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郵亭:一個渝西工業小鎮的勇氣和探索

  大足區郵亭鎮對沿路建築進行外墻粉刷改造後,形成極富識別性的“五彩小鎮”特色。(受訪者供圖)

  郵亭鎮某公司的機械手智能設備正在作業。特約攝影 瞿波/視覺重慶

  足航鋼鐵的員工在查看鋼材質量。特約攝影 瞿波/視覺重慶

  在大足區乃至重慶市,郵亭鎮均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自秦漢時起,郵亭就是成渝兩地的交通咽喉,古名“郵驛鋪”,是成渝古道“東大路”九鋪之一;時至今日,郵亭鎮境內成渝鐵路、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客運高速鐵路專線等交通幹線密集交錯,是大足區工業重鎮。

  因路而興的郵亭鎮,在時代的推動下,也曾因路而惑——9.56平方公里的城鎮總規劃面積,被“兩橫四縱”六條交通幹線切割為不規則井字形,其中工業園區規劃面積又佔據8.26平方公里,發展處處受掣肘。

  在新重慶建設中,郵亭鎮該如何實現鏈結成渝的“兩高橋頭堡”,為大足、重慶乃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郵亭鎮以新時代守正創新的智慧與勇氣,緊貼當地特色稟賦及現實需求,讓群眾享受新時代發展紅利,在個性化城市更新、信息化促黨建、大數據助推工業發展、多元化社會治理等眾多領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黑灰”變“五彩”

  一個工業鎮的城市色彩之變

  “郵亭鎮路太多,這麼多年我們不僅沒享到路的福,反倒是吃夠了路的苦!”三年前,居民説起郵亭鎮與路的關係時,言辭之間多是失落與不滿。

  “要想富、先修路,群眾怎麼可能對路不滿?”2020年8月,剛剛走馬上任的郵亭鎮黨委書記楊茂百思不得其解,決定走上街頭一探究竟。

  這一走他才發現,郵亭鎮的交通幹線的確多且密,其間距短則幾百米,最長不超1千米,例如高鐵和高速公路之間,就只隔一個小小的站前廣場。

  流量驚人的車輛穿鎮而過,留下巨大的噪音和灰塵,長期高負荷運轉下的基礎設施多已破舊不堪。整個場鎮籠罩在黑灰色調中,垃圾、沙石四處散亂堆放,大雨之後的郵亭鎮更是一片斑駁,顯出某種難言的老舊頹敗。

  佇立街頭的楊茂很快意識到,由路帶來的環境臟亂差是居民不滿的表象,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享受到由路帶來的看得見的發展紅利,這也是傳統工業鎮的通病。

  2020年底,一場頗有新意的城市更新工程啟動。

  先從路的更新開始——以往穿鎮而過的公路幹線均為水泥路,灰塵多、噪音大,先將這些公路“白改黑”,換成降塵降噪的柏油路。

  重慶區縣的很多街鎮,白墻黛瓦是“標配”,郵亭也不例外。但白墻在郵亭一個月內就能變“灰墻”,雨水沖刷後即變“花墻”。

  於是郵亭別出心裁地用高飽和度大色塊防水外墻塗料,對沿路建築粉刷,同時將墻體和陽&以一淺一深着色搭配,以色彩凸顯立體感。

  值得一提的是,郵亭的建築外墻改造沒有大一統,而是高度尊重民居原有設計、個性和意見,所有改造房屋均單獨設計、絕不雷同,充分凸顯了百姓民居的多元和多彩,形成了極富識別性的“五彩小鎮”特色。

  郵亭鎮政府院內,有一處數十年前的老式坡頂鹽業倉庫,外墻皮脫落,紅磚外露。在改造過程中,倉庫沒有被推倒拆除,是涂上棕紅色外墻塗料,完全保留了原有形態。

  最終,一堵墻面斑駁、帶有強烈年代感,卻又充滿現代文藝氣息的“文化墻”就此誕生,配上郵亭歷史介紹,形成了郵亭一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個小鎮的城市更新中,比“郵亭一景”更驚艷的小游園、口袋公園、環道公園總量達到了21個,基本做到了“移步換景”。

