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看《長安三萬里》中的重慶元素

《長安三萬里》中的三峽。電影海報

  “周末,兒子挑了《長安三萬里》去看。我一直以為是類似《楊戩》的動畫片,結果遠超預期。這一代孩子生活在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真的很幸福!”7月15日,江北區的劉女士和兒子看完《長安三萬里》後,在朋友圈裏寫下了感想。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長安三萬里》成功逆襲《八角籠中》,登頂單日票房冠軍,上映9天累計票房已超6.8億,躋身國産動畫歷史前十名。電影裏的重慶元素和隱藏的“彩蛋”內容更是讓重慶觀眾倍感親切。

  其實,對於青少年這樣的主力觀眾群來説,作為中國影史上最長的動畫電影,片長168分鐘的《長安三萬里》並不是一部“友好”的動畫片……如今這部電影的表現完全顛覆了大家的預期。《長安三萬里》超常發揮的原因何在?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對業內人士、專家和觀眾進行了採訪。

  滿足想象

  多維度的深度融合和創新表達

  《長安三萬里》以60年的時間跨度書寫了一部大唐史詩。故事從高適的視角,以家國情懷為框架,表現了高適和李白之間至死不渝的友情。其絢麗的動畫和特效,讓人感覺每一幀畫面都可截圖保存為一幅美美的國風畫,片中出現或涉及的48首詩歌也成為今夏熱門的語文背誦篇目。

  知名影評人暗夜騎士告訴記者,雖然影片故事平淡,衝突並不多,但作為追光動畫“新文化”主題的開篇之作,《長安三萬里》有高度有格調,讓觀眾在觀影中學習詩詞,掀起觀影熱潮乃順理成章。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日前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在傳承發展中賡續中華美學》為題撰文寫道,從國産動畫電影持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角度來説,《長安三萬里》可謂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大成,“在中國人看來,唐朝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期,《長安三萬里》滿足了國人對大唐文化的想象,也讓觀眾獲得了新的審美感受。由此,該片實現了技術、美學、文化、産業等多個維度上的深度融合和創新表達。”

  回想起今年3月15日,記者在2023香港國際影視展的“國漫電影出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論壇中採訪追光動畫總裁於洲時,他説:“我們從公司創立之時就定下了一個原則:為中國觀眾做中國故事。因為我們最了解中國,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目前,從海外買家及觀眾的反饋來看,觀感與中國觀眾的基本一致,這説明中國也可以製作國際化的動畫作品。

  眼前一亮

  《長安三萬里》中的重慶“身影”

  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長安三萬里》中總共吟誦了48首唐詩。

  當你驚嘆於此時,你可知道它們和重慶有着怎樣密不可分的&&?原來,片中出現的多位唐朝詩壇巨星,都曾有過一段重慶生活。

  在“中華詩城”重慶奉節縣,詩仙李白寫下了聞名天下的《早發白帝城》,詩聖杜甫寫下了天下第一律詩《登高》,詩豪劉禹錫寫下天下第一情詩《竹枝詞》。此外,白居易、陳子昂、王維、孟郊、李賀、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歷代著名詩人,皆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有1000多名詩人,在奉節留下了10000多首古詩。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於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離開重慶時所作的《早發白帝城》中的這兩句詩,在《長安三萬里》的影片最後被吟唱,畫面呈現的,正是重慶三峽的風光。此時,距離開元十三年(公元726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到重慶,寫下《峨眉山月歌》中的名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已經過去了33年。在重慶,李白一共寫下了20首詩歌。

  在片中,詩聖杜甫在高適、李白的朋友圈裏,還只是個配角,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杜甫在夔州(今奉節)的遐想:他在夔州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完成了四百餘首詩,佔畢生詩作的三分之一。在這裡,杜甫完成了他最長的詩作《秋日夔府咏懷》;在這裡,完成了他平生的巔峰之作《秋興八首》和《登高》。

  這,或許也是重慶觀眾如此“粉”《長安三萬里》的理由吧。

  真誠創作

  跟風之作終將會被大浪淘沙

  《長安三萬里》導演謝君偉透露,該片製作周期為3年,其創作團隊查閱了很多唐代的古畫、古籍、出土文物等,從中尋找靈感,盡力還原那個時代的文化、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的細節。以人物形象創作為例,團隊參考了唐俑、唐代壁畫和古畫中人物的比例和造型,才創造出展現凸顯唐朝人雄闊精神的“唐風造型”,讓觀眾感受到“唐風之美”。

  “同期上映、看似不搭界的兩部影片《長安三萬里》和《八角籠中》,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真誠創作,此乃它們成功的法寶。而不是一拍腦袋,或者用個大IP,加些大流量明星來速成一部影片。”央視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人、監製譚飛對兩部電影的成功原因一針見血,“經過三年的沉澱後,現在的電影已不再是很多公司拿來估值或者套現的工具,反而是要回歸初心,方能脫穎而出。”

  不難看出,功利性、流水線的跟風之作終將會被大浪淘沙,作為精神産品的電影,必須要擁有品質,擁有審美價值。縱觀近幾年來的高分國産片,要麼是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愛情神話》),要麼聚焦社會問題(《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又或者是從創作者自己身邊熟知的人物、故事講起(《你好,李煥英》),才能收穫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真誠創作、講好故事,永遠是優質電影的不二法寶。

編輯:陳雨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