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一株臘梅留不留?30多人開了5場院壩會

  二月二日,綦江區古南街道綦齒社區七村,小區乾淨整潔環境優美。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為了一株臘梅留不留、留在哪,劉瑜召集30多人,開了5場院壩會。

  第五場,也是最後一場院壩會開於2022年10月,地點是綦江區古南街道綦齒社區4村11號樓旁,參與人包括該村10號樓、11號樓、12號樓底樓住戶、樓棟長、黨員代表等。

  這場院壩會,30多人開了1個多小時,最後達成一致意見:臘梅要保留,但栽種的地方要從底樓花園移到一樓住戶王桂清(化名)的窗前,這樣她“推窗聞花香”的願望就能實現。

  院壩會後,81歲的王桂清終於同意拆除自己違建的底樓花園,還原消防通道。

  劉瑜是綦江古南街道的議政代表。她這樣定義自己的職責:填補街道無人大代表的空白,在街道與群眾之間架起民意橋梁。

  在綦江區,這樣的議政代表有345位。他們活躍在各個街道,成為匯集政情民意的新渠道、化解社會矛盾的新力量。

  鄉鎮人大撤銷了但不能撤“監督”

  3年前,劉瑜多了一個新身份,議政代表。

  綦江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敏談起了設立議政代表的初衷:“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撤鎮設街後,人大街道工委的工作職責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發揮作用空間不大,履職較困難。”

  據她介紹,綦江全區共有7個街道,截至2022年底,戶籍總人口32萬餘人。撤鎮設街前,按照選舉法有關規定,應配備至少530名鄉鎮級人大代表。但現在,這530名鄉鎮級人大代表沒有了,32萬餘人要表達訴求該找誰呢?

  劉瑜所在的古南鎮,轄區戶籍人口16.4萬人,過去有縣人大代表41名、鎮人大代表100名。2007年,古南鎮拆分為古南街道和文龍街道。其中,古南街道常住人口10.05萬,卻只有區人大代表22名。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撤銷鄉鎮人大而不撤“監督”?如何保持民意表達渠道的暢通?人民當家作主如何體現?2019年5月,綦江區人大常委會借鑒浙江、江蘇等地經驗,在古南街道率先探索推行議政代表會議制度。2020年6月,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又在全區7個街道全面推廣實施。

  而劉瑜,正是古南街道的首批60名議政代表之一。

  綦江區人大常委會印發的《關於建立街道議政代表會議制度的意見》規定,議政代表由村(居)民代表、黨員代表、村(居)幹部、知名人士、專業人士、企事業單位代表組成。其中,婦女代表不低於30%、村(居)專職幹部不高於30%。

  這樣的安排有何深意?

  “主要是突出議政代表的代表性、廣泛性、針對性。”肖敏&&,許多議政代表對應&&的社區都是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對當地社情民意比較熟悉,更能準確了解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憂,便於打通&&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一場“火藥味十足”的院壩會

  設想雖好,但效果如何?

  履職3年,劉瑜走街串巷、進門入戶都隨身帶着一本“代表履職手冊”。

  這本手冊,是劉瑜的記事本,裏面記錄着社區居民的酸甜苦辣,見證了一位普通議政代表盡職盡責的履職經歷,也生動展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裏面記錄着文章開頭那5場專門為一株臘梅召開院壩會的由來——

  時間:2022年8月

  地點:綦齒社區4村11號樓旁院壩

  參與人:10號樓、11號樓、12號樓底樓住戶,樓棟長,黨員代表等

  內容:討論棚戶區改造工程中底樓違建花園拆除相關事宜,收集群眾意見……

  “我不拆!這是我的花園,我為什麼要拆,你説啥也沒用!”雖然過去了大半年,但回憶起那場“火藥味十足”的院壩會,劉瑜依然印象深刻。院壩會上,她剛開了個頭,住在11號樓一樓的王桂清老人就臉紅脖子粗地把她的話打斷,情緒異常激動。

