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洛陽村凌晨五點半的“敲門”:洪水來了,快撤
2023年07月07日 08:23 來源: 重慶日報

向良付回憶山洪爆發時的情況。通訊員 盧先慶 攝\視覺重慶

  7月6日下午,巫山縣抱龍鎮洛陽村,67歲的村民邱光華在河邊呆呆站了兩個多小時,一直望著自家房屋曾經所在的位置。

  4日上午的一場洪水,將他家4層高的樓房和院壩一起沖走。

  一個“意外因素”

  “在這次洪災中,我們能實現全鎮零傷亡,既有準備充足的原因,也有一個‘意外因素’。”抱龍鎮黨委書記鄭中原説,這個“意外”,就是洛陽村綜治專幹兼群測群防員向良付——因為他的準確預警和第一次“敲門”,鎮村幹部才得以在邱光華等3戶村民房屋被沖走前及時組織他們轉移,“當時,這3戶村民共有8人在家。”

  3日,巫山縣氣象部門發布強降雨天氣預報和暴雨藍色預警信息,縣水利局發布中小河流漲水風險提示。向良付便多了個心眼。

  4日凌晨2點37分,抱龍鎮開始下雨。4點半,向良付起床巡查抱龍河水位,5點半又巡查一圈後,發現短短一個小時,河水竟上漲了三四米,距離五龍橋橋面只有一米。向良付立即給村支書萬大憲打電話匯報相關情況,並挨家挨戶敲門叫醒沿河居住群眾,催促大家撤離至對面高地。

  萬大憲立即給住在上游的熟人打電話,得知那裏正在下大暴雨,沙場已被衝垮,便緊急採取行動,把村幹部全部叫醒,立即組織兩岸村民轉移避險,又打電話向鎮裏匯報情況。

  3戶村民房屋被沖走

  邱光華、王順菊、游慶香3戶村民的房屋,都建在巫(山)建(始)公路靠近抱龍河一側。

  “4日早上5點半,村幹部挨家挨戶敲門,要求大家轉移到對面的高地上。”邱光華説,他在高處等了個把小時,看到猛漲的洪水衝垮了上游的一塊菜地,“屋頭放了2萬塊錢,我怕水進了房子啥都沒了,就想回去拿點東西出來,村幹部把我死死拉住。我從沒有想過房子會被沖走,但10多分鐘後,房子真的就在我眼皮子底下被沖走了。沒過一會,王順菊、游慶香的房子也被沖走了。”

  “收到向良付的預警後,我們立即組織抱龍河沿岸紫鵝、廟梁、洛陽等地村居民轉移避險!”鄭中原介紹,因擔心抱龍河漫堤風險,又當即決定對巫建公路外側居民也進行轉移。至上午8點鐘,兩岸群眾全部完成轉移,共轉移528人。

  “幸好轉移得及時!”鄭中原説,他們事後得知,此次抱龍村降雨量雖然不及往年,但由於上游雨量過大,抱龍河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水位。

  第一個“敲門人”

  在這次洪災中,向良付為何成為第一個“敲門人”?

  “主要與我的工作經歷有關。”向良付説,他於2014年被聘為洛陽村群測群防員,負責對鷹槽地災點進行監測,所以對預警信息、氣象發布非常關注。

  7月3日,他接到鎮上發布的預警信息時就多了一個心眼,7月4日凌晨被雨聲驚醒後,立即去鷹槽地災點查看,發現了河水猛漲的異常情況。

  向良付説,每年,縣裏和鎮上都會組織專題培訓、開展應急演練。這不僅讓他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也讓他在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知道組織群眾怎麼跑,往哪跑。當天早上,他和幾個村幹部僅用了半個小時,就組織河邊25戶61人全部完成撤離。

  向良付認為,應從洪災中吸取教訓,那就是一定要建立河流上下游聯動機制。此次洪災,他們並不知道上游湖北建始縣的天氣預報和降雨情況,幸好打電話給熟人,才了解到真實情況,在此基礎上作出準確判斷。

  本報記者 周雨 見習記者 於鵬程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