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海歸“新農人”的西部“興農夢”
2023年07月12日 08:2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題:海歸“新農人”的西部“興農夢”

  新華社記者

  盛夏時節,走進位於中國西北的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鎮,漫山遍野草木蔥鬱,路邊一塊四邊插滿彩色小風車的茶園格外顯眼。

  36歲的楊磊來到裕河鎮擔任黨委書記已近一年。在小鎮裏打造村民廣泛參與的生態農業是他努力的方向。

  2013年,楊磊從法國的一所高校讀完研究生畢業,通過人才引進回到家鄉隴南。

  在法國留學時,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讓他難以忘懷。“花香四溢、游人如織。”楊磊説,除了美景,當地農旅融合的發展方式同樣令他印象深刻。

  留學時的經歷為他發展當地優勢産業開拓了思路。在裕河鎮工作期間,楊磊發現,當地雖然有品種優良的裕河茶葉,但由於市場銷售困難,特色優勢産業的潛力沒有釋放出來。

  楊磊(右)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鎮了解茶葉加工合作社運行及茶産業發展情況(4月10日攝)。新華社發

  他以“農旅融合”的思路推出了“定制茶園”認購活動:支付1萬元即可私人定制一畝茶園,當年可以獲得優質茶葉,還可通過手機隨時觀看茶園生長、管護情況,閒暇時間體驗採茶樂趣,而種植、采收、加工環節則由當地茶農負責。

  茶農們被這位“海歸書記”的促銷新招吸引,躍躍欲試。陽壩村村民楊玉霖嘗到了甜頭。他簽了一畝茶園,除去採茶費和加工費等,收入達到了7600元。“過去缺乏銷路,茶商不來收,我們就不敢採,一畝茶園只能賺3000元左右。”楊玉霖説。

  截至目前,裕河鎮第二期“定制茶園”活動已簽約115畝優質茶園,吸引近200名茶農踴躍參與。

  隨着人才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中國多地推出優厚的人才津貼政策,吸引海歸人才。

  像楊磊一樣,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技術、有理想的海歸人才回到鄉土,扎根田間地頭,為中國西部廣袤的土地貢獻知識與智慧,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的積極變量。

  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祿家門村中藥材大田裏,46歲的王若愚和團隊成員正在給藥農講授如何科學施肥。

  王若愚是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曾在美國等國家留學深造,十多年前回國後投身生物防治技術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

  甘肅省是中國中藥材主産區和道地中藥材生産地之一,當歸、黨參和黃芪等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病蟲害等問題。病蟲害會造成中藥材輕則減産,重則絕收,影響藥農增産增收。

  過去,為解決中藥材病蟲害問題,藥農通常會採用傳統的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方法。王若愚認為,傳統辦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並未清晰闡明病原及發病機制,亟需一種綠色高效的生物防治技術從根本上保障中藥材品質。

  王若愚從植物裏分離和鑒定有益微生物菌菌株,用健康菌抵抗有害菌或致病菌,為植物“袪病強身”。他和團隊成功分離出一種具有促進植物生長和抵抗病原功能的微生物菌株,通過建立發酵生産工藝,研發了新型微生物菌劑,於2014年起在寧夏、甘肅等地推廣示範。

  示範結果表明,使用了新型微生物菌劑的中藥材病害發生明顯減少,提高了中藥材質量,帶動了群眾增産增收。

  王若愚説:“得益於國家給予的科研項目支持,回國後我才有了幹事創業的&&。”目前,他正在研發效果更優異的新型植物抗病抗逆微生物菌劑,實現産品的更新換代。

  王若愚(前中)和同事在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祿家門村中藥材大田裏查看道地藥材長勢情況(5月20日攝)。新華社發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回國求職留學生數量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6%。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教育和社會學者認為,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人才政策更加積極、開放、有效,對留學海外的中國學子而言,回國的吸引力也不斷增強。

  “海歸具有融合的文化背景,能更好幫助農業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同時也能幫助海外更好了解中國農村農業的發展狀態。”曾在美國、瑞士等地留學的吳彥㛃在學成之後選擇返回家鄉重慶忠縣種植柑橘。

  從規劃建園到引進生産設備,從組織農戶到科技創新,吳彥㛃的公司如今已形成“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産業鏈,還在探索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循環産業鏈構建等現代農業發展新路,讓家鄉農産品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

  目前,中國引才用才格局進一步形成,逐步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人才回流國,正成為創新人才高度集聚、創新要素高度整合、創新活動高度活躍的全球人才高地。

  “與其説我給鄉村帶來了新發展,不如説我在鄉村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楊磊説。

  王若愚有着同樣的感受,“能夠把自己的青春和本領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這令人充滿成就感和幸福感”。(記者黃揚、張文靜、郎兵兵、吳燕霞)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