙構自稱兵馬大元帥,卻棄人民如糞土草芥,先逃商丘做了建炎皇帝;在少量金軍的壓迫下,即一夕三驚,再遁揚州,一路狂奔到杭州。北方蒙古族興起,先聯西夏、南宋滅金,後蒙古大汗窩闊&於端平元年伐宋。那是何等氣勢!十年後,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事余玠,採納了貴州遵義人冉琎、冉璞的沿江防禦之策,築釣魚城,抗蒙軍三十六年。蒙古、南宋間戰爭不過四十六年,以釣魚城陷而南宋亡,獨力支撐了江南的半壁河山。
釣魚城顯示的是民族氣節!
一個民族,總得有些正氣,哪怕被兼併、被融合、被收購,這種氣質不變,隨時會激揚出來,萬眾揭竿而起的。
據説,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中原宋軍不是他們逐鹿的對手。冉氏兄弟看準了這一點,獻了個沿江築城的奇計,在合州城的釣魚山、利閬城的大獲山、蓬州城的營山、渠州城的大良平、嘉定城的舊治、瀘州城的神臂山分別築城,備足糧草飲水,安排滾石檑木。余玠建築釣魚城,徙合州、石照二縣治於其內,並沿嘉陵江修築起大獲、青居、雲頂、天生十余座城,都是選擇四圍陡峭的平頂山築就,徒手尚難攀登,何況敵軍士卒騎了奔馳如風的駿馬。往後,余玠雖被讒冤殺,其防禦佈置,實實地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釣魚城距合州十里,以形似躍波青鯉而得名。山頂周回八千米廣約兩千平方米。其四週懸崖峭壁,東南西三面據江,內有大片田地和豐富水源泉,易守難攻。宋時城上設八門,元初為蒙軍不忿蒙哥汗喪生此地,因而生生被毀,後經明清培修,現存小東門、新東門、青華門、出奇門、奇勝門、鎮西門和護國門。
余玠是很有軍事頭腦的地方官,所設計的沿江防禦體系,都是在中心城市,選擇十分險峻的山頭築寨,使城與寨互為犄角,擊城則寨應,擊寨則城援,以蒙古騎兵之輕靈飄忽、高蹈遠揚,攻城卻苦無良策。蒙軍於二月渡渠江進窺釣魚城。二月的合州城外,秧針荷角,田埂上的桑樹吐出鵝黃色的錐芽,一種名叫樹串兒的小鳥在枝椏間竄來竄去。看得蒙古人茫然不知所措。據唐唯目所編《釣魚城志》所記載的:初二日蒙哥率軍渡過渠江雞爪灘,初三日蒙古軍攻釣魚城,初七日攻破一字城;初八日,強攻鎮西門時,受挫退去。三月,又連續攻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等處,均被守城主將王堅所率三千名官軍和協守百姓擊退。一直到六月,城中發出飛石,擊殺了正在護國門外喊話勸降的蒙軍總帥汪德臣。七月二十一日,蒙軍統帥惱怒到了極點,親臨新東門對面高地腦頂坪,觀察城內的動靜,被王堅令軍士發炮震傷。
無名氏著明萬曆《合州志》卷一有記載:憲宗為炮風所震,因成疾。後人考據,此記對蒙哥生平無微不知,雖隱秘之事,亦無多大&&,懷疑無名氏其實就是蒙哥汗的隨駕秘書官。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哥汗在釣魚城下中炮,跌落於馬下,從此傷重難起,合州滿郡與有榮焉。
