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雲中的金佛山

 山是一座佛

  南川金佛山有三絕,首當其衝即山,往往因夕陽映照,而成一座澄金般的睡佛。

  據考古查實,金佛山地區本是一片汪洋大海,眼屬於古揚子海的部分,隨着亞歐板塊的撞擊,山體脫離了海洋成為古盆地,繼則因四週高山不斷有水流灌入,培育出豐富的高海拔洞穴系統。後經過數次地殼運動,盆地四週高山不斷坍塌和風蝕,古盆地卻不斷抬升,上百萬年後,才形成環閉&地。古人發現它在夕陽下的異樣,驚喜地稱為金山,又叫作九遞山,就是取其連綿不絕之意了。

  金佛山的東、北、西三面,是延綿不絕、相對高差兩百至三百米的陡崖絕壁,其上依次排列着仙女洞、古佛洞、靈官洞、燕子洞四個巨型溶洞口,遠觀恍惚佛之雙眼雙耳,又似臥佛的眼目鼻臍,從&地縱目遠眺,群山壯麗輝煌。金佛山的最高峰叫風吹嶺,與北面絕壁和鄰近山頭相連,構成長達十三里酷似人側臥的山體輪廓,好事者稱為睡佛!落日溶金之時,形成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壯觀而奇幻的美景。

  也許真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效應,金佛山風光無限,得名卻遲至宋代,見南川《金佛山歷代詩詞》中有《望金佛山謠》一首,且苦尋不到作者為誰者,歌謠吟頌起來倒是很精彩:

  朝望金佛山,

  暮望金佛山,

  金佛何崔嵬,

  縹緲雲霞間。

  這正是我們遇到的山色意境!雖然只是初夏,上得山去,便斷續遇到大霧,直到夕陽西下,落日斜暉破霧而出,把整座大山染得金碧輝煌的,如金身大佛放射出萬道霞光,實不愧金佛之山名。

  臨近了仔細觀看,金佛山又像兩隻合攏的巨掌,仿佛打問訊,延請貴客進山,與菩薩結緣。來者就是有緣。或許你可以簡單地選擇一下,把眼睛向上,看個究竟,確真結下了善緣麼?

  眼前的阿彌陀佛,手托腮幫,頭往側視,悲憫地回望,直入那些動搖者的心靈。當然我們只是看山。惟其遂了心願禮佛,才能回頭再望一望,那佛即是一座大山。

  就連雲霧也久久不願離去,仿佛成濃厚一團,戴在佛陀頭頂,可以稱為毘盧帽。那帽兒能像蓮花一樣盛開。甚至遠遠可以嗅到淡淡的清香。在那些雲霧裏頭,你若要看佛,就得用心去體會的哩。

  也有人説色即是空,信佛就是相信自然,或者白雲,不是説“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麼。

  當然有人説佛袈裟是一片雲,也就是色,或許如濃濃的霧,遮着金佛山體,看不見了,要拜真佛你得再多等一等哩。風吹嶺是金佛山第一峰,為大婁山最高峰,也是觀賞夕陽的最佳點,佇立山頂,滿目是流動的雲煙霧海,一縷縷,一絲絲,倏忽不停地變換着。金佛山諸峰隱顯雲端,或散或簇,千變萬化。舉目望去,那一片紗幔樣的乳白色晨霧,是一種介於光線和霧靄的水分子介質。透過這層介質,可見靜謐若夢幻的森林,以及晚霞鍍金的遠山輪廓,所謂人間仙境也不過如此。

  等到雲開霧散那會兒?

  這時的金佛山脈,晴空萬里、雲海平蕩,峰頂對面,那空空的天宇中,漂着幾片片流雲,與晚霞相交織,會緩緩出現迷蒙的光圈,中間有幾個似人非人的影像。這些也就是仙佛了。所有游客都看得見的佛,從人們心中反照出來的佛,金佛山上真正的佛陀。而崇拜者,面對山大的金佛,自然下跪,傾述自我的心事。

  南川的文獻記載,金佛山的早期開發始於一九三八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賑濟委員會組成金佛山移墾區理事會,設立管理處,先後培修金佛寺、鳳凰寺、三泉至龍岩城的山路,修建金佛文物館。從此無人理會。一九八九年一月,南川成立金佛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正式組建景區管理機構,開始進行景點踏勘。至一九九年,開發大寶洞、煙雲洞。一九九三年,金佛山北坡公路破土動工。次年,修建經紅泉廠後門,過大河壩小學,磨子岩口至白果林索道,全長三十六里的北坡泥結石公路通車。一九九〇年,北坡公路硬化和索道同日完工開通,北坡旅游線路開通。

