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推廣應用西部領先 重慶裝配式建築跑出“加速度”

  5月中旬,全市首條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在巴南區完工;同月27日,重慶首個高裝配高層廠房項目在渝北封頂;本月底,全國首例雙向八車道裝配式拱形隧道新森大道隧道即將貫通……

  最近,重慶建設領域捷報頻傳,以上項目推進迅速,而且無一例外,均在施工中採用了裝配式建築。

  市住房城鄉建委發布消息稱,今年我市裝配式建築的實施比例將達30%,新建建築中有1/3左右將採用裝配式技術,在西部處於領先地位。重慶裝配式建築為何能跑出“加速度”?這種“加速度”,將給我市建築領域帶來怎樣的變化?

  拼裝像“搭積木”,便於採用智能技術

  效率大幅提升

  6月13日,重慶高新區金鳳園區,新森大道隧道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地建設中。與普通工地不同,這裡沒有漫天揚塵,也看不見成堆垃圾,聽不到持續噪聲,十來個工人利用龍門吊,將預製好的構件像“搭積木”一樣“拼裝”起來,就能完成隧道施工。

  “新森大道隧道長約790米,有445米採用裝配式施工,需要800多塊預製件。”中建七局西南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魯萬卿介紹,新森大道隧道每塊預製件重72噸,厚約1米,寬約2米。每兩塊預製件拼裝成一個完整的拱形,再通過榫卯結構將拱形拼接起來,就完成一環隧道施工。

  魯萬卿稱,由於採用了裝配式技術,單日施工進度從1米提高至8米;減少約一半現場襯砌作業人員,減少20%鋼筋、混凝土等建材;拼裝精度達到毫米級,控制在2毫米左右。

  為實現就近拼裝,項目部在工地上修建了預製構件生産廠,距離組裝現場不到1公里。

  由於裝配式建築採用大量預製構件,從材料源頭實現了標準化,便於智能技術採用。

  在涪陵區馬鞍街道,楊二坪社區移民安置區綜合幫扶項目(簡稱“楊二坪項目”)施工進入尾聲。這個裝配率超過68%的建築,採用了輔助施工機器人等高科技,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楊二坪項目由預製好的柱、梁、板和砌塊拼裝而成,施工階段採用物料搬運機器人“搬磚”;檢測階段,三維實景重建機器人對房屋進行數字化測量,結合形成的點雲數據模型,與BIM(建築信息模型)設計模型進行比對,檢查建築是否與設計模型吻合、數據是否存在偏差,測點速率達到65.5萬次/秒,精度在0.7厘米至5厘米之間,1小時可完成5000平方米房屋測繪。

  在我市像新森大道隧道、楊二坪項目一樣的裝配式建築還有不少。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施裝配式建築4000多萬平方米,建成中科大廈、萬科四季花城等40多個示範項目,裝配式建築發展加速鋪開。

  注重補鏈強鏈,打造“3+7+100”産業布局

  躍居西部前列

  發展裝配式建築對建築業轉型升級意味着什麼?

  “流水線上‘做’配件,‘搭積木’式造房子,是裝配式建築的特徵。”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裝配式建築具有綠色、環保、節能等特點,不僅可改變建築業的生産方式,應對當下勞動力短缺及價格上漲等挑戰,還能改善墻體開裂、滲漏等質量通病,縮短建築工期,成為建築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重慶裝配式建築能在西部處於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我市在裝配式建築産業發展過程中注重補鏈強鏈工作,初步形成涵蓋研發設計、部品部件生産、智能建造、施工安裝、裝備製造、物流運輸、裝飾裝修、質量檢測和教育培訓的全産業鏈。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裝配式建築國家級産業基地6家、市級産業基地30家、部品部件生産企業70余家,建築工業化水平穩居西部前列,獲批國家裝配式建築範例城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今年裝配式建築産業産值將達1500億元。

  政策激勵方面,我市建立“倒逼+激勵+示範”的政策體系,不僅制訂了政府投資項目在立項環節以及中心城區社會投資項目在土地出讓環節實施裝配式建築相關要求,納入對區縣政府考核內容,還落地了稅收優惠、商品房提前預售、資本金監管下浮、招投標、資金補助等扶持政策。

  到2025年,我市將力爭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35%,全市裝配式建築産業年産值將達3000億元以上,形成“3+7+100”産業布局,即:建設3個裝配式建築綜合産業園,每個園區至少發展4類裝配式建築産業;建設7個特色裝配式建築産業園,每個園區以1至2類裝配式建築産業為主;建設100個市級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

  發展裝配式建築在成本、技術、人才上仍有短板

  培育自有工人

  雖然我市裝配式建築發展跑出了“加速度”,但要保持良好勢頭,還需不斷擴大推廣範圍。

  成本問題,是推廣裝配式建築的主要障礙。經過多年發展,我市裝配式建築的建造增量成本從300至500元/平方米下降到150至200元/平方米左右。但隨着試點項目突圍擴面,一些業主對建築個性化要求增多,致使部分項目標準化程度不高,標準構件重復使用率低,增加了建設成本。

  技術和人才,也是我市發展裝配式建築的軟肋。

  調查顯示,我市上千家勘察設計企業中,具有裝配式建築設計經驗的僅有數十家,全市數千家本地施工企業中,具有裝配式施工經驗的不足三位數。由此帶來項目裝配設計水平參差不齊、構件深化設計不到位、標準化率低,以及裝配施工工藝工法與施工機具不匹配,有裝配技能的自有産業工人缺乏等問題。

  如何克服挑戰,持續加速前行?

  “降低裝配式建築建造成本的出路,是加快推進其標準化進程。”重慶現代建築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唐紹偉説。

  為進一步提高裝配式技術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市正修訂《重慶市裝配式建築裝配率計算細則》,加大工業化裝修、智能建造等技術推廣應用,希望通過推廣《重慶市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選用指南》、裝配式建築標準化設計導則等方式,加快實現設計標準化,推動構件生産由“定制化”向“通用化”轉變,有效降低成本增量,提高構件生産、項目施工效率。

  而在人才方面,培育建築企業自有工人隊伍的行動也已逐步開展。我市將力爭2025年,建築企業自有工人佔比達50%以上。

編輯: 陳雨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