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白茶樹“下山” 富了一個村

  4月4日,清明節前一天,在銅梁區華興鎮團林村,一場採茶“收官戰”已經打響,茶園裏的村民都加快了手腳。

  “都説‘明前茶貴如金’,茶葉過了清明節品質確實要下降,今天採完大家要開始安心制茶了。”一上午,茶農韓受成又收獲了100多斤鮮茶葉,一邊盤算著今年的産量,一邊在為制茶做打算。

  2畝茶樹有近10萬元的經濟收入,讓老韓早已無心外出打工,如今只一心撲在茶園上。

  在團林村,白茶樹並不是近年來才有,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在韓受成記憶中,打記事起,村子附近的毓青山上就散落著不少茶樹,茶樹普遍有兩到三米高,最高的超過5米。“當時我們都不叫採茶,是拿竹竿打茶。”

  村支部書記楊小平記憶深刻,由于山上茶樹産量有限,在上世紀90年代,一斤白茶最高能賣到1000元以上。

  2000年左右,村民韓福祿從山上移植了七八棵白茶樹下山。盡管只成活了1棵,但讓他看到了此舉的可行性,後來便持續開展移植試驗。

  2015年,韓受成加入到種茶的隊伍中。他結合韓福祿的經驗,發現要在山下成功種植白茶樹,必須要解決“不高”和“太高”兩個問題,“不高”是成活率不高,“太高”是茶樹植株“太高”。

  “樹太高,不方便採摘。”韓受成多方咨詢相關專家後,在移植中開始加施“生根粉”,提高茶樹成活率,並對樹枝大加修剪,控制長勢,不斷對茶樹進行馴化。

  韓受成的探索讓移植茶樹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部分村民看在眼裏也準備嘗試。

  “白茶産業確實效益好,既然大家積極性高,那我們就把它做好。”2016年,楊小平決定由村集體牽頭,成立白茶種植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種茶樹。村民們通過扦插等方式,很快就將種植面積擴大。

  作為礦區,團林村還結合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在礦山復綠中進一步擴大茶樹種植面積,如今全村白茶已發展到近1000畝,其中投産300畝左右。

  “以前工藝很粗糙,就是片狀的幹茶。現在消費者要求高了,不改進制茶技術,茶葉肯定不好賣。”韓受成説,為此,包括他在內的茶農都開始摸索芽茶加工工藝,“我每年還會對技術和成品進行記錄、對比,持續改良。”

  攤放、殺青、理條、陰幹、裝壇發酵……如今,團林村已形成獨有的白茶加工工藝,在合作社的市場推廣下,茶葉銷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楊小平説,在投産茶園裏,普通農戶每畝可制幹茶20斤,每斤賣價在400元至600元之間,畝收益能達到1萬元左右。像韓受成這樣管理得特別好的,每畝制幹茶100斤,收益能達到5萬元。“今年預計全村能産幹茶3噸以上,産值250萬元左右,村集體能分得50萬元。”

  白茶的發展見證了山村的變化,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如今,團林村把白茶的前世今生和發展變化寫進了村史,並放入村裏的鄉情博物館中。

  “我們打算在未來3年,繼續擴大白茶種植面積500畝,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楊小平説,團林村是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區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未來將充分利用白茶等資源,探索出一條農茶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路。

  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49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