  可見認識之偏頗,因為它是一座山,因為它像一尊佛,因為它具有文旅價值。金佛山究竟是什麼?不妨從金與佛去挖掘,不從霧裏去看,要爬上風吹嶺去,看看金佛山的前世今生。

  在金佛山的天上天下,常常會出現異象,如平流霧、虹霓和佛浮現一抹金色的圓邊,比中間比四方都亮,極其刺目耀眼,那就是佛光。許多人懷疑佛光是佛龕放射出的,也有人承認是陽光返照,還有人發現是自然塗抹。

  三種觀點,都有理,或許不完善。

  佛界裏陽光與岩石糾結,岩石與樹糾結,樹與陽光糾結,構成自然界的大循環,整個的糾結成萬丈紅塵。

  我們不得不抬頭仰視,雲海之上,那就是碧澄澄的天空,什麼都沒有,因此可以看成什麼都有。比如萬里繁星,比如巍峨殿宇,比如神仙往來,到金佛山下凡,接受信眾的頂禮膜拜,或者偷窺人間的自在逍遙。

  這座金佛山,廣袤有一千三百平方千米,山巒覆蓋着大森林,是座綠得可以捏出水來的山!這只手當然是金色的佛手。撫過山間的任何地段,溪澗跳躍着水、崖縫滴落下水、樹葉沾濕了水、頭頂霧聚是水,大水形成了飛瀑、長流、湖泊,把這座佛山涵養得樹木蔥蘢、綠草茵茵。這還是一座活着的山。我不曉得山石是否因為陽光照耀,而那麼靈動活躍;可是我曉得,但凡活着者,都是需要陽光的。我還曉得,太陽在回眸大地時,一剎那間,用光芒激發一切生靈,如金佛山麓遍體生輝。

  金佛山確真既是一尊佛,又是一座山;它是中國的名山,也是世界的名山。

  當時,金佛山以喀斯特&地的地貌特徵,列入世界遺産項目。南川人做了一條宣傳標語,叫“遲到了十五年的世界遺産”!劃一條界限,從北宋那位無名作者算起,應該遲到近一千多年之久遠。以此來推論,我三十五年前就認識了金佛山,如果構思出一條標語,應是早見到了二十年。

  遲到就會早走,早到當然晚離,這是辯證的説法:而離開得愈晚些,肯定看得清楚那夕照下那金色的佛陀山群。包括南川區整個南部地區,其自然景觀有懸崖絕壁、峽谷、奇峰、溶洞、生態石林、泉瀑以及氣象總面積一千三百平方千米之巨,佔南川區總面積的一半,其中金佛山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四百四十一平方千米,核心景區面積六十六平方千米。

  金佛山的南坡相對平緩,屬貴州省道真縣,其大道果真與佛有緣哩。

  古佛洞

  佛在心中坐。

  其實,這句偈語,有兩個解釋:一是講究心即佛;二是講究心中要有佛。究竟是前者影響了後者,還是後者影響了前者,我這樣的凡人是不明白的。

  金佛山中多洞穴,如古佛洞、金佛洞、靈官洞,到仙女洞、黑風洞、燕子洞等,説得出名稱的,就有上百個,還有一些無名溶洞,更是數不勝數。這不奇怪,受喀斯特地貌影響,高海拔的大婁山,古溶洞分佈廣泛,無處不在,洞中套洞,為世人展示着一個個跨越時空的奇幻的洞穴世界,可與世界各地的喀斯特溶洞媲美。地理學家告訴我們,早在三百六十萬年以前,金佛山季風氣候形成,降雨量增加,雨水隨洞穴流動,形成如今的洞穴系統,為生物避居的巢穴。洞穴裏的內廊道狀通道、迷宮狀洞道、中晚期豎井、水平洞道彼此交織,完整地展現了地球喀斯特河洞發育演化的全過程。

  保羅·威廉姆斯是國際著名喀斯特專家,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教授,他曾經兩次考察金佛山,指出:“金佛山洞穴系統反映了地球演化和地貌變化歷史,森林系統反映了喀斯特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毫無疑問,金佛山具有世界自然遺産價值。金佛山採硝遺跡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製造,提供了重要證據,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當然,限於登山目的,人們常常接觸到的洞穴,還是金佛洞,所以遐邇聞名。

