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創造高品質生活 讓人民群眾更滿足更幸福更安全
2023年04月07日 08:34 來源: 重慶日報

  石柱中益鄉小學,孩子們正在操場上練習土家族擺手舞。(重慶日報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按照發展藍圖,抓好“十項行動”。《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十項行動”中,第十項是實施高品質生活惠民富民行動。

  行動要求,到2027年,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用取得重要進展,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和教育綜合實力處于中西部前列,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80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更加健全,城鎮新增就業累計300萬人以上,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準、力爭達到5萬元以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不斷增強。

  這一目標和相關任務將如何落地落細?4月5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市級部門負責人。

  市人力社保局

  確保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目標

  “高品質生活惠民富民行動中部署的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機制、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等工作,是人社事業的重中之重。”4月5日,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人力社保係統將對標“一號工程”部署要求,在“十項行動”中找準切入點、著力點,拉高標桿、奮勇爭先、抓好落實,打造更多標誌性成果,交出川渝人社合作的高分“報表”。

  強化四大機制,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目標

  市人力社保局將以“一號工程”為總牽引總抓手,圍繞“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目標,聯合開展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及招聘活動,協同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全力以赴穩存量、擴增量、提品質,確保到2027年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

  具體來講,市人力社保局將強化“數字就業”服務機制,推進智慧就業服務機制改革,打造“就業數字大腦”,拓展就業援助“一鍵通”、就業創業“一鍵辦”等智慧應用場景,推動7項以上政策“免申即享”“直補快辦”。

  同時,將強化就業創業扶持機制,實施“就在山城”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工程,確保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不低于90%,農民工、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建設“暖心驛站”,培育壯大零工市場,支援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發展。實施“渝創渝新”創業扶持工程,加強創業政策服務保障,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推動川渝社保經辦服務跨省辦、就近辦

  在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方面,市人力社保局將圍繞“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實施社保擴面提質專項行動,拓展人社“跨省通辦”和便捷生活行動,深度推動社保經辦服務數字化轉型,攜手服務成渝人民生活品質能級大躍升,共同繪就惠民暖心新圖景。

  積極引導靈活就業人員等未參保群體主動參保,實現符合參保條件群眾應保盡保,確保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鞏固在97%以上。

  全面提升智慧經辦服務水準,是提供暖心貼心社保經辦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該負責人介紹,市人力社保局將打造“愉快參保”“樂享退休”“工傷無憂”智慧綜合應用場景,實現高頻社保經辦服務事項“快辦”“秒辦”“智辦”。

  在推動川渝協同共用方面,將持續深化川渝社保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協同,實現更多服務標準統一、更多服務事項通辦和無差異辦理;將持續創新推進兩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資金定期結算、工傷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川渝高竹新區“社銀一體化服務網點”等便民惠民舉措,推動川渝社保經辦服務跨省辦、就近辦。

  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

  行動中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準、力爭達到5萬元以上。

  對此,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市人力社保局將通過持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人才培育評價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助力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為高品質發展推動共同富裕貢獻人社力量。

  首先,將圍繞産業鏈需求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通過提升勞動者技能水準提高就業品質和收入,讓勞動者在高附加值崗位穩定就業、穩步增收。

  其次,將著力在“提低”“擴中”上下功夫,推動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促進勞動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

  我市將深入貫徹落實人社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指導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評估機制,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推動低收入勞動者特別是一線職工工資合理增長。

  記者 黃喬 實習生 張穎

  市衛生健康委

  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擴容和均衡布局

  近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科學城院區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規劃2500張床位,以建設國際一流腫瘤專科醫院為目標,將打造質子重離子治療中心等八大中心。

  同樣是不久前,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免疫性疾病)中心在市中醫院開建,該中心將以免疫性疾病為引領,建設8大科技創新支撐平臺。

  4月5日,據市衛生健康委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擴容和均衡布局,健全提升與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服務能力。

  實現每個區縣至少有一家三級醫院、一家二甲以上公立中醫醫院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建成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建設57家“智慧醫院”、66家“美麗醫院”。全市共有44家三甲醫院,二甲醫院實現區縣(自治縣)全覆蓋,全面建成“農村30分鐘、城市15分鐘”醫療服務圈,區縣(自治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1.6%。

  為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擴容和均衡布局,重慶將做好醫療資源增量。到2027年,全市將建成100家三級醫院,實現每個區縣至少有一家三級醫院、一家二甲以上公立中醫醫院。

  做好醫療服務品質。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重點支援西南醫院、重醫附一院等建成國內一流的綜合醫院;支援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打造全國知名專科醫院,支援市中醫院打造全國知名的中醫醫院;集中優質醫療資源建設一批全國知名的市級臨床重點專科精品項目、中醫名科項目,建設一批在醫療技術、醫療品質、臨床研究等方面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優勢專科。

