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如何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是國家所需、雙城所向、重慶所急。

  5月16日,市政協六屆三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展專題協商。不少市政協常委、委員踴躍建言,提出許多“金點子”。

  創新驅動

  促進産業集群式發展

  先進製造業集群是産業分工深化和集聚發展的高級形式,擁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是製造強國的重要標誌。委員們不約而同呼籲,要關注産業集群式發展。

  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西南鋁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事王建國建議,研究&&製造業領軍企業認定標準和認定辦法,完善領軍企業動態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快壯大領軍企業數量;制定“一企一鏈”“一企一群”方案,支持領軍企業發揮頭雁效應,組建創新聯合體,牽頭承擔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重大&&建設,通過技術輸出、資源共享、供應商管理等推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落戶,帶動産業鏈高質量發展。

  在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重慶市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可看來,汽車産業是重慶重要支柱産業,加快發展壯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對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建議開展補鏈擴鏈強鏈行動,促進産業良性循環;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用戶補能焦慮;大力突破軟體技術瓶頸,提升汽車網聯水平,三管齊下壯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

  工業園區是承載製造業集聚的重要産業空間,是打造先進製造業的主陣地。市政協民宗委副主任,長壽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何以龍建議市級主管部門牽頭會同相關區縣,以園區為載體,調整優化産業規劃,指導各園區及園區各組團明確産業定位和産業鏈環節分工,聚焦兩個到三個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提升主導産業辨識度,對長江支流岸線相關園區及項目的落地制定實施細則。

  針對川渝兩地製造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的特點,市政協常委,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羅學文建議“省市聯合”共推産業發展集群化:建立跨區域承接産業轉移協調機制,完善信息對接、權益分享、稅收分成等政策體系,攜手承接國家“東數西算”、下游高端製品、功能材料、特色零部件製造産業和技術密集型産業,聯動打造區域性高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智慧賦能

  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傳統産業是我國製造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積極推動傳統産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解決傳統産業發展不規範、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升等問題,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市政協常委、宗申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常務副總裁李耀説,重慶傳統製造業正處在“跨關口、培優勢、上&階”關鍵期,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真正走進企業,實實在在幫助企業找到“轉”的方向、路徑、辦法,充分激發傳統製造企業想“轉”的動力,真正認識到“轉”才有生機,“轉”才有奔頭,“轉”才有未來,讓“向轉而生”成為現實。

  “電子信息産業不僅是我市重要的支柱産業,更是我市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市政協委員,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潔建議開展“讓製造更聰明”行動,提升産業競爭力。例如推進筆電、手機等企業智能化轉型,廣泛開展機器換人,加快平面關節型機器人、機器人插裝與貼敷、智能倉儲物流裝備等應用。

  作為一名從事物流服務的委員,京東物流市場與公共事務總監晏夏怡圍繞“加快培育服務型製造”建言。晏夏怡建議,引入零售頭部企業自有品牌集群進入重慶與本地製造業聯姻,大力倡導創新合作。同時聯動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優勢和“陸海優品”品牌雙認證優勢,為“重慶造”消費品走出去增添供應鏈柔性。

  布局未來

  提升數字經濟驅動力

  無處不在的軟體,正帶動産品、業態、模式不斷創新,開啟數字經濟發展新圖景。數字引擎日漸成為驅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作為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市政協委員、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鞏書凱對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深有感觸。他&&,工業互聯網作為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是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的“智慧擔當”。他建議重慶加快&&工業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專項扶持政策,充分激活工業互聯網賦能作用,在各行業領域共建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促進重慶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加速重慶數實融合發展,推動本地製造業與工業互聯網産業協同壯大,推動“先進製造業中心”建設。

  同樣注意到數字經濟對製造業産生巨大影響的,還有市政協委員,重慶股權服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序。他建議利用數字化手段匹配企業融資需求,打通全市政務服務數據,同享通道導入統一的企業培育數據庫,通過大數據融資、智能化估值等手段,實現企業與資源精準匹配。

  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江北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劉漢華則認為,應引導企業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現代化管理體系,大幅提升本地協作配套優勢,健全産品(服務)供需信息網,定期發布供需信息,實現供需信息互通共享。

  要素保障

  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夯基壯骨

  強化各類資源要素保障,才能推動製造業做大做強。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重慶市委會常委、市經濟信息委電力處處長孫紅光&&,我市製造業在高峰期電力保障能力與用電成本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外電支撐能力,爭取國家對途經重慶的6條特高壓線路進行優化,增加在渝落點,多措並舉打好製造業“電力仗”。