  古佛洞位於金佛山頂部,有上下兩層洞穴。上層長一千零七十二米,面積廣達四萬六千平方米;下層狹窄而且曲折,共有八條呈網狀結構的支洞,總長度達一千一百一十二米。其海拔之高,地質之古老可稱中國之最。因為金佛山在夕照下似臥佛,有人突發奇想,在其心臟處,即洞穴大廳中間,塑造了一座雙身佛,取其“佛在心中坐”之絕高禪意。

  曲徑通幽是一切洞穴的特徵,既然有個洞,當然毫不猶豫的就要進入。

  走進古佛洞禮佛,其洞口高約五米,寬三米,為窄窄的縫隙。若欲到達可容上萬人的大廳,則須經過狹窄的七十二道拐,每道彎拐都尖石突兀,寬僅能側身而過,隨時有碰頭、挂肩、絆腳之險。好不容易鑽到在古佛洞中間,見一天降巨石,形狀如跌跏盤座的石佛陀。這是尊內佛。內佛其實也就是佛之心,石形如酷似佛陀。古佛洞裏的石佛陀,由腳步引起嘭咚咚聲響,恰如人之心臟。山裏那些七彎八拐的洞穴,就是佛體的血管,帶動全部血液與神經活躍起來。如今在中心位置添了一尊彩繪雙身佛。其面相莊嚴,凝視着洞穴每個觸點,仿佛無所不知,與凡人以親近感。這是坐於佛心中的佛陀。周圍是菩薩的金身,場景仿佛聆聽佛祖説法,證實此地為如來佛的道場。再往裏頭走,在長長的洞穴兩旁,彩塑着八百座羅漢像。沒有細數,據説誰數到錯誤時,那就是誰的命格,可以憑此推斷一生的。

  離開金剛、羅漢彩塑,左行直至嵌於北坡絕壁上的新月形出口,其高二十余米,寬四十余米。在洞口&&極目遠眺,惟見天高雲低,雲繞山半,不愧為景色如畫,氣象萬千。

  這就是北坡!

  它的外形,為懸崖絕壁與主峰風吹嶺、相鄰山頭組合,形成一座綿延上&&的巨型臥佛。可稱天下奇觀!怪不得到了古佛洞口,外佛之氣與內佛之氣碰撞,在離洞口三五丈處,形成了霧狀螺旋。從半山腰穿過的高速公路提示,上面有橫風,飄揚着撈兜似的鯉魚旗,車手駕車過境時候,不能做大彎拐去避讓躲避。山上山下,固然風吹蓑草如畫,而旋風中心,往往溫暖如春天。

  於是客人們很興奮,嚷着叫着,讓人測試一下,看這個螺旋,是不是太極的圖案,或者金剛佛形。

  便有人來普及知識,説古佛洞霧旋,是漸行漸西的太陽,把光芒早早藏進洞穴,到了傍晚的時分,再絲絲縷縷地釋放出來。不妨稱之為雲霞。游人站在古佛洞口遠眺,見四下蒼山,如一尊尊大佛合什問訊。這裡當真是佛聚之山,臥佛恰如釋迦牟尼涅槃,群山團團,或立或跌、或悲憤莫名、或沉思或盤詰,自然塑出活生生一幅釋迦牟尼涅槃圖,使南川滿境,獨具古佛國的氣象。

  內佛也好,外伸也罷,都是自然或者人眼中生成的,那樣就佛在心中坐了。

  很多遍游天下名山的,&&了古佛洞,便産生一個極度不解的困惑:這些規模巨大的洞穴系統裏,比如古佛洞、金佛洞、靈官洞,甚至少見的仙女洞、黑風洞、燕子洞,都很少見到華麗的石鐘乳,即使有,顏色較為暗淡。金佛山的石鐘乳非常稀少,多的是高大的廊狀通道,以及細小的迷宮狀洞道。那些鐘乳石的顏色為什麼灰撲撲的十分難看呢?主要原因是與一場與人類史上最早、最大規模的洞穴制硝有關。金佛山的制硝歷史長達七百多年,在古佛洞、金佛洞、觀音洞都發現過遺留的熬硝灶,數量多達上千個,熬硝的時候,煙霧會一直熏到石鐘乳上,久熏自然難看。

