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城口:泥石流突襲 241名村民無一傷亡

城口縣高燕鎮來鳳村六組村民王昆陸家房屋受到山洪衝擊。通訊員 易聯紅 攝/視覺重慶

  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每到雨季,極易發生山洪、地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5月28日淩晨,暴雨如注,高燕鎮來鳳村累計降雨達135毫米,村內7條山溝先後發生垮塌,而後在暴雨衝刷下形成泥石流疾衝而下,38戶、241人生命財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危急關頭,在縣、鎮精準預警,鎮、村迅速行動下,241名受威脅群眾成功“搶跑”,于泥石流襲來前,全部提前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實現了零傷亡。

  “一線”到底

  “叫醒”響應不脫節

  5月28日淩晨3時30分,城口縣應急指揮辦公室根據氣象反饋資訊,下達了“暴雨藍色預警”,要求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加強監測預警,注意防范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同時,分別向雙河鄉、高燕鎮、周溪鄉等預計降雨量大的鄉鎮(街道)打去電話一一“叫醒叫應”,提醒他們高度關注雨情變化。

  3時32分,一直堅守在高燕鎮應急值班室中的謝德術、陳浩在接到通知後,第一時間將“暴雨藍色預警”轉發至各村社工作群。3時41分,陳浩接到“叫醒”電話,迅速報告值班領導,並與謝德術一起在10分鐘內,通過電話“叫醒叫應”了轄區14個村(社區)的幹部。

  3時44分,來鳳村村支書彭道勇被“叫醒”後,聽著屋外密集的雨聲,他披上雨衣就出門巡查,邊走邊打電話,先後“叫醒”了袁詩成等網格員。此時,雨勢越來越大,來鳳村的各地災隱患點閃現著點點燈光,顯示監測員、排查員已陸續開始行動。

  城口從縣到鎮、鎮到村、村到點“一線”到底,整條應急“叫應—叫醒—回應”機制全面聯通,應急指令從“靜態”文字變成“動態”巡察,前後只花了15分鐘時間。

  “五員”協力

  “搶跑”避險有效率

  “彭支書,不得了哦,我們屋後頭的水都是黃泥漿,眼看要衝到屋頭去了。”出門不遠,彭道勇迎頭撞上了小跑著趕來報警的地災監測員覃大奎。彭道勇大驚,迅速作出預判:“滿山溝的黃泥漿水,很可能發生滑坡或者泥石流!”

  三步並作兩步,彭道勇迅速趕往村委會旁邊的移民安置點。當發現公路上早已是齊腳脖深的水,他覺得情況不容樂觀,立馬決定:“馬上轉移!”

  “趕快起來,馬上組織群眾轉移。”淩晨4時10分,急促的敲門聲和門外彭道勇焦急的喊聲,驚醒了另一名網格員劉興仁。劉興仁翻身叫醒熟睡中的家人,叮囑妻子帶著家人快速撤離後,就馬上加入到“敲門”行動中。

  眼看移民安置點群眾開始有序轉移,彭道勇隨即轉身向另一居民點“菜壩”(小地名)跑去。當他趕到菜壩時,發現山溝中已有渾黃的泥漿開始往下流,部分房屋已然進水。

  “彭支書,這邊,我們在這邊。”聽到有人呼喊自己,彭道勇抬頭一看,發現菜壩的網格員袁詩成正在山坡上向他招手。看到袁詩成身邊站滿了村民,彭道勇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原來,袁詩成不僅是村裏安排在菜壩的網格員,還是應急疏散員,在被彭道勇電話“叫醒”後,他在巡查時,發現自己廚房後的山溝水量越來越大,他馬上開始疏散轉移群眾。果然,半個小時後,第一波泥石流就衝到了菜壩,他家的廚房一瞬間就沒了蹤影。

  “想起來都後怕,還好平時宣傳員給我們宣傳得到位,我才能判斷出這是泥石流。”袁詩成説,得益于村裏的反覆宣傳,自己和村民們都掌握了基本的地災判斷方法、緊急避險措施等,“這次還真派上了大用場!”

  “這次,真是多虧了這5個‘員’。”彭道勇説,從他出門到早上6點,短短兩個多小時,全村共有7條山洪溝出現泥石流,危及5個片區38戶、241人的生命財産安全,“多虧了鎮裏值班員的快速預警,村裏網格員、監測員、應急疏散員第一時間行動,再加上平時宣傳員宣傳得力,所有人合力,才實現了這一次零傷亡的結果。”

  “十有”措施

  “備考”防汛在平時

  筆者走進來鳳村,看到受災區域空無人影,“緊急避險場所”“地災監測點”“廣場由此去”等標識標牌或貼在墻上、或立在路旁,隨處可見,上面分門別類地標識著地災隱患點、轉移路線等各種資訊。這些東西,正是來鳳村受災群眾在災害發生前能迅速有序轉移的重要依托之一。

  “這些標識都設在很顯眼的地方,老百姓一看就懂。”據彭道勇介紹,今年4月,在汛期即將來臨前,鎮上統一採購了一大批標誌標識發放到各村社,要求各村選好避難場所、轉移路線等並設立相應的標誌標識。而後,鎮裏又分別組織各村社開展“防汛防災”應急演練,讓群眾熟悉轉移路徑,了解避險措施,在災害發生後能馬上行動起來。

  “每回演練我都參加了的,所以我知道怎麼跑。”居住在“菜壩”、在此次泥石流中房屋受損的村民周中明,對應急演練印象很深。她説,村裏每年都會組織幾次應急演練,所以在袁詩成通知他們家轉移時,他們一家人不到兩分鐘就全部跑到了安全地帶。

  設置標誌標識、開展應急演練只是高燕鎮把工作做在平時、全面提升全鎮應急處置水準的一個縮影。在具體工作中,該鎮還創新推出了有指揮體係、有隱患排查、有問題臺賬、有應急預案、有應急演練、有轉移路線、有標識標誌、有避難場所、有組織人員、有救災設備的“十有”措施,把工作提前一步,把措施提升一級,為每一次“應急考試”準備好了“參考答案”。

  “俗話説‘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的‘十有’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鎮多年來防災救災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提升。”高燕鎮黨委書記高軍表示,只要“一條線”響應到底,“五員”同心協力,“十有”措施落到實處,像來鳳村這樣面對泥石流實現零傷亡安全避險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6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