  市政協委員,興業銀行重慶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林仁德認為,製造鏈離不開金融鏈,先進製造業中心必須有先進的金融服務鏈配套,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他建議引導各類政府基金和社會資本聚焦重點産業加大投資力度,同時強化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加大對戰略新興産業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機構之間的協同效應,為企業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務。

  市政協常委,重慶三峽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江橋則建議,圍繞專精特新、獨角獸等高成長企業,創新開發知識價值信用貸、商業價值信用貸等信用類信貸産品,專設上市培育貸、專精特新成長貸、“小巨人”信用貸等金融服務品種。

  針對製造業重大領域人才缺口等問題,市政協委員,重慶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小康強調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他建議“量身定制”編制産教融合發展規劃,以先進製造産業圖譜指導高職院校動態調整優化學科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適配度;&&技能人才職業發展支持政策,完善以創新貢獻為導向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讓高技能人才成為社會認可、市場搶手的“香餑餑”;構建高職學生“換賽道”成長職業體系,努力打造製造業高技能人才生力軍。

  閱讀延伸>>>

  調研點位近300個 足跡遍佈四省市

  市政協常委會會議紮實開展協商議政背後的故事

  5月16日,市政協六屆三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展專題議政性協商,10余位市政協常委、委員先後建言,為重慶高質量發展貢獻真知灼見。

  建言獻策背後,是持續數月的學習研討、深入調研和梳理提煉——本次協商緊密結合主題教育開展,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製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會黨中央關於推動製造業發展的系列部署。專題調研組組織委員深入調研36次,涉及點位285個,足跡遍佈重慶、四川、廣東、福建四省市,參與委員達480餘人次。最終形成上萬字的調研成果,為我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選好“切口”

  確定20個強相關調研子課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慶要“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市政協有關負責人&&,根據市委審定的市政協年度重點協商計劃安排,此次協商以製造業為主題。市政協黨組圍繞與主題強相關的影響因子,打開思路、大膽創新,選好切口、找準“病根”、開好“藥方”,確保議題設計準、調研思考深、時間花得值、實際成效好。

  為此,調研組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與市經信委等部門反復研究,確定了20個強相關的調研子課題,重點圍繞領軍企業培育、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工業軟體、園區迭代升級、電力保障等開展調研。

  為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本次協商打破慣例,根據委員的工作單位、擅長領域、與選題相關度等來確定領銜委員。這些委員對課題情況熟、思考多、研究深,都是各自領域的行家裏手。

  深入調研

  足跡遍佈渝川粵閩四省市

  在市政協黨組領導下,各專題調研組組織委員深入一線調研,涉及點位285個,足跡遍佈重慶、四川、廣東、福建四省市。

  比如,圍繞做強領軍企業,組織委員赴長安汽車、西南鋁業、太極藥業等開展調研;圍繞壯大工業互聯網産業集群,赴忽米科技等開展調研;圍繞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森林”,赴潤際遠東等開展調研;圍繞唱響川渝“智造”雙城記,赴榮昌電子産業園,宜賓市寧德時代、極米光電等開展調研,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

  為借鑒“他山之石”,市政協還組織部分委員赴廣東、福建等製造業發達省份學習考察。深圳華為、商湯科技、寧德時代、福耀玻璃等先進製造業企業給大家帶來巨大震撼,讓大家感受到閩粵地區發展環境上的“重商”、製造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給力。

  調研中,委員們對重慶製造業發展的長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聚焦問題

  提出70余條“金點子”

  通過調研,委員們發現了不少重慶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如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投入特別是在基礎研發領域投入不足;産業鏈整體發展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産品競爭力不強;領軍企業帶動性不夠,新興産業生成能力較弱等等。

  委員們普遍認為,我市製造業正面臨跨關口、培優勢、上&階的關鍵時期,必須把握歷史發展機遇,加快優化布局、搶佔産業制高點,重慶的製造業才有未來。

  委員們梳理細化問題,並在調研座談會上掀起“頭腦風暴”,最終提煉形成75條有針對性的“金點子”。其中,就支持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出建議3條;就壯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工業軟體等新興産業,提出建議19條;就以工業設計等賦能製造業發展,提出建議13條;就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出建議8條;就提高工業園區畝均效益、推動川渝製造協同發展,提出建議7條;就強化電力、人才、金融保障,提出建議25條。

  本報記者 羅靜雯 周尤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2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