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隆昌攜手共建“雙昌農業産業園”,普陀村是先行區之一。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潤美迪生産車間一角。通訊員 李曉川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毗鄰地區更需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創新水平協同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進一步優化功能布局、提升發展能級,以激發經濟動能、暢通要素流動、厚植民生福祉。
3年多來,川渝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路徑,深入探索跨界共建新區,10個毗鄰地區合作功能&&建設加速推進,形成&&更加緊密的發展共同體。
故事①
與高竹新區一起迅速成長
這家公司起死回生成“瞪羚”企業
站在胡家梁子&&眺望山下,川渝高竹新區面貌煥然一新:廠房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一輛輛卡車進進出出,將山外的材料運進來,把新區的産品送出去。
“這裡再也不是沉寂的小山坳嘍!”6月9日,四川潤美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潤美迪”)副總經理趙純建對記者説,高竹新區早已成了投資熱土,企業也隨之迎來轉機,“連續虧損兩年後,去年我們‘起死回生’實現了盈利,産值更是突破3000萬元!”
高竹新區位於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與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交界處,前身是2012年成立的四川省鄰水縣高灘川渝合作示範園。2017年,潤美迪從重慶中心城區搬遷到這裡,主營薄膜開關功能件和模內注塑、塑膠件注塑、亞克力、噴漆、鐳雕等。
“當時,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趙純建説,這裡離渝北城區和鄰水縣城均為50公里左右,但都“近而不快”,因為道路泥濘不堪,特別是通往渝北城區的路又窄又陡,彎道還多。
這種情況下,客戶不願前來考察,企業招工也難,以致潤美迪訂單流失、市場萎縮,連續兩年每年虧損近100萬元。
轉機起於黨中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2020年底,重慶市、四川省政府常務會先後審議通過《川渝高竹新區總體方案》。這是川渝兩省市共同批准設立的第一個新區,也是全國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區。
按照方案,渝北區和廣安市要攜手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産城景鄉融合發展等新路徑,把高竹新區打造成區域協作樣板。
新區啟動建設後,最先出現的變化是基礎配套設施的改善。
因為區域問題以前只能修到渝北茨竹鎮的南北大道,很快向新區延伸;G65包茂高速在新區設置了下道口,市政道路重慶路等多條道路得以貫通;茨竹鎮衛星水庫的一級飲用水源引流到新區,解決了5000餘人的用水難題。
“道路暢通了,用水有了保障,洪澇得到治理,環境變美了,營商環境也越來越好。”高竹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全國首個跨省稅費徵管服務&&——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正式運行,打破了稅費徵管的行政邊界、層級界限、空間分割,打通了跨省辦稅繳費“最後一公里”。
此外,新區成立以來,有序推進稅徵、辦電、司法、政務、人才、公共交通等各項改革事項,實現了多個全國首創、川渝首家,給新區企業以及群眾帶來真正的便利與實惠。
“環境改善了,加上眾多利好政策,企業獲得了新生,毫不猶豫加大了投入。”趙純建告訴記者,公司去年底搬進了新廠房,生産車間面積擴大到2萬平方米,工人從80餘人增加到180多人,30人的研發團隊也加大了研發力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潤美迪成了四川省獨家生産IML、柔性線路板系列産品的企業,同時也是廣安首家“瞪羚”企業(指創業後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紅旗、長安、吉利、一汽、長城等汽車品牌先後成為該企業的客戶,訂單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潤美迪今年已實現産值近1700萬元,預計全年可達到6000萬元。
在高竹新區,像潤美迪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目前,川渝高竹新區累計入駐企業182戶、建成投産80戶,其中規上企業43戶,80%的企業來自重慶、90%的産品配套重慶。
川渝高竹新區相關負責人説,高竹新區正發揮着“1+1>2”的裂變效應,逐步成為價值高地、投資洼地、活力熱土,向“國家級新區”目標邁進。
故事②
“跨省”入駐重慶家居産業園
13家達州企業:我們在開州挺好的
6月12日清晨,開州區臨江鎮明月村五組,二三十名穿着企業制服的年輕人走出一幢四層高的漂亮小樓,有説有笑地前往附近的重慶智能家居産業園上班。
“租戶是家居産業園內的一家達州傢具企業。這兩年來附近租房的,基本都是達州人。”小樓的主人、明月村村民雷運武告訴記者,“川渝合作發展越來越緊密,村裏人都能感受到。”
2019年,重慶智能家居産業園一期建成,來自巴南、合川等區縣的木門生産企業陸續落戶。同時入駐的,還有4家來自達州的企業。
隨着川渝兩地共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産業園迎來了快速發展。
“示範區建設讓萬達開三地&&更緊密,企業交流更頻繁。目前落戶我們園區的四川達州企業已有13家。”重慶智能家居産業園服務中心副主任易炳政告訴記者。
楊輝是達州人,一直從事套裝木門加工製造,聽説川渝兩地共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開州也借此機會正大力發展家居産業後,便立即前來考察,並於2020年將企業遷至開州,命名為重慶闊利木製品有限公司。
“公司有30%的員工是達州人。”楊輝説,開州交通便利,離達州只有1個多小時車程,這些員工周末可以回達州照顧老小。