蒙哥傷重而亡,亡於何處,其地當然在日後也要成為名勝。他的死地不見於檔案記載。其中,長期為史學界認可的,是北溫泉。重慶北碚溫泉寺前臨清溪蜿流的嘉陵江,背靠古木蔥蘢的縉雲山,嘉陵一帶春早,田園風味十足,不失為官紳士子修禊冶游的絕妙好景地。可蒙哥以一塞外粗野漢子,不解溫柔鄉中滋味。蒙哥攻陷一城,必於府衙中架設皮帳氈包,立鞭柱大板,聽俘虜號哭方能入睡,如何住得花蔭柳叢?蒙哥傷重,且聞忽必烈爭帝位甚急,北撤必速。無人氏之記裏面就説,蒙哥班師至愁軍山,病甚,有遺詔指示:
我之嬰疾,為此城也,不諱之後,若克此城,當盡屠之。
這才是蒙哥性格,典型暴君形象,描寫得活靈活現的了。次過金劍山溫湯峽而崩。宋朝時,十里為一塘,金劍山、愁軍山、溫湯峽都是古成渝大道的地名,為北上成都回蒙古的快道。
蒙哥汗只有魂靈兒往回走了。
因為釣魚城三面環水,一面為峭壁阻隔,緊扼巴蜀通江南的大通道。蒙軍雖非必經此地側擊南宋,但不收此城,勢不能砥定江南。而蒙哥大汗猝死在釣魚城下,迫使進攻歐亞各國和南宋的蒙古軍撤回草原,爭奪汗位,給了南宋朝廷一個茍安的機會。繼王堅任釣魚主將的馬千是個庸才,且在蒙軍的威逼利誘下,多次起過投降的念頭;而蒙古大汗忽必烈吸取了蒙哥得城不守、屠城殺人的教訓,在四川境內大搞屯田擴軍造船,訓練水軍,培修城寨,採取了有根據地依託的步步進逼戰術。馬千當然不是忽必烈的對手。南宋朝廷只好換了張玨來守城。張玨是打持久戰的一把好手,史稱其:外以兵護耕,內教民墾田積粟,未再期,公私兼足。於是軍民相安,人心穩定,足足守了十五年。合州安撫使、統制王立守城三年,聽信姘婦熊耳夫人讒言,於祥興二年投降元安西王相李德輝,做了可恥的叛徒。倒數回去,守城諸將,張玨於一二七八年被俘解弓弦自盡,馬千不知所終,王堅憂鬱而亡,余玠被讒死。
釣魚城歷八百年風雨不頹不敗,經有心者着力修復了一些古戰場遺址,比如寨墻、一字城、護國寺、上天梯、天池、火藥廠、水軍碼頭、插旗山、腦頂坪,處處是煙雲不再,綠樹紅花,尤以多處獨釣中原的題刻蔚為壯觀。
這是不爭的事實!
誰誅蒙哥
蒙軍內侵第三年,窩闊&死,蒙哥登上大汗位,偏偏遇到了釣魚城為中心的沿江防禦戰績。他率兵由隴州入散關,沿途宋朝守將或敗或降、降幡不斷,都快要打重慶了,只有釣魚城的守將王堅誓死不降。從現在的地理知識看,釣魚城可扼三江要隘。嘉陵江與渠江在合川上游不遠相匯後,仍稱嘉陵江,徑流古釣魚城;嘉陵江又於合州城與涪江匯流,南下匯長江於朝天門。釣魚城就在距合州城嘉陵江下游約五千米處。過去,到釣魚城沒有路過,城外三面為水所阻。儘管扳着一條小劃子也能到得了碼頭,但你必須乘船。北人騎馬,南人乘船,蒙古人騎馬似乘船。可絕無乘船似騎馬之説。中原和西南的古驛道修得又平坦易行,鐵騎往來突奔,追風逐電一般;但要叫他們棄馬登舟,那一定是站不穩的,也十分容易成為守軍的靶子。蒙古人乘船反不如騎馬。彼於偏偏倒倒之際,受到歪歪斜斜的箭傷,乃至失了準頭的滾石檑木,恰恰被擊中。類似喝涼水塞牙一樣倒足了霉。不幸的是,這個倒楣者,不是別人,恰恰又是威風凜凜的蒙哥大汗!
一二五九年,盛怒之下的蒙哥汗御駕親徵,大舉伐宋,並於翌年率禦營軍四萬,號稱十萬,自六盤山行宮分三路進攻四川。蒙哥那一路的兵最多,但不超過兩萬人。
為何騎馬不勝乘船,合川臨江是一大因素,關鍵還在沿嘉陵江和長江構築的防禦體系,包括金堂縣雲頂城、蓬安縣運山城、蒼溪縣大獲城、通江縣得漢城、奉節縣白帝城、合川縣釣魚城、南充縣青居城和劍閣縣苦竹城。
這些名字聽聽就氣人!
