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古樹茶“大樹葉”長成“大産業”

  四月十六日,南川區德隆鎮茶樹村,村民正在採摘古樹茶。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人間四月天,南川區德隆鎮茶樹村草木蔥蘢。

  4月16日,第二屆千年金山紅古樹茶採摘節在村民的採茶歌中拉開了帷幕。

  與此同時,在南岸區南濱路龍門浩老街13號“金山紅”古樹茶生活體驗館裏,三三兩兩的游客正就着春光品嘗剛剛沖泡好的古樹茶,茶香濃郁。

  南川出産的古樹茶,不僅銷往國內各地,更遠銷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今年,南川全區萬餘畝古樹茶,將帶來1.5億元的綜合産值。

  而在以前,古樹茶只是當地人眼中不值錢的“大樹葉”,德隆鎮更因為“高窮邊遠”而被稱為“南川高原”。

  “大樹葉”如何長成了“大産業”,又給當地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一次資源普查

  讓古茶樹變成“搖錢樹”

  故事,要回到44年前。

  當年,西南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重慶市首屆茶學學科帶頭人劉勤晉帶隊在南川考察茶葉資源。考察臨近尾聲時,劉勤晉聽説南川人習慣喝的“幹勁湯”,其主要原料來源於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大樹葉”的高大喬木。

  長年從事茶葉研究的劉勤晉意識到,“大樹葉”極有可能是一種珍稀喬木茶品種。

  乘車再步行,劉勤晉一行輾轉10余小時到達了海拔近1500米的興星村(如今的茶樹村),併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古茶樹。

  在劉勤晉的推動下,南川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對轄區內的古茶樹進行了全面摸底。

  “目前,全區範圍發現了19000多株古茶樹,其中17000多株生長在德隆鎮。”德隆鎮黨委書記王兵介紹,德隆鎮的古茶樹主要分佈於茶樹、陶坪、隆興、銀杏4個村,“茶樹村最多,有15000多株。”

  不僅如此,茶樹村還發現了一株2700多年的古茶樹,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專家認定為已知最古老的茶樹,被譽為“茶樹鼻祖”。

  “金佛山野生古茶樹是僅次於雲南野生大茶樹群的又一野生大茶樹集聚地。”劉勤晉介紹,千百年來,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共同作用促進了茶樹的進化;茶樹異花授粉的特徵,造就了南川古樹茶的18個品係;其葉片肥厚、芽體壯碩,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在劉勤晉的帶領下,西南大學茶葉研究所圍繞南川古樹茶選種育種,持續開展基礎研究,為南川金佛山古樹茶開發與利用打下堅實基礎,一片“大樹葉”逐步成長為年産值1.5億元的“大産業”,讓古茶樹變成了“搖錢樹”。

  一片“大樹葉”

  帶動“空心村”産業振興

  今天,在茶樹村嘉木源大樹茶博物館,陳列着當年劉勤晉率隊到達茶樹村的一張老照片。

  “那時候,房前屋後的這些‘大樹葉’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碗扛餓的‘幹勁湯’。”茶樹村黨支部書記梁勤令至今還記得劉勤晉到村時的情形,“當時大家都沒想到,古樹茶資源調研將徹底改變‘高窮邊遠’的小山村。”

  “‘高窮邊遠’,曾經是整個德隆鎮的代名詞。”王兵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德隆鎮平均海拔近1300米,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被戲稱為“南川高原”,“全鎮6個村,均以農業種植為主,缺少主導産業,空心化嚴重。”

  4月15日,當記者驅車穿行在德隆鎮時,只見蔥蘢的茶海裏到處是採茶的村民;數量眾多的農家樂裏,三三兩兩的游客一邊欣賞着綠水青山的美麗景致,一邊品嘗着色香味俱全的農家飯菜……

  “所有的改變,都源於‘大樹葉’。”梁勤令介紹,南川將古樹茶列入全區“3+2”特色産業給予重點培育打造。經過近10年發展,如今,村裏已種植了5200多畝古樹茶,茶農戶年均增收超過5萬元。