  “王婆婆,你莫生氣嘛,聽我慢慢把話講完。”劉瑜連忙來到老人身邊,笑着給老人拍背順氣。“這次改造工程是街道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政府出錢給大家改善居住環境,哪要不得嘛。以後小區環境越來越好,房子都要增值哦。”

  1個多小時的院壩會,劉瑜費盡口舌,把改造工程對老百姓的好處擺得清清楚楚,獲得了不少居民的理解支持,但是王婆婆依然不松口,態度堅決。

  綦齒社區4村屬於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欠賬很多。2020年7月,有不少居民向劉瑜反映,小區出現墻皮水泥塊脫落、頂樓漏雨、亂搭亂建等問題。通過走訪調查、入戶徵求意見,劉瑜履行議政代表職責,向古南街道提交了一份《關於棚戶區改造的建議》。

  2022年1月,在綦江區人代會上,區人大代表劉進在劉瑜建議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提交了《關於啟動橋河片區舊城改造項目的建議》。此後,綦江區住建委將橋河片區納入2022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至此,屬於橋河片區的綦齒社區也迎來了一場“大變身”。

  本次改造工程,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拆除底樓居民自己搭建的花園,還原消防通道。

  而王婆婆是端頭的那一戶,她不同意拆除,後面沒辦法推進。

  “居民有自己的訴求,作為議政代表,我必須去傾聽,同時做好協調工作。”那段時間,連吃飯睡覺時,劉瑜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做通王桂清的思想工作”。

  此後,劉瑜有事沒事就到11號樓下轉悠,見到王桂清就拉家常。漸漸地,老人對劉瑜的抵觸情緒消失了。

  自己下功夫還不夠,劉瑜請來了“外援”——社區一位工作人員是王婆婆女兒的同學,通過給王婆婆女兒做工作,兩個月後,當初“説啥也不拆”的王婆婆終於同意拆除底樓花園。

  但王桂清也給劉瑜提了個小要求:“花園裏養了許多年的臘梅花實在捨不得,花園拆了,要把臘梅花保留,種在窗戶下,讓我推開窗就能聞到臘梅香。”

  “沒問題!”這個要求劉瑜最終幫老人實現了。

  類似的院壩會,在短短半年裏,劉瑜召集了12次,解決的都是諸如小區路面和外墻面選什麼顏色更好看、雨棚要多寬才能晾衣服、樓道上要不要架設門廊等“雞毛蒜皮”的小事。

  經過大半年的施工,4村已經改造完成了12棟樓,剩餘的也在逐步推進中。

  “沒想到啊,我這個歲數還能再住一次‘新’房子。”82歲的居民譚光明看著社區一天一個樣的變化,心裏別提多美了。他説,改造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幸好有議政代表不厭其煩地組織居民開會商量,耐心傾聽每位居民的意見建議,保護居民的權利。

  現在,走進綦齒社區4村,道路平整寬敞,樓道乾淨亮堂,墻面顏色統一,處處洋溢着生機活力。

  11號樓王桂清老人家窗前,臘梅樹也傲然挺立着,靜待明年冬天鮮花盛開。

  歷時6個月的“拉鋸戰”

  劉瑜見證並參與的還有綦齒社區7村的改造。她在記事本裏同樣記下了這裡來之不易的嬗變。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給了7村19棟和20棟。

  “你看,這以前像什麼樣。”綦齒社區黨支部書記葉曉波翻出手機裏存的老照片,一下把時間拉回到兩年多前。

  照片上,19棟和20棟之間大約4米寬的通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破破爛爛的塑料棚和黑黢黢的磚頭房,垃圾隨處堆放,蚊蟲漫天飛舞。

  轉折發生在2020年6月,7村正式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

  當大多數人對這個好消息拍手稱快時,住在19棟和20棟一樓的12戶住戶卻不高興了——

  “我這裡是建的廚房、餐廳,拆了我去哪吃飯?”

  “30多平方米,你説拆就拆,哪個賠我的損失?”

  ……

  當社區幹部和議政代表入戶收集意見時,這12戶住戶異口同聲:“不同意!”

