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鎮靈泉村的鄉創館裏,再生稻大米即將售罄。記者 羅蕓 攝\視覺重慶
仲夏時節,開州區竹溪鎮南河兩岸稻田青青。眼下正是水稻揚花期,風吹稻浪,稻香悠悠。竹溪村78歲的韋先恩穿行在綠色的稻田中,深吸一口稻香,望著成片的再生稻,眼裏滿是豐收的期望。
“老韋是竹溪發展‘中稻+再生稻’的見證者。”6月27日,竹溪鎮黨委書記彭昌國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今年全鎮種植中稻再生稻3000多畝,再結合農旅融合,每畝稻田産值可達4600余元,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也確保農民有可觀的收益。
為何規模種植再生稻32年?
畝純收益超1000元
20世紀80年代,竹溪鎮還叫開縣竹溪鄉。在推行包産到戶後,竹溪海拔在400米以下的坪壩地區,就有村民試着零星蓄留俗名“抱孫谷”的再生稻,並受到當時的縣農業部門的關注。從1992年開始,竹溪將再生稻作為一季糧食規模化種植。
“作為農民,都堅信‘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更何況再生稻算是一季‘懶田’。”韋先恩説,中稻收穫後,有半年多的“空閒”。這時蓄留再生稻,只需施兩道肥、打一次藥,就可“坐享其成”。
經過不斷摸索,韋先恩與農技人員總結出再生稻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每年4月10日左右,中稻完成移栽;8月10日左右,中稻完成收割,避免再生稻生長季遇上伏旱;中稻收割前一週、再生稻發芽後一週,每畝各施10公斤的有機肥……
去年,竹溪全鎮發展“中稻+再生稻”面積超過3000畝。算下來,兩季平均畝産達1019.3公斤,實現“噸糧田”目標。今年是竹溪鎮發展再生稻的第32個年頭,種植面積依然保持在3000畝以上。
“一項産業能獲得長期發展,背後必然存在較好的比較效益。”竹溪鎮鎮長張家紅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竹溪一畝稻田可産中稻約650公斤、再生稻350公斤。其中中稻稻穀每公斤單價3.5元;再生稻因稻米品質較好,稻穀每公斤單價達5.5元——相當於畝産值超過4600元。
水稻種植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儘管三十多年過去,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換了很多茬,但一直持續支持當地再生稻種植;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向農戶發放種糧直補,讓每畝“中稻+再生稻”純收益超過1000元。
憑藉在竹溪鎮總結出的再生稻發展經驗,作為全國糧食重點産出區縣的開州,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積保持在10萬畝以上。
如何實現節本增效?
各村分工協作實現專業化生産
6月20日,竹溪鎮大海村村委會一個側間內,盛文明和邱公安正在細心擦拭機翼,為無人機作保養。
“馬上就要開始統防統治了,到時候這兩個‘大傢伙’又得忙兩天。”邱公安説。
大海村村集體經濟組織花4.7萬元買回的這兩台無人機,每天能為200畝稻田提供噴施農藥的服務,所需成本和時間分別是傳統人工噴施的1/2、1/5。由於本村的統防統治只需不到兩天時間,於是大海村將“業務”擴展到了鎮內其他村。
而在大海村,200畝水稻機插秧苗則是來自鎮內的平溪村。平溪村一社利用約4畝大小的稻田進行工廠化育秧,可為其他村提供七八百畝機插秧秧苗。“我們用機械化設備和秧盤育苗已經近十年,育出的秧苗比較健壯,其他村每年都來購買。”平溪村一社社長、負責為大家提供工廠化秧苗的向以術説。
至於機耕、機插、烘乾等環節,則由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購買了設備的企業“講價”,由後者幫村民“代耕”,從而大大降低水稻種植所需的勞動力和成本;在銷售環節,則統一交給位於國道旁的靈泉村“鄉創館”,由其在包裝後統一銷售。
“通過這種一條龍的發展模式,我們在鎮內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分工,讓大家發揮各自所長,節省種植成本,在分工合作中獲得更多收益。”竹溪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唐家舉&&。
如何讓稻田産生更多效益?
延長産業鏈實現“一田多收”
靈泉村有兩塊綠色稻田,儘管長勢喜人,但稻株行與列都歪歪扭扭,行間距也不整齊。
“這塊田是春天的時候,城裏的娃娃們體驗插秧時種的!”鎮農服中心高級農藝師趙宏義笑着説。他擔任娃娃們的“導師”,教大家如何插秧確保秧苗成活。娃娃們對插秧充滿好奇,下田認真幹活;爬上田坎時,每人糊了一身泥巴還樂不可支,嚷着秋天要來撻谷。
作為遠近聞名的再生稻小鎮,竹溪鎮如今已成了農耕研學游基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樂於在關鍵農時帶娃娃來體驗傳統農事,在辛勞中感受勞動的快樂、體會“粒粒皆辛苦”。
不斷涌入的人群,也為稻米銷售打開了新的渠道。
6月25日,在靈泉村“鄉創館”,館長鄒鴻浪接到曾來參加農耕研學活動客人的電話,説是要買5袋再生稻大米送朋友。這種包裝後的大米,2.5公斤售價49.9元。
鄒鴻浪在倉庫裏找了許久,也只找到3袋。“很多游客來體驗後,將大米買回去嘗鮮。這幾年農旅融合發展快,我們的大米根本不夠賣。”鄒鴻浪説。
記者手記>>>
創新,讓“老産業”獲得新的比較優勢
今年是開州區竹溪鎮規模種植再生稻的第32個年頭。是什麼讓這項傳統産業歷久彌新?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通過種植模式、種植技術創新,“老産業”也能獲得新的比較優勢。
記者了解到,雖然不少稻田仍由一家一戶種植,但借助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代耕”,在勞動力使用較多、技術要求較高的環節,仍然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這種“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讓繁重的糧食種植變得更為輕鬆,生産效率也更高,在用工成本較高的今天,可有效降低種植成本。
與此同時,竹溪鎮還通過多種手段提升再生稻種植的收益。過去再生稻由農戶加工後銷售,每公斤稻米售價不足6元錢。去年,該鎮對再生稻的包裝進行改進,推出適應消費潮流的小包裝、精包裝,再結合來體驗農事的游客的心理需求銷售再生稻稻米,結果再生稻身價大漲,每公斤售價達到20元,大大提升了收益。
當然,即便竹溪鎮發展再生稻産業獲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仍不能固步自封。比如目前存在的中稻收割後難以實現機收、部分品種再生能力減弱等問題,都需要當地在産業發展中不斷總結、探索,通過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解決,確保進一步增加收益、降低成本,讓産業獲得新的比較優勢,從而實現傳統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羅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