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地處渝東褶皺地帶,境內擁有七曜山、方鬥山兩大山脈,是全市名副其實的“風口”之一。近年來,石柱立足資源優勢,着力延伸清潔能源産業鏈條,充分發揮清潔能源産業的帶動作用,加快打造清潔能源産業集群。風電,正在成為石柱發展的另一個“風口”。
以風求變 打造能源“新引擎”
在離石柱縣城約40公里外的七曜山深處,山間錯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台颱風力發電機組,重慶風電開發公司的獅子坪風電場就位於這裡。這個修建於10多年前的風電場,也是我縣發展風電項目的“開篇之作”。
石柱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初步估計全縣風電裝機儲量可達300萬千瓦。風電作為綠色能源,其能源效益與環境效益顯著。恰逢全市“千萬千瓦發電工程”的政策機遇,石柱毅然站在了風電的“風口”之上。
據縣經濟信息委數據統計,經過十餘年的發展,2022年,全縣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4.2萬千瓦,佔比達全縣電力裝機容量近30%,風電發電量總計63746萬千瓦時,佔比達清潔能源發電量近60%。風電,成了石柱的一張“新名片”。
發展風電産業能夠成功,歸根結底是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不謀而合。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以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産業集群,並成立了首屆清潔能源産業聯盟,重點圍繞推進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逐步構建起“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綜合能源供給體系,打造全市清潔能源産業基地。
縣委、縣政府的發展信心堅定,企業投資興業的勁頭十足。截至目前,石柱的風電資源已經吸引了包括國能、華電、華潤、中核匯能等多家企業,2022年至今,新簽約風電開發總裝機容量達141萬千瓦,協議引資102億元。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我縣將按照統籌規劃、生態優先、集散並舉、有效利用的原則,持續推進風電發展。重點推進七曜山玉龍、龍潭萬寶集中式風電項目和七曜山打風坳、都會等分散式風電項目建成發電,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6萬千瓦以上,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3萬千瓦以上,配套建設送出工程、電源及輸電網等設施。
以風生金 打開發展“新路子”
2013年,總裝機4.95萬千瓦的獅子坪風電場建成投産,每年可提供清潔電力1億千瓦時,每年可替代原煤4.5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118噸。
2015年,總裝機10萬千瓦的大堡梁風電場建成投産,這是重慶風電開發公司規模最大、建設難度最高的風電項目,至今已完成發電量17億千瓦時。
2018年,千野草場風電場30個機組全部建成投運,每年能提供清潔能源上網電量1.3億千瓦時。
2020年,華潤楓木風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年發電量可達1.2億千瓦時。
2022年,中核匯能有限公司與縣政府簽訂投資協議,中核匯能有限公司將投資42億元開發我縣風電資源,規劃開發風電場總容量60萬千瓦,並將引進總投資3.3億元以上風電生産製造型項目落戶石柱。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據了解,今年全縣有在建風電項目4個,1—5月完成投資2.22億元。萬寶風電項目一期的7萬千瓦已全容量並網;七曜山玉龍風電完成展8颱風機基礎開挖、7颱風機基礎澆築;萬寶風電項目二期完成風機基礎澆築4基、風機吊裝2&、並網1&4MW;應時風電完成6颱風機&&開挖、1颱風機基礎澆築。除此之外,已獲得重慶市新能源項目建設競配指標,計劃今年開工建設風電項目約72.5萬千瓦,包括華能王家風電、金鈴風電,華潤楓木風電擴建,應時陽底坪分散式風電,大唐火風儲一體化試點項目。而中核匯能的20萬風電並網項目也已經市能源局同意開展前期論證工作。
風電,已經成為了石柱發展的“新路子”。
以風造景 培育旅游“新亮點”
驅車行走在石柱大地上,不時會有巨大的風車映入眼簾。目前,石柱可以觀賞風車的地方有冷水、大歇、三星、沙子、六塘等鄉鎮,也培育出了千野草場、方鬥山、栗新、刀背梁等眾多網紅景點。
“刀背梁”是一條建在山脊上的路,原是重慶風電開發公司為建設風電群而修築的材料運輸便道,人們形象稱其為“刀片天路”。該道路硬化後,隨着游客增多,一下就火了起來。放眼望去,所見整個七曜山脊梁,錯落有致地排列着50座風力發電機,它們源源不斷地將風能轉發為電能輸往千家萬戶,同時它們也成為了“刀背梁”的裝飾。據悉,“刀背梁”春可賞花、夏觀雲海、秋賞紅葉、冬可玩雪,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自駕愛好者前來游玩。
據介紹,春夏是“刀背梁”的旅游旺季,平均每天能接待游客近2000人。在“刀背梁”的帶動下,三星鄉五斗村還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目前已經有近10家農家樂,莼菜、苕粉、香米等農特産品供不應求。
同樣受益於風電建設的還有沙子鎮臥龍村。該村海拔在1300-1700米之間,地處七曜山地質公園核心區,獅子坪風電場修建之前,當地村民收入主要靠種植高山蔬菜,風電修建後,依靠便利的交通,這裡成了市民納涼、賞雪的首選之地。目前,該村已經有了完善的接待能力,前來臥龍村避暑納涼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還有不少游客在這裡租房、購房,當上了“候鳥族”。
回首石柱風電産業發展,構建起的是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畫面。站在“風口”,石柱乘風而上為康養蓄能。 (羅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