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深挖“綠色”價值 人與自然在重慶和諧共生一線觀察
2023年06月05日 09:30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6月5日電(李華曾 陳雨)清晨,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蒲河岸邊,居民在親水步道上悠閒遛狗;蒲河兩岸,樹木鬱鬱蔥蔥,林間偶有飛鳥掠過……

  數字化治污 繪就綠色美麗生態畫卷

  “過去,蒲河沿岸許多農業、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質惡化。”萬盛經開區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長羅在波説,近年來,得益於“大渝治水”,清澈、乾淨的蒲河又回來了。

  “大渝治水”是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自主研發的數字化水環境治理系統,整合了地表水、飲用水等基礎數據,具備視頻監控、分析溯源、問題交辦等功能,能為水污染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今年4月,扶歡河萬盛段總磷指標出現連續超標,依託“大渝治水”,通過系統查詢自動監測站實時數據、搜索污染源等手段,萬盛經開區生態環境局第一時間採取應對措施,最終在當月水質斷面達到Ⅲ類考核要求。

“大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實時監測流域水質情況。新華網發(梁欽卿 攝)

  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中心技術室主任劉曉介紹,“大渝治水”綜合運用物聯網、視頻監控等技術,初步建立“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實現智能監控河流達120條。目前,該系統已用4.7億條數據為流域“畫像”,實現了對污染源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在守護一江碧水的同時,重慶也積極將“數字”治污應用於大氣污染防治,提升山城“氣質”。

  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中心副主任羅斌介紹,目前,重慶在各個區縣都布設大氣環境自動監測點,這些監測點能夠實現環境樣本的自動採集、分析。通過各類監測站、微站等,重慶已實現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監測指數超標及時預警、突發環境污染自動報警。截至目前,重慶智慧環保大數據&&已經涵蓋74個大氣環境國(市)控自動監測站點、980個大氣環境網格化微型監測站,為空氣質量的監測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數字”治污助力山城繪就綠色美麗生態畫卷。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自2017年起連續6年達到Ⅱ類標準;自2020年起連續3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320天以上並實現空氣質量6項評價指標全部達標,“重慶藍”成為常態。

江北區五寶鎮禦臨河水清岸綠。新華網發

  盤活生態資源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山、水、林、泉、峽……行走在重慶市江北區五寶鎮,入目皆綠,鮮花盛開,白墻黛瓦,滿是詩意的“桃花源”。

  五寶鎮背靠明月山,面朝長江,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底色。近年來,五寶鎮積極盤活生態資源,發展“一村一特色”休閒觀光農業,讓沉睡的農村資源“活”起來、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以馬井村為例,這裡有一座五一水庫,過去,它的功能是灌溉田土;後來,村裏環繞水庫修建了步道,庫周種上了三角梅、格桑花等。水庫變美了,游客紛紛慕名前來觀光打卡。“如今,依託水庫,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創收六至七萬元。”馬井村村黨支部書記魯永川説。

  在水庫變美的同時,馬井村還依託村裏豐富的農業資源,打造了集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莊園等於一體的農旅融合體驗區,集體經濟收入進一步提高。

  不只是馬井村,五寶鎮各村也開啟了綠色發展模式。下灣水果基地、萬緣桑葚園等項目惠及農戶500余戶,生態農旅文産業初現雛形。如今,五寶鎮的7個村個個當選“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

  五寶鎮是重慶盤活生態資源,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重慶酉陽依託桃花源、烏江畫廊等獨特的山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2022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1億元;重慶武隆充分發揮天生三橋、芙蓉洞等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今年“五一”期間,旅游綜合收入達5.45億元;重慶奉節將“詩城”文化與臍橙産業相結合,走“有詩有橙有遠方”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2022年鄉村旅游接待收入53.7億元,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

  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近年來,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大力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截至2022年底,重慶森林覆蓋率達55.04%,分佈有野生維管植物近6000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800余種、江河魚類180余種,生物資源量不斷增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酉陽龔灘古鎮吊腳樓建築群古樸生香,碧水如畫。新華網發(陳碧生 攝)

  節能減排降碳 綠色工業釋放發展新動能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把經濟活動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促進生産方式的綠色轉型。因此,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基本路徑。”重慶社科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碳中和青年學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呂紅説。

  重慶是長江上游的工業重鎮,碳強度和能耗強度較高。面對節能降碳的巨大壓力,近年來,重慶積極探索産業轉型和綠色發展路徑,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應運而生。

  今年4月,長壽經開區入選重慶首批近零碳排放園區。構建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利用系統,循環經濟産值達550億元;推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運用,實現碳減排62萬噸;成立長壽綠色化工與材料産業技術研究院、長江低碳産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研發機構,推進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作為承擔全國首批“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試點的區縣,如今,長壽區正穩妥推進低碳綠色産業轉型。

重慶鋼鐵的中控室內實時顯示當天的污染物排放數據。新華網 陳雨 攝

  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鋼鐵)是長壽區近零碳排放園區的企業之一。生産鋼鐵時會産生大量富餘煤氣,為了將這些資源進行循環利用,重慶鋼鐵啟動建設超高溫亞臨界發電機組自發電項目,將富餘煤氣回收利用進行發電。“該項目的投用讓企業自發電率比例達到85%以上,減少外購電約4億千瓦時,節約外購電成本2.72億元,年可節約標煤11.8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5.9萬噸。”重慶鋼鐵高級副總裁張永忠説。

  技術革新,是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在位於長壽經開區內的另一家企業,年産甲醇85萬噸的重慶卡貝樂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碳捕集技術已運用於生産線。該公司生産運行部副部長梁艷文介紹,依託碳捕集,企業每年可從轉化爐煙氣中回收近50%的二氧化碳用於生産原料,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9萬噸。

  節能減排降碳,實現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目前,重慶建橋工業園區、重慶西彭工業園區等多個近零碳排放園區正在試點建設中。這些園區將通過自主創新、産學研合作等方式,有效整合社會科技創新資源,實現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接下來,重慶將圍繞近零碳排放園區的路徑探索、場景打造、投資融資、技術創新等,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上游力量。按照《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重慶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4%。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6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