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文物“活”起來 重慶有新招

王良同志紀念館。(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和重慶市政府在渝簽署《深化重慶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文物局將在紅岩文化公園建設、三峽文物保護利用、石窟寺保護利用、“考古中國”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進程研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等方面給予重慶支持。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此次簽署協議,旨在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新路徑,助推更多文物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不少市民已發現,在我們身邊,一處處文物保護單位、一件件館藏珍寶正在得到活化利用,煥發奪目光彩,融入美好生活。

  中小石窟成為鄉間“藝術明珠”,助力鄉村旅游

  “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們共同把大足石刻保護好、傳承好。”8月19日,大足石刻文物醫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館員陳卉麗真切地説。

  當日,“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大足區開幕,來自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爾、挪威、英國等國家石窟寺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重慶,共話石窟寺保護利用新路徑。

  石窟寺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5986處,其中重慶佔到716處,是中國石窟寺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但不少散落在鄉野的中小石窟鮮為人知。在參觀大足石刻文物醫院時,專家們注意到,現場展示了許多精美的石窟圖片。這些圖片,正是中小石窟活起來的生動案例。

  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將中小石窟保護納入到鄉村振興體系建設中,開展以大足石刻為主的全市中小石窟保護示範工程,不斷探索中小石窟保護新模式。

  2020年12月,大足石刻研究院申報的《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設施建設項目計劃書》獲批立項。截至目前,已實施完成21處。加之此前實施完成的16處,大足石刻中已有37處中小石窟保護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這些中小石窟,成為了鑲嵌在山野鄉間的‘藝術明珠’。”在“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作主旨報告時,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館員黎方銀自信地説。

  這些小而美的“藝術明珠”,正被更多人看到。

  “大足鄉野石刻非常精美,但養在深閨人未識。”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總隊總幹事吳元兵曾和文保志願者多次尋訪中小石窟,志願者們尋訪後紛紛感慨“大飽眼福”,期待中小石窟成為重慶鄉村旅游新名片。

  文物融入美好生活,傳遞歷史溫度

  把目光拉回中心城區,我們亦能感受到文物“活”起來帶給市民的驚喜。

  長江南岸,重慶開埠遺址公園將歷史文化與時代質感相融合,成為市民共享的高品質文化空間。其間的重慶開埠歷史陳列館很值得一看。該館原為立德樂洋行倉庫舊址,在外部保留重慶開埠時期建築風貌的基礎上,採用藝術化與科技化手段更新內部空間,從全球廣泛徵集開埠時期的文獻、照片、老物件等300余件藏品,講述開埠百年以來重慶的巨變。

  “南濱路最浪漫的地方被你發現啦!”在小紅書App上,網友發布了不少重慶開埠遺址公園打卡攻略,引得網友在評論區讚嘆這座公園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隨着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市民在許多場景中都能和巴渝文化來一次美麗邂逅。

  渝中半島,枇杷山鬱鬱蔥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坐落在此。近兩年,這裡成為大眾喜愛的打卡地。一座研究院靠什麼吸引大眾目光?

  原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三館一院”系列活化項目。依託文物建築合作排演《霧起江州》沉浸式戲劇;秉承透明庫房理念推出《重慶考古標本陳列》等3個展藏結合展覽;建成全國首個“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開放“枇杷山(考古)書院”,培育“考古咖啡”“探古咖啡”品牌首店。

  琳瑯滿目的青銅器、面帶微笑的漢代陶俑、紋樣精美的宋代石刻……參觀《重慶考古標本陳列》等展覽時,重慶一中學生曠清徽被巴渝文化魅力深刻震撼,她説:“這次實地參觀,讓我感受到歷史其實是有溫度的,需要我們傳承下去。”

  炎炎夏日,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我們能在絲絲清涼中感受到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萬州市民張女士陪同女兒李晨汐在此體驗了為期3天的研學課程,“老師講得津津有味,我跟着學習,學到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

  賡續紅色基因,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一座革命紀念館就是一個紅色基因庫,一件紅色文物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紅色基因,正在巴渝大地代代相傳。

  前幾天,2023年重慶市紅色故事講解員培訓班在重慶紅岩幹部學院開班,來自全市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點景區的專業講解員、志願講解員及講解愛好者約130人進行了為期3天的學習。

  10歲的大坪小學學生劉虹軒邊聽邊記筆記,十分專注。他説,他從3歲起就學習播音主持,曾在多場比賽中講述紅色故事,“紅色故事催人奮進,我還會繼續講下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在此背景下,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正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紅岩精神,深入實施“六大工程”,着力構建“六大體系”。具體來講,就是要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工程,構建賡續展示體系;實施革命歷史研究工程,構建挖掘闡釋體系;實施革命精神宣傳工程,構建弘揚傳播體系;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構建育人鑄魂體系;實施文旅融合發展工程,構建共融共享體系;實施文化産業發展創新工程,構建産業體系。

  紅色資源豐富的綦江區,也在賡續紅色基因方面積極探索。王良同志紀念館、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鄒進賢故居)、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等一大批“紅色項目”建成開放,吸引了市內外數十萬人次前來感悟信仰力量。該區將繼續依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建設要求,切實加強紅色文化高地建設。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接下來,重慶將堅持保護第一,系統推進重點文物保護工程,賡續巴渝文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在革命文物方面,將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高標準建設紅岩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創建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實施酉陽、城口等革命文物集中片區整體保護展示。

  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巴渝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資源,必將讓文明之光更加閃亮。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