  洞穴也是屯兵駐軍的天然營帳,在金佛山東坡,有個山勢險峻之地,叫龍岩城。為七百年前宋軍抵禦蒙哥大軍的古戰場。據《南川志》記載,南宋一二五五年,皇帝宋理宗趙昀頒旨,在金佛山東面馬嘴山構築龍岩城,與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等共同構築一條軍事防線,抵禦蒙古侵略軍。龍岩城先後發生過兩起戰事,分別擊退了蒙軍和討袁軍的進攻。龍岩城的軍事重鎮作用,也體現先民們熬硝製作火藥上。當時為軍隊提供了火器材料。龍岩城守軍與釣魚城軍民,曾並肩抗擊蒙古軍長達三十六年,最終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哥戰死釣魚城。

  金佛山古溶洞中看到的,不僅有地球演化的歷史,還有中國人在改變了歐亞歷史和世界歷史進程的那場戰爭中,首次大規模製造、使用火藥的實證遺存。

  龍岩城曾合川釣魚城齊名。

  佛光雲海

  金佛山頂處叫風吹嶺,海拔達到兩千兩百餘米,據説是大婁山脈的主峰。高山必有亂雲飛渡。山嶺是被風吹來,還是風吹成了一座山嶺,當地人都不曉得,可以設想為被風所削成。當然那風一定是一陣陣天風,如刀劍鋒利,如鏟鋤使用,操控者必定是神人,隨意地把山峰削成任何形狀。自然的風怎麼吹得出山嶺?在一條山脈最高處看山,會有一個什麼感覺?峰巒如聚?一覽眾山小?你真的看到了腳板以下。有盤繞的山路,有分割的土地,有茂密的樹林,與在山下經過時看,似乎並無區別,只是被看山人踩在了腳下。可有風吹就大不一樣,把一切能吹動的都帶了過來,包括雨包括雪包括雲霧。可是金佛山,與一切山之不同,還在於他是一座佛!

  太陽翻過大山坡,就凝固在山脊線那邊,猛地一回眸,大堆大堆的燦爛陽光於峰頂堆砌。這一帶山群,所有裸露的岩石都染上了澄金色,便似一座座金佛了。金佛是夕陽照射而變幻的?連我自己都頗有些懷疑。但是,親眼見到的就是這樣了,沒有另外的解釋。大婁山喀斯特地貌的岩層大片大片裸露着,陽光返照時,天際間殷紅一片,而大山,在紅雲中閃着熠熠金光,以致觀者無不驚嘆。

  這時候,晚風就吹過來。先是把雲層扯成一個漩兒。下面正是人間,萬丈紅塵中,有多少看不明白的事,以及想不清楚的,都在這一旋一旋之間;上面也是一個漩兒,當地人説那是天眼,修行者可以鑽過去,就達到一生的理想世界。

  金佛山的雲霧,在山下看是鋪天,在山下看是蓋地,斷無一絲絲縫隙。

  因為懸崖峭壁,導致金佛山起的霧,沿着崖壁往上攀爬,形成宏大寬闊的霧瀑布,而且絲絲縷縷的,作千百萬次上下滾動,就那麼活生生地挂在眼前。平鋪的雲霧,則佔據了整個眼界。除了腳下這道風吹嶺,周圍團轉俱波瀾不驚,不會覺得雲霧下是萬丈深淵,不會覺得雲霧中有千山萬水,也不會覺得山外有山了。平流的霧障,往往使人産生臆想,猜測其中有仙佛踏雲,充滿了神秘與驚訝,生出一種超越思想的分辨力。

  當起了霧,夕陽遠遠地投射過來,雲霧中會出現晃動的人影,俱披風帶雲,少見識者,也就以為是仙家了。萬想不到這霧是風吹過來的。那些憧憧人影兒,恍惚如海上仙山,便有提籃蒔花,便有舉葫蘆飲酒,便有侍從聽經,便有盤髻猜枚。可是一陣風過,雲霧飄散,空茫茫無半點跡印。

  更多的時候,巍峨金佛山呀,天空中鑲滿了星星,宛若無數只一眨一眨的眼睛,好奇地窺視着下方的一切。人們享受那星光,身體被晚風吹動,咕嚕嚕往下滾或往上彈跳,或者蹦到天上去,或者跳下風吹嶺,化為一顆亮晶晶的星宿。

  天上的眼睛和人類的眼睛可有多少同與不同?