  “郵亭鎮是大足區的工業重鎮,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可觸摸的發展紅利,感受新時代下新郵亭的新氣象,才能讓居民們對自己的家鄉有真正的認同感。”楊茂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郵亭鎮黨委政府&&了《奮進新時代新征程、奮力建設新郵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郵亭鎮謀劃一個長遠未來。

  1400名黨員1400個“點子”

  互動型城市更新點燃居民參與激情

  與一般舊城改造的政府單向推動不同,郵亭鎮的城市更新過程充滿民間煙火氣,因為這是全鎮1400名黨員和6萬居民共同參與的家園更新之路。

  郵亭鎮《方案》中的《1400名黨員為郵亭指新路》子行動,則是這場城市更新中充滿煙火氣的源頭。

  郵亭鎮黨委要求全鎮1400名黨員在基層搞一次調研、向黨委提一個“點子”、為群眾辦一件實事。這些規定並不拘泥形式,唯獨要求實地走訪。

  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鎮級相關辦公室和村社較短時間內、投入較少人力物力即可落實的點子叫“小點子”;涉及全鎮或村社整體發展,需投入大量資源乃至爭取上級支持才能落實的點子叫“金點子”。

  接到黨員任何“小點子”,郵亭鎮決不走過場,必須指派相關辦公室再次實地調研;那些具有重大價值的“金點子”,則經鎮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後,列入當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二年工作規劃”部分,次年作為重點工作推進解決。

  “水泥路好是好,就是雨天滑、長青苔,積水老不幹。”家住火車站社區的尹光正,在施工隊進駐他所住老舊小區修復破損路面時,突發一句感慨,不曾想卻深度改變了自家小區乃至全鎮路面鋪裝規範。

  該社區黨委書記唐春恰好現場聽到了尹光正這句話,掏出筆記本記下了。他心裏清楚,郵亭鎮城市更新不是外表光鮮的面子工程,背街面的公共基礎設施更新才是重中之重。

  隨後,一條“建議在小區公共道路鋪裝透水性強的柏油路”的“點子”當天上報。相關單位第二天現場碰頭,在對比優劣和測算成本後,很快拍板就按照居民意願鋪裝柏油路,且額外協調相關部門為小區增設了幾十個停車位。

  消息傳開,其他小區居民沸騰了,紛紛通過社區黨員提“點子”提出類似的改造要求。鎮政府則毫不遲疑地順應民意,逐一備案居民意見。

  這種充滿個性化且互動性極強的城市更新,點燃了大家的參與熱情。

  居民們腦洞大開,商戶聚集的街巷希望鋪石材磚,街景美的社區希望鋪倣古紅地磚,甚至有居民要求種點文化竹等等個性化需求,在基本風格統一的大前提下,均一一得到了滿足。

  此後,“建議利用空地修惠民洗車點”這種涉及城市更新的“小點子”不斷涌現,“利用農村閒置房屋裝修成民宿創收”“召集本村經商成功人士座談定發展規劃”“將郵亭鯽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讓人眼前一亮的“金點子”也層出不窮。

  “鎮黨委的‘真重視’,激發了全鎮居民建設新郵亭的‘真激情’。”郵亭鎮黨群辦主任于剛感慨,這種獻點子、有回音、見效果、出成就感的高效互動模式,讓居民看到了黨委政府的誠懇態度,更讓全鎮黨員真切感受到黨員的巨大作用與價值。

  大數據創造新産業

  信息化&&打通高質量營商環境路

  郵亭鎮城鎮總規劃面積9.56平方公里,工業園區規劃面積就達8.26平方公里,園區産業員工約有1.2萬餘人。138家企業共同構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産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40家,全鎮工業總産值佔大足區五分之一,是大足區工業中心之一。

  “鎮中有園”格局激發了郵亭鎮的發展活力,引來全國各地客商,卻也對當地營商環境提出更高要求。

  “郵亭人人、處處、事事都是産業環境、營商環境、投資環境,新郵亭的發展離不開這三個環境。”郵亭鎮鎮長王玥紅認為,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營商環境。

  在這樣的考量下,郵亭鎮《方案》中的《優化營商環境拓寬郵亭發展之路》子機制應運而生。

  “鋪好信息路”是郵亭鎮試圖以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打通企業和政府、園區、村社屏障、提升服務企業效率的嘗試。

