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仙》劇照。(重慶市川劇院供圖)
“五一”期間,當五湖四海的游客穿行在重慶大街小巷,感受山水之城的無限風光時,千里之外的香港,戲曲藝術殿堂級劇院——西九戲曲中心,觀眾正因川劇《李亞仙》的首度赴港演出而激動不已。
《李亞仙》是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梅花大獎”得主沈鐵梅的代表作之一。有別於以往,沈鐵梅此次赴港,特別邀請了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梅花獎”得主王超聯袂演繹。
川渝名家攜手讓本次赴港演出別具意義。它標誌着全國文旅市場復蘇以來,川劇“走出去”的步伐重啟,更彰顯了川劇人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主動作為和擔當,對川劇這一文化名片如何更好“出圈”,嘗試着探索新的答案。
“走出去”重啟
川渝版《李亞仙》赴港首秀圈粉
“向天一聲笑,走過這一場,莫道眼前黑茫茫,心中自有一片光……”如訴如泣,酣暢淋漓,《李亞仙》尾聲部分,點燃了現場觀眾的情緒,掌聲雷動,不絕於耳。
兩朵“梅花”,一台大戲。4月28日至29日,被譽為“中國版《茶花女》”的《李亞仙》首次赴港,便迎來了川渝名家的藝術碰撞。川渝版《李亞仙》令香港戲迷沉醉不已,謝幕時,人們久久不願離去。4月30日的摺子戲專場也星光熠熠,有胡瑜斌、黃榮華兩位“梅花獎”得主合作的《長生殿》,更有沈鐵梅與易傳林帶來的《闔宮歡慶》壓軸,這些小而精的摺子戲與《李亞仙》一道,完整詮釋了川劇之美。
“香港戲迷對川劇並不陌生。”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戲曲表演藝術主管鐘珍珍説,2014年,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來港,沈鐵梅唱了《李亞仙》片段,“觀眾快瘋掉了,非常喜歡。”2015年,沈鐵梅赴港帶來川劇講座;2017年,重慶市川劇院獻演香港中國戲曲節。“可以説,香港與川劇緣分匪淺。”
“香港是疫情之後川劇‘走出去’的第一站,香港觀眾愛戲、懂戲、會看戲。”沈鐵梅&&,《李亞仙》赴港之約3年前已定下,“山高水長,雖有波折,但好的藝術註定會跟懂得欣賞的觀眾相逢。”
《李亞仙》已不是頭一回“走出去”了。2016年的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和2019年的錫比烏國際戲劇節上,它都曾驚艷亮相。沈鐵梅帶着川劇“走出去”則起步更早。2002年,她攜《金子》赴韓國連演8場,引發轟動,21世紀以來重慶市川劇院高頻次文化交流的大幕就此拉開。20多年來,沈鐵梅和重慶川劇人的足跡遍及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越來越多外國觀眾折服於川劇藝術魅力。
守正還要創新
立足川劇本體完整呈現劇種魅力
香港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2019年落成的戲曲中心佔地2.8萬平方米,內設寬闊中庭、茶館劇院、頂層劇院、演講廳等,被譽為戲曲藝術的殿堂級藝術演出場地。這裡緊鄰維多利亞港,以國際大都市香港為&&呈現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得到了更廣泛傳播。
在西九戲曲中心,沈鐵梅和她的同事需要面對的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觀眾群體。與20年來每一次“走出去”一樣,這一回他們完成得也相當漂亮。《李亞仙》是原汁原味的古典川劇老戲新探的清雅文戲,沈鐵梅“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聲腔神韻抓緊了觀眾的心,演出如行雲流水,高潮迭起。
“我們心裏有底,原汁原味的川劇藝術有種極致美感,哪怕語言不通也能讓觀眾震撼。”沈鐵梅説,此前在匈牙利演出時,為了讓外國觀眾更好地欣賞川劇的音樂、表演、服裝、方言等藝術,他們大膽採用劇情提示而非逐字翻譯字幕來輔助演出。“以表演為中心足矣,這也是川劇藝術的文化自信。”
唱原汁原味的川劇,代表着沈鐵梅等重慶川劇人多年來在“走出去”時對藝術的堅持。“中國戲曲藝術有着鮮明的民族性,從思想體系、表演手法到美學欣賞都與西方戲劇截然不同。中國戲曲的虛擬化、程式化,寫意的表演風格等,都不斷刷新着海外觀眾的觀演經驗。‘五腔共和’的川劇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我們要立足川劇本體,為海外觀眾原汁原味地呈現川劇之美,讓觀眾知道何為正宗的川劇藝術。”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在立足本體守正的同時,沈鐵梅也強調川劇藝術的傳承創新。《李亞仙》正是經典川劇“老戲新探”的傑作,該劇在原著故事基礎上,以悲劇取代了大團圓,強化了藝術效果;在傳統聲腔藝術之中糅合了徒歌、和聲等表現方式,古老的川劇旋律由此具有了現代感,愈發悅耳動聽。
成渝雙城組CP
交流合作助推川渝文化名片“出圈”
“説實話,這次《李亞仙》赴港演出,我個人覺得一大新意在於,這是近20來年,成渝兩地的川劇名家首次以聯袂主演的形式完成的文化交流,也是成渝之間對川劇創新和發展新模式的有益探索。”當代中國川劇改革先鋒派人物、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戲曲導演田蔓莎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成渝兩地行政分開,但兩地的川劇藝術同根同源,以更開放的心態團結發展,才能讓劇種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著名戲劇家、被譽為“巴蜀鬼才”的魏明倫也認為,某種程度上説,《李亞仙》開了新時期川劇的先河,“鐵梅是當代川劇領軍人物,王超是以小生戲見長的表演藝術家,以成渝雙城組CP的形式讓他們二位同&對戲,實現了兩地川劇藝術的交流碰撞,也生動體現了川劇劇種的開放包容。”
事實上,本次赴港演出,正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文藝先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指導下“走出去”的。“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背景下,兩地文藝工作者不斷深化合作,演繹出一道道靚麗風景。”重慶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成渝這對“西南雙子星”首次以川劇CP的形式,以文化人,以藝通心,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協同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入圈’是時代的新機遇,‘出圈’是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這幾年,沈鐵梅一直在思考川劇如何才能更好“出圈”。在她和團隊努力下,重慶市川劇院在保留川劇傳統藝術基因的同時,吸收國際藝術流行因素,以國際主流藝術推介合作方式推介川劇,讓重慶川劇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作為兩地共有的文化名片,川劇顯然正在迎來新機遇。“新時代的川劇要出人、齣戲、出觀眾。”沈鐵梅説,川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是中國戲曲藝術寶庫裏的一朵奇葩,是川渝人民同創共享的地方劇種,在打造雙城經濟圈、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盛舉中,兩地川劇人情感共鳴、旋律共振,勢必進一步推動川劇“出圈”,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