  在整個德隆鎮,古樹茶種植面積已超過8200畝,並通過相關産業發展,全鎮戶均增收超過3萬元。

  不僅如此,德隆鎮還引進金山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成“1家龍頭企業+10個專業合作社”的生産銷售體系,年産值超過8000萬元。

  “我們還依託‘茶樹鼻祖’、大樹茶博物館、陶坪洞砦、古銀杏林等文旅資源,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培育任杏金山紅、喜見山居、龍蟬香驛站、煮茶小築、梁家院子等特色民宿、農家樂77家,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0余萬元。”王兵介紹。

  茶樹村每年都要舉行古樹茶採摘節,開展採茶、制茶和茶文化研學。“在嘉木源大樹茶博物館,游客能全面了解南川古樹茶的前世今生,在品嘗古樹茶的同時加深對古樹茶的了解。”西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重慶古樹茶研究院院長梁國魯介紹。

  如今,古樹茶産業正逐步成為德隆鎮富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

  一個茶産業

  催生安居樂業的“南川高原”

  清明已過,穀雨未至,茶樹村的綠水青山間,村民們忙碌在古樹茶林裏,採摘新鮮的芽頭。

  “芽頭要趕在穀雨前採摘,鮮葉每斤至少200元。”金山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何代春介紹,芽頭以下的“兩葉一心”鮮葉價格為每斤30元左右,“每年我們要以保底價收購德隆鎮約70%的茶葉,産‘千年金山紅’古樹茶5萬餘斤。”

  持續發展壯大的古樹茶産業,讓“南川高原”上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到古樹茶産業的良好發展勢頭,一直在外務工的朱文平回到家鄉,與父親一起在離自家茶園不遠的地方建起了茶廠,購置了茶葉加工設備。

  從栽茶樹,成立專業合作社,再到建茶廠、添設備,朱文平家的古樹茶已逐步實現産業化。合作社古樹茶年産量達2000斤,年産值達50萬元以上。

  隆興村村民肖金虎此前一直在外務工,2017年回到村裏流轉400多畝荒地,以土缽育苗的方式實現了古樹茶人工種植,目前種植面積擴大到650余畝。

  如今,每到4月採茶季,德隆鎮就十分熱鬧,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自己家有茶樹的村民回家採茶賣茶,沒有栽種茶樹的也到古樹茶種植戶家務工搶摘茶葉。

  “最多的時候,僅茶樹村每天採茶的就有接近500人。”梁勤令介紹,採茶工勞務報酬分為按天計和按斤計兩種,“不管哪一種,每名採茶工每天的收入都能超過150元。”

  統計數據顯示,依託古樹茶産業,如今德隆鎮的年人均收入已超過兩萬元,曾經“高窮邊遠”的“南川高原”已成為宜居宜業的一方樂土。

  一場“院壩會”

  要讓“南川高原”近悅遠來

  去年5月2日,德隆鎮陶坪村,一場院壩會從下午6點開到了凌晨兩點半。

  圍坐一起熱烈交流的,既有德隆鎮的黨政領導,也有陶坪村的村幹部和村民,更多的是在陶坪村游玩的游客。

  “大家商量如何把陶坪、德隆建設得更好。”王兵是這場院壩會的親歷者。讓他格外感慨的是,游客和志願者還在院壩會之後,創作了一首題為《守望陶坪》的歌曲,抒發大家對陶坪的熱愛,“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別説沒有游客來,本地人都是想盡辦法‘逃離’德隆。”

  如今,不僅外遷的村民在陸續遷回,德隆鎮也吸引着越來越多游客前來。

  “村裏的農家樂、民宿,從五一節開始就基本被預訂一空,到了夏天更是一床難求。”陶坪村黨支部書記韓方學介紹,村裏目前有19家農家樂,包月價位從700元至3600元不等,“無廁所不管飯就是每月700元一間,單間配套不管飯一般是每月1200元,單間配套又管三餐那就要每月3000多元了。”

  南川區副區長李恩華説,接下來,南川將依託資源稟賦,按照全域挖掘、全景打造的方向,對古樹茶可開發打造的旅游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積極構建全域旅游格局,從另一個角度豐富南川旅游資源。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5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