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探訪大足文化 鳴家大咖們這樣説……

  5月5日-5月6日,由重慶市委網信辦指導、大足區委網信辦主辦、市互聯網界聯合會承辦的“e鏈大足·共赴未來——鳴家大咖探訪大足文化行”順利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來自重慶的教育家、畫家、攝影家、作家等文化藝術界大咖,對大足寶頂山石刻、大足石刻文物醫院、龍水湖等地進行實地走訪,深度了解大足文旅發展亮點,以及大足石刻保護和傳承情況,並為大足做靚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建言獻策。

  通過兩天的參觀走訪,10位鳴家大咖已經有了許多的創作思路和想法,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説。

  田祥平,教育管理碩士,重慶南開中學校長

  被冬菜“折服”用美食專欄推介大足

  田祥平談到,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兩道菜,一道冬菜包子,一道冬菜面。他表示,冬菜是很普通且價格不貴的料理,卻有很多“奇異”的地方,比如了解到要做之前要放在壇子裏面放三年,裏面便涉及許多的化學知識。“我看似只吃了一個菜,但卻可以想到,冬菜背後肯定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這讓我很好奇,想去了解冬菜是怎麼來的。”田祥平表示,作為一名教育者,他希望學生對身邊事物永葆好奇心,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永遠持有創新精神。而自己也是一名美食專欄作者,準備寫一篇介紹大足冬菜的文章。

  許世虎,著名畫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專家

  窺見文物修復的幕後 創作水彩作品《寶頂春昇》

  許世虎談到,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自己曾多次到大足採風、搜集素材,而這次來卻有不一樣的感受,特別是參觀大足石刻文物醫院令他印象最深刻。“我看到工作人員們利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文物的內部結構以及修復工作,比如採用什麼樣的粘合劑去修復文物,調配什麼樣的顏料能更接近文物本身色澤,而進行的一次又一次反覆實驗,最終讓這些瑰寶完好地保存下來。”許世虎説,有了這些科研人員的努力,才讓更多的人看到文物的原貌和其背後的價值,這樣的精神令人嘆服。目前,他已將大足的區花海棠花與大足石刻的經典造像結合起來創作出了一幅水彩畫,取名《寶頂春昇》。

  張兵,現任重慶文學院院長、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網絡文學創委會主任

  子欲養而親不待 感受石刻中的孝文化

  “經過45年風雲,石刻沒有變。”張兵談到,1978年,父親轉業,從廣東來到永川,就職于永川監獄。永川監獄總部在巴岳山上的黃泥塘,站在家門口,能俯視川汽廠和龍水湖。到永川當年,母親帶我去參觀了大足石刻,那時我才8歲,還不能理解石刻的內容,看個熱鬧,對鮮美的小食印象更深。轉眼間,少年郎變成了53歲的中年人,母親也離世多年。在這45年中,我到過石刻十多次,年齡不同,每次感受皆不同。這一次又看石刻,坐在8歲時曾經坐過的石板上,感慨時光易逝以及石刻穿越千年的永恒。在大足石刻的故事中,擁有許多孝文化,看到石刻中的母親形象,禁不住又想起45年前母親帶我看石刻的場景,內心深處頗有傷感。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多麼讓人無奈的事。盡孝不要等,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唐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文學院專業作家,詩人

  一輩子專注一件事 工匠精神令人嘆服

  唐力談到,參觀完大足石刻是一次“藝術的感染,精神的震撼”。大足石刻精美絕倫,工程浩大,趙智鳳率領工匠,以畢生的精力,完成這曠世巨作,讓藝術與文明之光,永照後人。石壁上刻下的幾句話“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表現趙智鳳的心志和精神,令他印象深刻,這些句子表達縱有千辛萬苦,依然不失最初的真心,這種精神,令人感動,也是我們血脈生生不息的力量。“工匠大師劉能風甘于寂寞,堅守石雕藝術,同樣是一種工匠精神,他內心篤定而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唐力表示,目前他想寫一首表現石雕藝術傳承、堅守的作品。

  木蘭,當代女詩人,作家

  讚嘆先人堅如磐石的信念 以詩表達叩拜與敬意

  “大足石刻讓我再次深深震撼,開鑿大足石刻的趙智鳳和一群無名的工匠讓我再次深深感動。”木蘭談到,介紹大足石刻歷史文化背景的《天下大足》和展示精美石窟藝術的《大足石刻》兩部影片,為璀璨的石刻文化增色添彩,更讓我們重新認識國寶大足石刻,重新認識大足。大足的先人用堅如磐石的信念,創造屬于自己也屬于天下的大足石刻,為今天留下一種無我忘我的境界,播下無數悲天憫人的種子,長成人間煙火歡樂祥和的菩提樹……木蘭表示,過去她寫過一首大足寶頂的詩,這次準備再專題為趙智風寫一首詩,以表達對他的叩拜與敬意。