更讓楊輝高興的是,在重慶智能家居産業園,有50多家企業需要同樣的原材料,大家抱團採購,費用比在外單打獨鬥時要低15%至20%,這讓企業有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入駐重慶智能家居産業園的達州企業發展越來越好,來到這裡工作的達州人越來越多。去年,該園區吸引2100餘人就業,其中來自達州的佔比超過25%。
人口的集聚帶動了當地種植、餐飲、運輸等其他行業的發展。比如,在臨江鎮的明月村、新壩村,像雷運武這樣將空置住房出租給企業或員工的村民有20多戶。
去年,重慶智能家居産業園實現産值11億元。除該産業園外,萬達開三地還通過共築“一條鏈”,實現區域産業發展體系延鏈補鏈。
比如千能實業、開州印務與萬州、達州企業年合作産值超10億元;萬達開新興産業合作示範區、萬達開國際戶外運動基地等6個重大功能載體及産業合作&&已啟動建設。
與此同時,三地依託柑橘、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産業,攜手建設現代農業統籌發展示範區、冷鮮橙汁加工産業基地,共同打造長江上游柑橘産業帶、三峽道地中藥材産業帶。
故事③
榮昌、隆昌共建“雙昌農業産業園”
他在稻田裏養蝦年賺100多萬元
5月25日清晨5點過,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的稻蝦種養大戶陳開文就忙開了。
早上,他要組織村民抓緊插秧;上午10點,同相鄰的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黨委書記王東溝通,商量流轉三合村的土地發展稻蝦産業;下午1點,又接待了同行郭志全,討論合夥發展稻蝦産業的事情。
雖然忙,陳開文卻樂此不疲:“其實,起初在選擇發展稻蝦産業時,才真是困難重重。”
53歲的陳開文原本在榮昌一家農機公司上班,後來公司破産,他便組建合作社流轉了1000畝地種植水稻,成了一名種糧大戶。
為提高經濟效益,再三考慮後,陳開文準備轉向稻蝦綜合種養:“一畝稻田能養210斤蝦,按售價20元一斤算,光是這一塊就有3000元利潤。”
可是在詳細了解情況後,他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一是搞稻蝦産業需要挖蝦溝,修建田間便道、灌溉水渠等基礎設施,算下來一畝地需要投入上千元;二是小龍蝦對天氣比較敏感,一旦技術管理沒跟上,其存活率和品質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一籌莫展之際,轉機出現了。2021年3月,重慶市榮昌區與四川省隆昌市提出“共耕一塊農業‘試驗田’”,攜手共建“雙昌農業産業園”,打造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結合兩地産業優勢和人文特點,“雙昌農業産業園”確立了高標準農田、智慧示範豬場、農旅融合、美麗新村建設等30余項共建任務,而稻漁綜合種養正是農業産業園首要推進的重點合作項目之一。
這為陳開文發展稻蝦種養帶來了絕佳的機遇。
普陀村作為雙昌農業産業園先行區之一,被劃為稻漁綜合種養區。為吸引業主前來投資,在榮昌區農業農村委支持下,普陀村黨總支書記唐強找到陳開文,開出優厚條件:政府出大頭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業主出少部分資金從事稻漁綜合種養,榮昌區農業農村委提供一定金額的補助。此外,川渝兩地的農業專家還將提供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導。
當年5月,陳開文在普陀村流轉了300畝地進行稻蝦種養。第二年春,小龍蝦迎來豐收。
陳開文説,這300畝稻蝦基地,僅稻穀産出部分就能賺回土地租金、人工費用等成本,“按照一畝産蝦200斤計算,一年下來有100多萬元收入。”
如今,陳開文的稻蝦種養基地發展得順風順水,隨着經驗的積累,他還成了當地公認的小龍蝦養殖“土專家”,經常為榮昌、隆昌兩地的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
這段時間,他還打算聯合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進一步擴大種養規模,建立稻蝦研學基地、修建鄉村民宿,帶動兩個村的村民一起吃上“旅游飯”。
榮昌區農業農村委發展規劃科科長席小莉介紹,為提升稻漁綜合種養産業附加值,接下來,榮昌、隆昌兩地還將聯合打造雙昌稻漁公用品牌。規劃到2025年底,在雙昌農業産業園的示範帶動下,榮昌、隆昌全域提升和新建稻漁綜合種養産業基地40萬畝;同時,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修建垂釣池、游客接待中心等,推動雙昌農業産業園實現一二三産業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兩地更多村民增收。
數讀>>>
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10個區域發展功能&&
1.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
2.梁平、墊江、達川、大竹、開江、鄰水等環明月山地區打造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
3.城口、宣漢、萬源建設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
4.廣安、渝北共建高竹新區
5.合川、廣安、長壽打造環重慶主城都市區經濟協同發展示範區
6.遂寧、潼南建設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7.資陽、大足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8.內江、榮昌共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9.瀘州、永川、江津以跨行政區組團發展模式建設融合發展示範區
10.自貢、瀘州、內江、宜賓、江津、永川、榮昌等共建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
182戶
全國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累計入駐企業182戶、建成投産80戶。其中規上企業43戶,80%的企業來自重慶、90%的産品配套重慶
(本版稿件由記者彭瑜、羅蕓、趙偉平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