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這些社區老年食堂“好吃不貴”

  近日,江北區華新街街道橋北社區,老人和年輕人在社區老年食堂就餐。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近日,沙坪壩區重慶盛茗康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中央工廠烹制面點。

  老年人自己下廚做飯太辛苦,點外賣又吃不慣。咋辦?為了解決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目前,重慶41個區縣均建設並運營社區老年食堂,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其中,2022年新增社區助餐點207個,累計建成各類助餐點1391個,助餐200余萬人次。

  這些社區老年食堂到底怎麼樣?記者就已初見成效的四種運營模式進行了探訪。

  模式一

  “市場主體+社區食堂”

  【助餐模式】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經營自主”理念,實行“市場主體+社區食堂”,引進餐飲企業租賃或利用自有門面開展助餐服務。

  【實地探訪】近日,午飯時分,江北區華新街街道橋北社區老年食堂人聲鼎沸,座無虛席。

  橋北社區黨委書記黃磊介紹,去年,街道、社區在建設社區老年食堂之初,就把目光鎖定在位於華新街軌道站附近的重慶董渝生餐飲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網紅”面館,“這家面館生意已經很火爆,而社區的加入可以為他們帶去更多資源,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共同挂上了社區老年食堂的牌子。”

  掛牌後,橋北社區老年食堂拓寬營業範圍,除“網紅面”外,還推出中餐、早點,為老年人提供1元營養粥、3元小面、5元小碗菜、12元套餐等,因地理位置優越、價格實惠、味道可口,很快就有了大批擁躉。

  記者注意到,這家社區老年食堂的就餐人員基本“五五開”:除了老年人,還有一半左右是年輕人。

  董渝生餐飲公司董事長龔洪明介紹,橋北社區老年食堂能“叫好又叫座”,離不開以下幾點——

  首先,食堂的“網紅面”粉絲群體龐大,每天都有大批粉絲來點80元左右的大碗英雄面等單價較高的市場化産品,可平衡老年餐的成本。

  其次,社區食堂自開門營業以來,與街道、社區聯合探索“社區食堂+”模式,包括“社區食堂+學堂”“社區食堂+就業”等,通過政府扶持、企業讓利、市場化運營,變“輸血”為“造血”,有效解決了社區老年食堂公益與盈利平衡難題。

  龔洪明&&:“運營一年多,企業是盈利的,未來可期。”

  模式二

  “中心帶站聯點”

  【助餐模式】按照“1+X+N”的模式,實行“中心帶站聯點”助餐服務,依託1個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在X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設立老年食堂,並在有條件的小區拓展設立N個助餐服務點,形成15分鐘養老助餐服務網絡。

  【實地探訪】7月20日中午,渝北區雙龍湖街道龍順街養老服務站開飯了,十多位老人陸續刷卡、打飯、就餐。

  這是雙龍湖街道“中心帶站聯點”模式中的一個點位。目前,雙龍湖街道已在轄區建設了1個養老服務中心、1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按照“1+17+N”的模式,依託社會企業力量運營1個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在1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設立老年食堂,並在有條件的小區拓展設立了10個助餐服務點,形成了15分鐘養老助餐服務網絡。

  雙龍湖街道民社辦主任劉文芩介紹,根據社區老年食堂服務老年人身體的實際,他們設立了統一的標準配比和營養配比,並針對糖尿病人群推出適宜的健康套餐、分季節推出時令“1元餐”。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中心帶站聯點”模式下,政府部門是社區老年食堂建設的主導力量,多通過黨委牽頭整合資源、提供場地,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稅費優惠,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建設。

  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也按照“1個養老服務中心+6個社區+11個居民小區”的模式,探索“中心帶站聯點”助餐服務。

  “羅婆婆,我來給你送飯了,熱乎的,你趕緊吃。”7月21日中午,身着“紅馬甲”的送餐員王勇準時來到躍進村街道東正社區85歲老人羅永碧的家。青椒炒肉、麻婆豆腐、炒菜心……飯盒裏葷素都有,還冒着熱氣。據了解,給老年人送餐是躍進村街道在“中心帶站聯點”模式下打造的志願服務品牌,目前已擁有“助餐”志願隊員103人,讓轄區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用營養餐。

