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石頭山“長”出綠色産業 看重慶石漠化土地如何“披綠生金”
2023年06月17日 07:1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6月17日電(李華曾 陳雨)六月中旬,重慶市酉陽縣泔溪鎮“椒”香四溢,一簇簇青花椒綴滿枝頭。

  曾經,這片山坡上的土地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為了治理石漠化土地,當地政府在這裡種植了九葉青花椒。這種花椒屬淺層係樹種,根係發達,只要有20厘米以上的泥土就可生長,耐乾旱、生長較快。目前,通過青花椒這一産業,酉陽縣已有超過6萬畝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石漠化是一種岩石裸露、類似荒漠的土地退化過程,被稱為“土地癌症”。根據重慶市岩溶地區第四次石漠化調查結果,重慶岩溶土地面積4873.72萬畝,是全國8個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近年來,在石漠化治理中,重慶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生態産業+生態治理”模式。如今,一大批特色種植業基地從以前裸露的石頭山“長”出來,讓石漠化土地“披綠生金”。

重慶黔江國家蠶桑生物産業基地一角。新華網發

  種桑養蠶 石頭村有新“絲”路

  走進位於重慶市黔江區的雙河絲綢有限公司廠房內,蠶繭在流水線上“列隊行進”,工人們熟練地操縱自動繅絲設備,經過選繭、煮繭、繅絲、復搖、整理等工序後,蠶繭完成了到生絲的蛻變,將銷往意大利、法國、日本等國家。

  作為重慶蠶桑産業的重點企業,雙河絲綢有限公司長期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原材料。該公司行政部經理范躍峰介紹,企業這兩年的海外銷量一直在提升,2022年出口銷售額已達950萬美元。

  黔江區屬於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貌,是全國首批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縣之一。近年來,黔江區將石漠化治理與蠶桑産業發展相結合,在石漠化地裏栽植桑樹養蠶。蠶繭加工成絲織品銷往多個國家和地區,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同時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

  目前,黔江區已形成了完整的蠶桑絲綢産業鏈。在種植端,推出“桑+菜”“桑+中藥材”等多種間作模式;在繅絲端,引進東部沿海的絲綢企業前來開廠,就地“抽絲剝繭”;在絲綢端,有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捻絲織綢織地毯;在文創端,打造太極蠶桑文創體驗館、中元漢珍玉絲基地和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實現農文旅融合。

  新“絲”路帶來新出路。如今,黔江利用年産桑葉20萬噸、桑枝8萬噸、蠶沙5萬噸的桑蠶生物質資源,培育從事桑葉面(粉)、全桑枝食用菌、桑黃、桑枝生物質固體顆粒燃料、桑葉茶等生産的蠶桑生物企業12家,培育蠶桑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企業2家、絲綢工業企業5家,家庭農場125家。黔江全國蠶桑生物産業基地通過國家林草局認定,成為國內唯一的蠶桑生物産業基地。黔江區3萬餘人從事蠶桑生産,綜合收入達2億元以上。

  黔江區相關負責人&&,未來,黔江將圍繞蠶農增收和蠶桑創新發展全力提升全産業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成渝新絲路、蠶業新經濟”建設,力爭建成引領蠶桑絲綢全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生態治理後的巫山縣曲尺鄉,青山環繞,碧水如畫。新華網 耿駿宇 攝

  賞花品果 脆李“種”出幸福新生活

  夏至將至,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萬畝脆李枝頭高挂,村莊美麗如畫。

  曲尺鄉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十多年前,因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這裡還是一片撂荒地。村民以種紅薯、洋芋、苞谷為生,莊稼收入僅夠糊口。年輕人外出務工,土地撂荒,水土流失,生態岌岌可危。

  為了讓農民增收致富,同時控制長江兩岸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2007年,巫山縣開始對當地傳統果品脆李做文章。當地農業部門挑選優質品種,評估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將全縣海拔182米-1000米的適宜區域,劃定為“脆李種植區”,並大規模推廣種植優質脆李。 曲尺鄉村民彭斌是當地的脆李種植大戶。以前,彭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工地打工。如今,彭斌家種植的脆李面積達10畝,預計能收入60萬元左右。“眼下距離巫山脆李成熟還有差不多大半個月時間,但是來自黔、滇、川等周邊省市的水果採購商已經開始預訂了。”彭斌説。

彭斌正在查看脆李長勢。新華網 耿駿宇 攝(資料圖)

  看著彭斌致富了,鄉親們紛紛種起了脆李或柑橘。在政府的統一推介下,巫山脆李名氣越來越大,經銷商爭着上門收購,陸續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還遠銷新加坡,市場供不應求。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巫山縣脆李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年産量13萬噸,産值達17億元,成了巫山全縣農民的“金果果”。

  脆李“火”了,曲尺鄉還建起了以紐荷爾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和以三角楓、紫薇、櫻花為主的特色生態景觀林,基本解決全境綠化斷檔問題,初步形成以低山河谷生態經濟林、中部生態景觀林、山脊生態防護林為主的“三帶”建設格局。

  曲尺鄉還對村容村貌進行升級改造,發展鄉村旅游,幫助村民致富增收。“現在日子越過越好,返鄉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相信在家鄉一樣可以‘種’出幸福新生活。”彭斌説。

 

南川金佛山夏日雲霧風光。新華網發(瞿明斌 攝)

  生態治理 石漠化土地“披綠生金”

  不只是酉陽、巫山、黔江,重慶其他區縣也在石漠化土地上發展特色産業:

  奉節在治理土地石漠化的過程中,積極布局臍橙、油橄欖、小水果等特色經濟林,臍橙種植面積已達37.5萬畝,年産量40萬噸,年産值38億元。此外,奉節還將中藥材、蠶桑和木本油料作為重點産業,種植總面積達42萬畝、總産值超15億元;

  南川區利用石漠化治理成果新建了九鼎山森林公園、三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探索出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科學利用的新模式;

  巫溪將岩溶地質景觀資源與“巫文化”“鹽文化”融合,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形成了“以林養山、以山養農,以林促旅、以旅興林”的綠色經濟新格局……

  如今,在重慶,越來越多的石漠化土地上“種”出了綠色産業,實現了“治理”與“發展”兩相宜。

  來自重慶市林業局的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市已發展油茶、花椒、核桃、筍竹等特色經濟林112萬公頃,創建全國森林旅游示範區縣6個、國家森林鄉村156個、綠色示範村1673個,石漠化綜合治理帶動了農林産業持續發展。

  根據最新石漠化監測初步結果,重慶石漠化土地近五年減少逾3成,減少面積超29萬公頃。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311296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