  聖特諾公司在郵亭當地製造的一種鉸鏈,某個特種電鍍環節需運往廣東處理後再運回,加工費和往返運費每年高達500萬元。這種企業純技術環節的細節,以往外界絕難知曉。但郵亭憑藉紮實的大數據基礎,不僅掌握實際情況,並且還匹配到附近的智倫電鍍公司可能具備這一加工能力。

  鎮政府立即與智倫公司接洽。但該公司認為雖初步具備該特種電鍍技術,但需要投入整套新生産線。經測算,新生産線至少需投入400萬元,如業務量不足則註定虧本。

  這一難題企業無解,於是鎮政府再度借助大數據,轉頭又為智倫公司挖掘匹配到鄰近的大足區龍水鎮、永川區大量同類電鍍産品的加工訂單需求。

  至此,一個嶄新産業的技術、産能、需求等諸事俱全。

  鎮政府最後僅僅組織各方三次磋商,就推動相關企業愉快敲定在當地投入新生産線,今年8月即將投産。

  此舉不僅解決當地多個企業的生産難題,並為當地既有工業延長了産業鏈條。

  “這麼高效快速解決我們企業的難題,是郵亭鎮信息服務&&發揮了巨大作用。”聖特諾公司相關負責人&&,該鎮的信息服務&&整合了鎮經發辦、社保所等資源,鎮轄區規上及規下100余家企業的轉型擴能、用工需求等完全實現數據化,作用特別大。

  “別的不提,光是我們園區企業每年1萬多名用工需求,根本不用操心。”郵亭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

  “營商環境體現在點滴日常中,我們正在探索更大範圍、更細層面‘建設誠信路’。”郵亭鎮組織委員陳昌靜介紹,為進一步讓優良的營商環境落地,該鎮甚至從商品零售領域就開始立規矩,例如對全鎮誠信經營的商家,由相關協會頒發誠信商家門牌,從“微細胞”開始打造誠信經營環境。

  政策順口溜婦孺皆知

  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基層治理

  郵亭鎮不僅是交通重鎮、工業強鎮,還是農業大鎮,更是重慶市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重點鎮。

  在郵亭鎮的基層社會治理中,多元化和複雜性特別明顯。以收集到的“小點子”為例,既有“希望政府給家裏添電器”這種略帶戲謔的訴求,也有“路邊該栽種高檔風景樹”這種高標準期待。

  “居民的幸福感,其實大多來自身邊小事,這就要求我們黨委政府提高‘基層感知力’。”鎮長王玥紅説,群眾生産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細節性、苗頭性問題,以及現行政策無法觸及惠及的部分群眾特殊困難,都是需要黨委政府及時感知和關注的重點。

  郵亭鎮的做法是利用鎮駐村幹部、村幹部、村支兩委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網格員作為基層群眾異常情況“瞭望者”,推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夯實郵亭幸福路》行動。

  為此,郵亭鎮將高齡獨居老人、遭遇家庭暴力的婦女兒童等8大類人群,劃為重點關注人群。各類“瞭望者”須加強日常走訪,力求提前預警、提前干預和處置,杜絕小事演變成大問題。

  除提升“基層感知力”,郵亭鎮還力求加大“政策滲透力”,即通過“書記喊話”機制,將上級政策濃縮改編成順口易記的內容,由各級黨支部書記錄音後,通過各村社96處廣播和36&宣傳車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滾動播放。

  “各位父老請聽勸,莫要野外亂燒火,引發山火要坐牢,莫要私自下河溝,特別管好自家娃,出了大事難交代。”類似的順口溜好懂易記,人人都能背上兩句。

  “在郵亭鎮,群眾對各種政策順口溜耳熟能詳,知曉度極高。”於剛&&,這種貼地氣的傳播方式打通了基層政策宣傳“毛細血管”,其實際作用甚至大於此前的院壩會。

  “群眾積極參與的基層治理才有生命力,讓群眾積極參與的秘訣就是讓他們享受到新時代發展帶來的各種現實紅利。”楊茂認為,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基層治理,讓郵亭鎮居民信心滿滿地參與到家鄉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記者 陳波)

編輯: 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