  實施公共衛生建設“提檔工程”

  該負責人表示,為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機制,我市將實施公共衛生建設“提檔工程”,著重抓好“3個創建”,即創建2—3家三級疾控機構、5家以上二級疾控機構,推動市疾控中心創建國家區域公共衛生中心,推進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爭創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創建20—30個公共衛生重點專科(學科);創建人才培養新機制,實現公共衛生醫師“三基三嚴”考核全覆蓋。

  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方面,實施“巴渝岐黃工程”,選拔培養一批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建設一批中醫藥專家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培養一批傳承創新團隊。同時,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深入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並建設2—3個中醫藥海外中心。

  辦好“一老一小”惠民實事

  “實施高品質生活惠民富民行動”,歸根到底是要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

  為此,我市將辦好“一老一小”惠民實事。在關愛老年健康方面,我市將積極支援市老年病醫院建設,綜合醫院設置老年科比例將達到60%,65歲以上老年人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達到62%。

  在關愛婦幼健康方面,首創建設2—4家市級“五心”婦幼保健院,孕産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0/10萬、3‰以內;完成托育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制定,落實備案托育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初步形成托育服務供給體係,到2027年,將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超4.5個。此外,為18萬名適齡在校女學生接種HPV疫苗,實現區縣全覆蓋。

  記者 李珩

  市教委

  重點實施九項行動計劃 建設教育文化強市

  “我市將聚焦‘基礎教育公平優質、教師隊伍拔尖擴容、職業教育提質領跑’等領域,重點實施九項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高水準建設教育文化強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4月5日,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説。

  推動基礎教育公平優質

  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會日前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去年,全市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分別達到92.3%、95.7%、98.9%、60%,同比提高1.29、0.03、0.29、2個百分點,各類教育發展指標都位于全國前列,實現了量質齊升。

  今年,我市將重點實施黨建領航計劃、提檔升級計劃、強基賦能計劃、培根鑄魂計劃等九項行動計劃。在推動基礎教育公平優質方面,我市將實施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縣創建工程,統籌資源配置和入園需求變化,加快推進農村邊遠地區以及城鎮新增人口、流動人口集中地區普惠幼兒園建設,穩步增加公辦園學位供給,鼓勵支援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

  同時,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縣,鼓勵一批辦學水準較高、群眾認可度較高的優質學校。通過整合現有校舍資源、改擴建教學樓、建設新校區、合並周邊學校、優化教師配備等方式,擴大學位供給。

  此外,還將加強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構建開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實施青少年讀書行動,提升“書香校園”建設水準。實施青少年創新能力涵養“種子計劃”“雛鷹計劃”“英才計劃”,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路徑。加強體育鍛煉、美育熏陶、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到2027年,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該負責人稱。

  優化“雙一流”建設體係

  在推動高等教育突破躍升方面,我市將從高品質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標準推進創新源頭培育,規格推進人才高原建設三方面入手。

  在高品質推進“雙一流”建設方面,將優化“雙一流”建設體係,聚焦優勢鍛長板,合理布局“雙一流”建設梯隊,圍繞國家及重慶市現代化建設戰略需求,探索建立“一校一策”的差異化支援機制,打造“高峰”“高原”學科。健全共建共用機制,推動成渝地區“11+11”所高校60余個優勢特色學科開展學科共建。

  與此同時,我市將加大基礎學科建設力度,支援有條件的高校增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保護“絕學”、冷門學科專業。加強應用學科建設,重點布局建設社會急需的應用學科,提高理工農醫類在校生比例,加快專業學位發展。強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係建設,支援高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建設一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平臺。

  優化職業教育“1+2+4+N”院校布局

  我市將從大力推進品牌院校領銜、大力推進産教融合領航、大力推進辦學條件領先三方面,推動職業教育提質領跑。

  比如,在大力推進品牌院校領銜方面,我市將實施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建設計劃,建成50所市級優質中職學校和210個優質專業,力爭30所左右中職學校入選國家“雙優計劃”。

  實施高水準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成2所中國特色高水準高職學校和12個高水準專業群、20所(含培育5所)市級高水準高職院校和60個高水準專業群,力爭15所高職院校進入新一輪國家“雙高計劃”。

  實施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促進計劃,力爭建成4所以上職業技術大學,遴選10個以上高水準專業試點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此外,為適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重慶“一區兩群”空間布局,我市將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1+2+4+N”院校布局,支援職業院校在基礎條件較好的主城新區、“萬開雲”板塊、川渝毗鄰地區等區域布局分校區,促進職業教育資源緊跟産業鏈發展走向,更好賦能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

  記者 張淩漪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5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