  葡萄,重慶市全民閱讀大使,重慶媒體作家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作協會員

  石刻默然不語,卻能穿越時空靜心對話

  “他們安靜祥和地站在那裏,目睹世事變遷,大足石刻從誕生到完成的著實不易,令我潸然淚下。”葡萄談到自己在大足石刻數字電影觀後感時説,特別是大足石刻的“開鑿者”趙智鳳先生一心一事,不問虛名,匠人匠心,精雕細琢,留下傳世瑰寶之舉令她感動。在寶頂石刻,站在一尊尊石刻前,著實令她震撼,石刻默然不語,穿越時空中靜心對話,一幕幕場景浮現在她的腦海之中。令她欣慰的是,歷經滄桑的石刻如今被後人精心保護,在文物醫院用科技手段精心呵護著。她認為,大足石刻展現出佛教、道教、儒教與平常人家和諧相融,蒼穹之下,大愛包容。接下來,她將用視頻結合散文的形式呈現作品,內容為“鳴家大足行,e鏈大足,依戀大足”。

  遊江,漫畫家、重慶連環畫插畫藝委會委員

  大足的煙火氣 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遊江談到,他感悟到大足是一個歷史悠久、物華天寶,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富集的地方。除了大足石刻外,他感受到了大足的煙火氣,郵亭鯽魚的麻辣、特別是飯桌上那道冬菜美味百搭下飯。當漫步在大足瀨溪珠溪河邊時,這裏清波蕩漾,水中藏有本地特有的母豬殼與翹殼魚、還有悠遊的小河青蝦。在鬧中取靜的昌州古城分散著許多傳統民居與雕龍的古橋,老石板路上的古街小巷店鋪相連,茶館酒肆相擁,還能吃到各種特色市井小吃。遊江説道,大足石刻宏偉且細膩,在石刻中又濃縮了許多接地氣的巴渝本土生活元素。自己想創作一幅作品,裏面不僅有石刻,還會將大足的民風民俗,美食美味都可融入其中,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更多的人了解大足來大足旅遊。

  余璟,筆名余景、邱家河、靜月沉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既是世界文化遺産 也是精神財富

  余璟談到,這是自己第一次全方位了解了大足石刻,感受到其文化內涵之豐富、流源之深遠、藝術之精湛,令人震撼。特別是參觀了大足石刻文物醫院後,他對國家和地方對文化遺産保護和挖掘之重視,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來,怎麼進一步宣傳好、保護好、挖掘好這筆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産,使之永遠成為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財富,這就成了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時代使命和擔當。他想回去後,將圍繞新時代,如何做大做強大足的石刻文化藝術産業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創作一篇文情並茂的思辨性散文,以期帶給更多人思考與啟迪。

  馬勇,重慶攝影行業協會監事,國家一級攝影師,攝影作品《暗涌》

  以小見大啟迪世人 永遠保持一顆“匠心”

  馬勇談到,自己感觸最深的作品名叫“父母恩重經變相”這組石刻,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出父母含辛茹苦撫育子女的形象,情節連貫,感人至深。“孝文化是中華的傳統文化,如今我們更是要重視傳承孝道。”馬勇表示,作為一名攝影師,他曾來過大足很多次,也拍過許多照片,基本都是展現石刻氣勢宏偉的作品,而這次來通過了解石刻背後的故事,便想到從細微入手,從局部提煉,以小見大的展現工匠精神。“要做好一件事或者在某領域有所成功,一定要先靜下心來,一定要有匠心精神。”他説道。

  周瑄,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上游新聞記者

  用新聞視覺 將文物保護拍攝記錄下來

  周瑄談到,不同時代,人們用著不同的方式傳遞藝術,古人將哲理與生活一刀刀鏨刻在石頭上,令它隨時光流淌千年,如今用數字科技將文物凝固永存,煥發生命力。如今數字化發展對于石刻文物保護與傳承有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推動數字化發展,是可以讓文物真正的“活起來”的。大足石刻的精湛技藝得以保存完好,離不開無數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是所有愛護文物的人堅守的結果。未來,他希望能通過新聞記者的視角,為石刻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數字化先進成果進行更多的拍攝與記錄。

  上游新聞記者 付迪西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