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花匠”帶着徒弟在植物園裏修枝。
本報記者韓振
“聶花匠”今年67歲,但花已經種了50多年。13歲起,他就跟着父親種花,從不足一分地的“巴掌田”,到建立3000畝地的“植物王國”,跟花打了一輩子交道,很多人見面都喊他“聶花匠”,卻忘記了他本名叫聶廷江。
從無處施展到“新舞&”
“聶花匠”老家在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鎮裏幾百年來一直有花木種植的歷史。“聶花匠”的父親也是一名“花匠”,對花木種植技術瞭如指掌。“聶花匠”從小跟着父親往山上跑,學會了各種花木的移栽技術。初中沒有讀完,他就回到村裏當起“花匠”,倒騰家裏不足一分的自留地來。
他在自留地裏種上月季花、山茶花、牡丹花,種出的花相雖好,但面積畢竟只有巴掌大,只能換些米吃,根本賣不上錢,“聶花匠”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
改革開放後,靜觀鎮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聶花匠”一下子分到5畝地。猶如魚兒遇到了水,他把5畝地全部種上了花,每天在花田裏轉來轉去,把花當成自己的孩子養。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穫,年底花賣完,“聶花匠”一算賬,竟然掙了上萬元!
“聶花匠”成了萬元戶,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致富。他把種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一開始只有十幾戶種,後來家家戶戶都跟着種,“聶花匠”不但在技術上給予指導,還幫助花農們銷售。幾年下來,靜觀鎮就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卉之鄉”。
“聶花匠”的腰包越來越鼓,5畝地的花田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2000年,他在重慶市渝北區又承包了100畝地,除了種觀賞花,還開始種景觀樹。隨着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聶花匠”種出的花木還沒上市,就被訂購一空。
“聶花匠”的“胃口”更大了,正在他整天琢磨到哪找更大發展空間時,沙坪壩區政府主動找上了門,向他推薦了中梁鎮新發村。新發村地處中梁山北部的一個環形山坳,這裡自然風光秀美,但基礎設施薄弱,産業長期空虛,大量土地撂荒。村民守着好風景,過着窮日子。
當地政府一直髮愁怎麼讓群眾脫貧致富,他們從“聶花匠”身上看到了希望:能否引進“聶花匠”建一座植物園,依託相對優越的區位條件,打造集康養、休閒、觀光、科普等功能於一體的近郊鄉村游,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雙方一拍即合。2005年,“聶花匠”在新發村有了3000畝地的“新舞&”。“新舞&”並不新,相反還是由雜草叢生的荒山、撂荒多年的土地組成。但“聶花匠”來了不久,就讓這裡變了樣:荒山坡種上了羅漢松、桂花、香樟、紅楓等名貴樹種;撂荒地開出了鬱金香、洋水仙、芙蓉花、繡球花等萬紫千紅的花朵。
授徒從來不留“絕活”
“聶花匠”還在荒山上修了路,鋪設了灌溉水管,又請了七八十個60歲以上的村民來地裏務工,手把手教他們花木種植技術。村民劉啟久種了一輩子地,60歲時拜師“聶花匠”,他壓根不敢想自己能種好嬌貴的花木,但“聶花匠”不信這個邪,硬是把他教成了熟練掌握移栽、嫁接等全套技術的全能“花匠”。現在,他長年在“聶花匠”的植物園裏當園藝師,每月領3000多元工資。
“聶花匠”授徒,從來不留“絕活”。憑藉50多年的種花經驗,“聶花匠”發明了一種“合體樹”:他把多根小樹苗局部去皮,然後緊緊捆綁,時間一久這些小樹苗就聚合在一起,最終成為一株大樹。小樹變大樹,價格能翻好幾倍:幾十元一株的紫薇花小樹苗,五六根聚合在一起長成大樹後,能賣好幾千元。這個“獨門絕技”,“聶花匠”也一股腦兒教給了徒弟們。
為植物“塑形”也是“聶花匠”的一門“絕活”。他的植物園裏,兩萬餘株羅漢松長滿山坡。為了讓羅漢松有個好造型、賣出好價錢,他帶着徒弟一株一株構思、設計、剪裁,為每一株羅漢松注入“靈魂”,最終漫山的羅漢松個個獨樹一幟、妙趣橫生。徒弟們也在一次次學習中,不斷提高審美水平和業務技能。
徒弟們水平高了,工資自然水漲船高,有的徒弟每月可以掙到八九千元。“聶花匠”的植物園,每年光工資就支出兩三百萬元。頭幾年,植物園“只出不進”,“聶花匠”的積蓄很快花個精光,眼看著就要撐不下去,重慶市農業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信用擔保,幫他貸到了2000萬元的低息貸款,這才緩過勁兒。
黨的十八大以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繼實施,“聶花匠”享受到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他又獲得兩批共計1750萬元的長期、低息政策性貸款,政府還給予其300萬元的農業設施補貼。有了“活水”的“聶花匠”,一心一意將心思放在苗木培育上,近200個品種的花木陸續被引入植物園,讓這裡儼然成了一個“植物王國”。
“植物王國”終於“開門迎客”
植物園裏的奇花異木,和“聶花匠”一起等來了“開門迎客”的時刻。7年前,“聶花匠”打造了首屆鬱金香節。百萬株鬱金香爭相怒放,紅梅、洋水仙等花朵點綴其間,加上一些娛樂項目,植物園日接待游客最高達萬人。
在植物園的帶動下,村裏的農家樂如雨後春筍,幾年內開了一二十家,生意好的一年收入幾十萬元。“聶花匠”還在植物園入口處設立了一個微型“農貿市場”。每天早上,幾十個村民背着蔬菜、雞蛋等農産品來市場售賣。81歲的魏代芳老人也隔三岔五過來賣菜,一次百八十塊錢的收入,讓她樂得合不上嘴。
人氣越來越旺,道路越來越堵。幾年前,從鎮上通往植物園的路是一條4.5米寬的水泥路,開車到新發村的游客,一度堵了好幾公里,堵得“聶花匠”一臉愁容。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後,決定幫新發村解決燃眉之急。2020年,一條13公里長的七彩旅游路,從鎮上一直通到植物園門口,路比過去足足寬了一倍,水泥路也變成了柏油路。
交通“瓶頸”解除了,“聶花匠”的路也越走越寬了。眼下,又一屆鬱金香節開幕在即。“聶花匠”説,以前從國外引進的鬱金香次年總是不開花,他經過精心研究、培育,成功攻克了這一難題,今年將有10萬株自己繁育的鬱金香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