  模式三

  “公建民營”

  【助餐模式】按照“政府建設、機構運營、資源整合”原則,實行“公建民營”助餐服務,即利用社區養老服務站場地資源,由第三方企業因地制宜開展助餐服務。

  【實地探訪】“回鍋肉、水煮魚、炒苦瓜、炒油麥菜、紫菜蛋花湯,今天的菜可以,吃了不夠還可以免費加。”7月19日中午,江津區珞璜鎮碑亭社區養老服務站“帥鄉幸福食堂”,幾位老人正在舀飯。

  記者發現,來這裡吃飯的大多是周邊的居民,也不乏附近的上班族。

  社區養老服務站運營方、重慶佩華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建偉介紹,他們對助餐服務實行差異化優惠:70歲以上老人一餐10元,60歲至70歲12元,60歲以下14元,這個價位對老人或上班族來説都較為實惠,目前每天有100多人用餐。

  夏建偉坦言,這個社區老年食堂尚屬起步階段,現在還無法實現盈利。但他十分看好養老行業,希望能把這裡做成樣板,做出特色,進而拓展市場。

  目前,在“公建民營”模式下,珞璜鎮、碑亭社區在“資源整合”上下功夫,幫助社區老年食堂盡快起量。

  夏建偉認為,社區老年食堂雖不是暴利行業,但薄利多銷,對民間資本依然有吸引力。

  模式四

  “中央工廠+中心廚房+社區食堂+家庭餐桌”

  【助餐模式】建立中央工廠,由其負責食材採購、加工、處理,並將飯菜逐級配送到中心廚房、社區食堂、家庭餐桌,後三者只需簡單加工、加熱即可食用。

  【實地探訪】近日,記者穿上工作服,戴上頭套、口罩,經過消毒後,走進位於沙坪壩區的重慶盛茗康食中央工廠,看到同樣“全副武裝”的工人們正在生産線上備餐、打包。

  這個中央工廠由沙坪壩區引進,區民政局協助選址,區政府幫助解決了生産許可和經營許可。

  重慶盛茗康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學軍介紹,這個中央工廠投資2300余萬元,“購置了凈菜生産線、全自動面點生産線、滅菌系統。”

  余學軍説,“中央工廠+中心廚房+社區食堂+家庭餐桌”模式實行食材集約化基地直採,在中央工廠進行清洗、加工、冷凍或真空處理後,以預製菜或半成品形式冷鏈運輸至各中心廚房,中心廚房復熱或再加工後送至社區用餐點。

  余學軍認為,對於社區老年食堂來説,成本控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前期進行了調研,發現有的養老機構一個廚房11個工人服務400多老人;而我們中央工廠只有30多個工人,不僅可為機構、社區食堂節約大量人力成本,還可通過集中採購,節約至少20%的食材成本。”

  記者了解到,發展一年來,盛茗康食中央工廠已與多家糧油食材供應商達成戰略合作,每天為全市17家養老機構和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大約5000名老人提供營養膳食。

  相關鏈結>>>

  今年重慶將打造示範社區老年食堂100個

  記者近日從市民政局獲悉,作為市民政局“民政惠民有感”十項實事之一,目前,我市正紮實推進“渝悅養老·幸福食光”社區老年食堂建設行動。

  據了解,市民政局要求在今年8月底前,全市各區縣要結合現有基礎,選擇條件適合、老人助餐需求強烈的社區,通過改建、擴建等方式,開展老年食堂建設試點,各區縣至少建成1家老年食堂,爭取做到建好一家食堂、服務一片老人。今年9—12月,我市將全面推開老年食堂建設,實現老年食堂服務場景多元化、服務流程標準化、服務模式數字化、服務質量優質化,重點補齊農村、遠郊地區助餐服務短板,不斷擴大助餐服務受益面。

  市民政局還印發《2023年重慶市養老服務工作要點》,明確了打造示範社區老年食堂100個、織密遍佈社區家門口的助餐點、構建社區助餐服務網絡等目標任務。(首席記者 張莎)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