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絲路寧夏文創”讓文物“活”了

  新華網重慶4月14日電 胡旋舞系列·八音盒、瑞獸系列作品、賀蘭山岩畫·保溫杯……這些是獲得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金獎項目的文創作品。這樣的作品還有近百個品類,正在銀川文旅驛站進行展出。

“絲路寧夏”文創産品。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成立團隊協同創新

  “以‘絲路寧夏’為主題是我們獲獎的關鍵。”岳躍政是“絲路寧夏文創——中國西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領跑者”項目團隊負責人之一。回憶起項目發展的歷程,他説,2017年“絲路寧夏”項目就已經開始了。當年,寧夏大學民族學與文化旅游産業研究院整合西夏學研究院、美術學院師生力量組建團隊,對接地方文旅産業、孵化學生創新創業&&。

  學環境設計的岳躍政“跨界”做文創,完全是出於熱愛。“我是2019年開始接觸這個項目的,當時美術學院老師曾發茂讓我嘗試下,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徹底愛上文創了。”談及自己做的第一款文創産品,岳躍政印象深刻。

  “最開始嘗試着做一個鳩杖,一個月才完成。”岳躍政説,“那時一門心思撲在製作上,晚上熬夜做樣品,一直到滿意為止,最後的成品做出來時,真的很欣慰。”

  2021年,一次偶然的機遇,曾發茂帶領着像岳躍政這樣喜愛文創的學生成立項目團隊,參加了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為“絲路寧夏文創”項目的指導老師,曾發茂陪伴這個團隊一路成長,見證了他們獲得金獎的時刻,他將這樣的成果總結為兩個字——積累。

  “‘絲路寧夏文創’組建已有6年,這些年來,學院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共同組成的團隊協同創新,優勢互補,將研發設計進行成果轉化。”曾發茂説,這種組合的力量很強大,彌補了做設計對文化把握不準,搞文化不懂設計的問題。

  項目團隊另一位主要成員苗亞婻深有體會,“你必須得了解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具備深厚的美術功底。”她説,設計文創産品時,設計師要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詮釋文物的精神寓意。文創産品的設計過程是延伸文化、賦予文物新相貌的過程,同時是人們創造物質和精神的差異化體驗。

  “這個過程很複雜,也很艱辛,而寧夏大學學科深度融合的探索,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苗亞婻就是受益者之一。從參加學校的大賽,再到獲得區級金獎、國家級銅獎,最後到金獎,很難,但收穫很大。”曾發茂説。

  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

  走進銀川文旅驛站,彩繪鳩鳥直尺、胡旋舞金屬書簽、西夏文觀星·藝術包等蘊藏着文化故事的文創産品,讓前來參觀的游客愛不釋手。

  “這些文創産品不僅具有功能性、實用性,更具美學價值。”提到與寧夏文旅集團聯合打造的文旅驛站,看著琳瑯滿目的文創展品,苗亞婻感觸頗多,“了解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就要去挖掘它的文化內涵。”

  苗亞婻用她設計的胡旋舞八音盒舉例,寧夏博物館館藏胡旋舞墓門作為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在寧夏的典型代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遺存。將胡旋舞圖案提煉、概括、創新,結合現代設計藝術手法進行了八音盒、書簽等文創産品的設計實踐,既助推博物館文物從“殿堂”走入“日常”。


胡旋舞八音盒。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展出的文創産品挖掘了‘絲路寧夏’‘絲路西夏’‘絲路黃河’等特色文旅資源,以文化遺産中蘊含的各民族符號為導線,開展文創設計研發,助力寧夏及周邊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西夏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説。

  除了挖掘産品背後的文化價值,“絲路寧夏文創”項目團隊還結合當下審美,以獨具匠心的思想表達帶給人們情感共鳴。銀川文旅驛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像“賀蘭山岩畫人面像燒水杯”設計團隊在保留原型特點的同時,大膽創意,對人面像做了卡通化、醜萌化的幽默處理,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拉近了文化與大眾的距離。


賀蘭山岩畫人面像燒水杯。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該團隊還先後與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賀蘭山岩畫遺址公園、銀川西夏風情園、甘肅省武威市博物館、甘肅省武威文廟、甘肅省普康田園綜合體、武威夏王陶瓷工藝品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文創研發基地”和“寧夏大學民族學與文化旅游産業研究院産學研融合實踐基地”。

  截至目前,“絲路寧夏”項目團隊已研發出25大系列380多款文創産品,獲得外觀專利百餘項,打造寧夏具有影響力的文創品牌。

編輯: 江茜
圖片中心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951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