  眼睛即是心靈的窗戶,那就是取景觀物的惟一方式,哪怕驀然睜開,為金佛山所震撼,也産生出欣喜,覺察到了精神界面,佛即是一座山!

  這是一座金子般的佛山呀。

  清代詩人袁藹如於觀景之後,情不自禁地,寫下了南川古八景之首的《金佛晚霞》詩,咏曰:

  晚鐘敲罷老僧閒,

  萬丈明霞縹緲間;

  欲見金身親説法,

  匆匆又被白雲關。

  並非金佛本身不能説法,只因為雲霧深重,游人要走攏到跟前,親聆石佛開口説法,須得等至雲開霧散了罷。

  金佛山起雲的原因,乃因濕潤多雨了罷,山區年日照時數在一千零八十小時左右,且海拔一千九百米左右地段,年平均氣溫八點三攝氏度,重慶最高氣溫的七八月份,這裡的平均氣溫華為一十七點八攝氏度。山脈平均降水量近一千四百毫米,雨量多集中於夏季,雨量最大年份達超過一千六百毫米。山脈中段的&地部位,凝凍積雪期達四個月,一般從十一月中旬開始降雪,形成霧凇、雨凇,至次年三月結束,最晚為三月二十九日,形成全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百分之九十至九十八獨特氣候特徵。

  如此氣候,特別適宜動植物生長。有資料披露,金佛山是全球同緯度喀斯特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既有自然形成的超大規模植物群落野生杜鵑群之外,瀕危、特有及孑遺物種保存較好,且成片分佈。這是一片人類彌足珍貴的財富哩。而且,金佛山的原始植被保存良好,森林面積達五百六十平方千米。其中,海拔一千四百米以上植被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海拔九百至一千七百米全是常綠針闊葉混交林,間有銀杏、漆樹、銀杉、松、柏、方竹慈竹、水竹等。海拔一千八百至二千二百米地帶多為常綠闊葉林,最具特色的是高大喬木杜鵑密布其中,還有著名的銀杉、珙桐、金佛山蘭等,構成了罕見的生物多樣性景觀。植物王國西雙版納有多達四千余種植物,金佛山的植物種類更加豐富,有植物資源五千零九十七種,其中古生植物兩百五十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兩百九十八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十六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兩百六十種,屬國家三級保護的二十二種。人稱五絕的金佛山植物就是銀杉、方竹、大葉茶、杜鵑王、古銀杏。其它珍奇花樹,主要有金佛山蘭、麵包樹、珙桐、天麻等。山上藥池壩中野生藥用資源非常豐富。國內很多中藥材,都冠有南川金佛山的名字,比如南川白芷、金山黃柏、金山當歸等等。

  因了金佛山是福地,長的樹、開的花、結的果,也於這麼多山脈相異。杜鵑花多為灌木俗稱映山紅,對於金佛山而言主,這裡的杜鵑花是高山喬木。開出花來,均為海碗大小,一朵就是一隻彩繡球。普查中探明,金佛山擁有杜鵑四十二種約五十多萬株,有六種獨有品種和一萬五千株大齡古杜鵑,形成了世界上迄今發現的胸徑最大、最集中、最壯麗的古杜鵑群落。到了牽牛坪,有一株我國樹齡最古老、樹冠最寬闊的千年杜鵑王樹,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授予樹齡最長的粗脈杜鵑。大致在公曆五月下旬,滿坡的杜鵑花開了,宛若一面花坡,甚至就是一座杜鵑花山。

  這些花,並非人類所種植,卻漫山遍野地生長,因此,我懷疑佛前的鮮花供養,用的就是艷麗璀璨的杜鵑花。

  金佛山終是一個仙佛世界,萬物莫不安於斯、長於斯,快活於斯地。其境內有野生動物兩千多種,亞種一百一十三種,鳥類一百一十四種,爬行類十九種,兩棲類十四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有三十六種,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金錢豹、黑葉猴、龜紋豹、紅腹角雞、橙足鼯鼠、金佛山大蝴蝶等。這些珍稀動物,除了華南虎近年難得一見外,金錢豹、雲豹、黑葉猴、紅腹角雉、白冠雞、太陽鳥時常在林間出沒,給外地人一個驚喜。

  不愧是洞天福地。

  (文/劉運勇)

編輯:陳蒙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