本來,在其他城寨都被攻陷後,唯獨釣魚城屹立不倒,威風凜凜的蒙哥大汗怎能不惱?可是,憑蒙哥的軍事才幹,又怎麼會圍了一座孤城,不但沒有攻破,還把自己的性命搭了進去,是個人,都要氣得跳腳的。
史載蒙哥不聽軍師不納速忽裏避開堅城、迂迴夔萬東下的絕佳倡議,督全軍攻釣魚城多日不破,心想城內一定斷水缺糧,在城東面腦頂坪築&,窺視城中動靜,被宋軍投石機所發石炮的炮風震傷,退至璧山六塘溫湯峽養傷,不愈而亡。所謂炮風,是不是現代人説的衝擊波,不得而知。據説,宋朝軍隊所裝備的投石機,投出的石炮有臉盆大小,重約百斤,空中可投數十丈遠近。受此石擦震,外傷頭破血流必不可免,內傷起碼也要診斷為腦震蕩。為了嘲笑蒙哥大汗,守將王堅聽取冉氏兄弟建議,還故意把塘裏活蹦亂跳的鮮魚和剛出鍋的大餅拋下城頭,刺激蒙軍和蒙哥大汗,使得偉大的蒙哥汗於內傷、外傷之外,又添心傷,或許就此一氣而亡。
蒙哥是自己氣死的?
人若不受傷,身強體健,那是受得氣的;如有了內傷,以英雄漢子自稱,再聽人評説自己膽小怯戰之類,是定要生氣的。當然沒有人敢説大汗怯戰。可是,蒙哥自己認為無能,原指望來個四面圍困,餓死守軍,偏偏他們有魚有肉有大餅,看來一時難克,何況餓降。氣只是病重的原因,荒淫無道,才是死根,蒙哥於死前,詛咒發誓,要求繼任者屠城,即是瘋狂的表現了。
人欲死亡,必先瘋狂;人既瘋狂,必至死亡。看來,偉大若蒙哥大汗,都逃不脫這一個鐵律,後人孰能避免?
蒙哥娶妃那地方,現在叫一天門,傳説姑娘被皇帝所寵,當了一天妃子,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我懷疑不是什麼娶,而是強擄的,所以無名無姓。
還有,冉氏兄弟所獻的奇策,共有五條,以釣魚山築城證之:一是堅壁清野,合州城鄉士農工商販夫走卒盡遷入釣魚城內,使戰時有兵、平時有民;二是構築隱蔽炮&、滾石檑木,製造火藥和火箭、大刀及長槍,不饋軍需;三是修築兩條直通江心的一字墻,可掩護小隊人馬突擊活動,也可以運輸生活物資進出;四是廣積糧、多挖塘、深掘井,氣死蒙哥大帥的魚兒,就是從山頂的天池裏撈出來的;五是清除叛徒,絕不手軟,計有餘玠誅州都統治王夔、王堅誅降人晉國寶、張玨誅瀘州知州梅應春等等。前後惜命叛降者不計其數,包括宋室君王,其遺臭萬年。所以蒙古統帥蒙哥重傷以後,釣魚城是不能再攻下去了,於是便退兵,到了一個名叫溫湯峽的地方,黯然死去。
於是,城裏守軍有了釣鰲的碩碩勳業,他們更加相信,合川城穩如磐石。
蒙軍在前後三十六年中,向釣魚城發動了二百多次進攻,陣亡統帥汪德臣在內的八十余名將帥。
忽必烈取得大汗位,之後繼續南侵。這次,他學得乖巧了,先取周圍城市,推廣漢人管理經驗,步步為營,包圍了釣魚城。經三十年風雨侵蝕,釣魚城陣地殘破。一二七四年,張玨上表,請修整馬鬃山和虎頭山堡壘。被南宋皇帝拒絕。在東部戰場,元軍攻破襄陽後,左丞相伯顏率二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大舉攻掠。七月,宋度宗死,幼子趙晸繼位,當然不是他的對手。一二七六年正月,伯顏兵至臨安城下,南宋恭帝及後被擄北上。張玨上調到重慶就任了四川制置使。文天祥、陸秀夫擁立趙晸,輾轉戰鬥,於一二七九年在元軍逼迫下,蹈海以亡。王立繼任釣魚城主將後,無魚可釣,攻取果州、青居,又收復了遂州;卻在熊耳夫人勸説下,投降了安西王相李德輝,釣魚城之戰結束。
歷史記載,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赦免合州,沒有屠城。(文/劉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