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數字殯葬在渝悄然興起

  “對攝影家最好的紀念,就是他的作品能夠傳諸後世——掃碼可鑒……”今年清明前夕,重慶一市民在父親墓碑貼上二維碼,掃碼回看人生,在網絡火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數字殯葬正逐漸被重慶市民選擇,首先體現在祭奠方式數字化。

  記者在市民陸先生父親的墓碑上見到,碑上除刻有逝者簡短生平外,還張貼有三張二維碼。掃碼後,陸老爺子生前的作品相冊、訪談視頻、勵志人生一一呈現在眼前。

  “我想,對攝影家父親而言,最好的紀念就是讓他的作品能夠傳諸後世,他的音容笑貌能夠隨時伴隨我們左右。”陸先生介紹,他的父親生于1932年,去年離世,享年90歲。“父親是重慶市攝影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重慶分會、重慶市老攝影家協會三大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一輩子都在引領攝影潮流,是我們心中的‘潮爸’。所以,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方式讓他再‘潮’一把,用手機掃碼隨時‘掃墓’,通過二維碼,讓他的一切與家人親友和社會依然能夠連接。”

  記者留意到,掃二維碼“掃墓”這種形式很受大眾認可。目前陸老爺子的作品相冊瀏覽量已有6.3萬余人次。

  4月4日,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鋼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社區工作人員、社工、志願者組織下,數十位居民一起“雲祭掃”英烈和逝去親人。

  他們首先進入線上的“重慶英烈紀念堂”,為陳然、江竹筠、楊雪峰等英烈集體默哀、獻花、鞠躬。隨後十余位居民陸續點開自己親人的網上紀念館,通過滑鼠操作,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亮一對蠟燭、留下一段心中想要説的話。

  這種集體“雲祭掃”,在鋼花社區已開展四年。

  “‘雲祭掃’一樣可以傳遞思念,追憶親人。”社區黨員唐道清説,大家一起熱熱鬧鬧地祭拜她的父母,其儀式感絲毫不比平時自家幾個人去墓園現場祭拜少。

  位于璧山的西郊福壽園,自2018年就推出了福壽雲“雲上紀念”平臺。“‘雲祭掃’主打見屏如面的概念,以數字禮祭形式,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免費為親友、逝者創建線上紀念館,可書寫生平事跡,可上傳影像資料,可線上祭拜。”西郊福壽園總經理助理王欣表示,“雲祭掃”正越來越被市民特別是年輕人接受,撫慰了很多異鄉人“身不能至,心卻思念”的現實需求。

  市殯葬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數字殯葬悄然興起,通過科技手段倡導新型紀念方式,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弘揚和傳承家風。他們也會加強行業引導,引領數字殯葬朝著綠色、文明、生態、惠民的方向發展。

  此外,記者4月5日從市民政局獲悉,清明節當日,全市殯葬服務機構現場祭掃群眾9.3萬人次。從4月1日至5日,全市殯葬服務單位共接待祭掃群眾約51萬人次,其中有40萬人選擇綠色低碳祭掃。(首席記者 張莎)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49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