  此後,就是長達6個月的“拉鋸戰”。

  説是“拉鋸戰”毫不誇張,在劉瑜的記事本裏可窺見一斑:幾十場院壩會,數十次入戶,無數次的調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這12戶還是達成了一致。”劉瑜一句話,輕描淡寫地帶過了背後難以想象的付出。

  “施工過程中,議政代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葉曉波感慨,居民的訴求五花八門,多虧了議政代表幫忙收集協調,才讓工程順利推進。“連施工團隊都誇我們是推進最順利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你看,這是19棟、20棟改造後的樣子。”同樣在葉曉波的手機相冊裏,兩年前後的照片對比鮮明。

  “7村變化大哦,以前我買菜要繞路,不想從7村經過,裏面儘是泥巴爛路。現在我不買菜都要來這裡坐坐,環境巴適得很。”家住2村的老居民劉勇對7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很是感慨。

  “當議政代表3年很有成就感”

  “走訪群眾陳昌文,他反映房屋漏雨嚴重。”

  “走訪群眾楊惠英,她反映院壩路不平,老年人容易摔倒。”

  “2022年5月3日,參加趕場日議政代表接訪活動。”

  “2022年8月6日,參加街道‘議政代表如何履好職’專題培訓。”

  ……

  在劉瑜的記事本裏,記者還看到了這樣的記錄。當議政代表3年,劉瑜把議政代表的工作幹得熱火朝天、信心滿滿:“社區的事情大家商量着辦,能夠真正解決老百姓的困難,我很有成就感。”

  像劉瑜這樣,把“探頭”“觸角”延伸到老百姓身邊,拓寬群眾參與街道管理的民主渠道的議政代表,在綦江還有很多。

  新盛街道議政代表唐烯程,結合自身開辦養牛場的經驗,提出了“政府引導+合作社託管+專業公司運營+脫貧戶受益”的建議,在街道成立了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附近的困難群眾不僅可以打工還能分紅。

  文龍街道議政代表朱南翔,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走訪群眾、收集意見、積極協調,最終為小區增設了露天停車場和健身設施。

  三江街道議政代表蔣焰,將群眾反映的“沒有休閒健身場地”的問題反映給街道。街道辦事處認真吸納、研究,投資200萬元,啟動了健身公園建設。

  ……

  來自綦江區人大的數據顯示,近3年,共召開議政代表會議28次,聽取街道專項工作報告72項,開展工作議評43項,專題調研103次,走訪、接訪群眾13080餘人次,收集意見建議960余條,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1170余件(次)。

  也就是説,議政代表制度實現了對街道工作的制度化“議政”,常態化“監督”,既促進了街道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又切實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一件件具體工作上,暢通了基層民主監督的“最後一公里”。時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評價:綦江人大的探索是一種創新。

  據了解,下一步,綦江區人大將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機制,推動議政代表會議制度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同時,為健全完善街道議政代表會議制度爭取地方立法支持。

  專家點評>>>

  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張良皓:

  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單元

  像綦江古南街道居民議政代表會議協商解決一株臘梅問題之類的事,在我市基層工作中越來越多。這樣的事例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居民議政代表會議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種基層單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工作上來。如何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出來呢?市委書記袁家軍對市人大工作提出要求時指出,要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單元,迭代升級人大代表聯絡站,大膽探索街道居民議事制度,豐富和拓展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渠道,不斷完善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工作機制。

  隨着城鎮化的推進,大量鄉鎮改為街道,街道沒有自己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代表,只有區縣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人大街道工作委員會。街道的上級人大代表畢竟數量有限,更廣泛地&&群眾有局限性。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黨委領導下,我市一些區縣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建立街道居民議事會、居民議政代表會等制度,讓群眾的事情、基層的工作,有群眾一起協商、參與決策、參與管理、開展監督的&&載體,這就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種基層單元。基層群眾有了表達、參與的地方,參政議政的熱情更高了,很多矛盾糾紛就容易化解了,基層工作也更規範更接地氣了。

  這種探索實踐目前只是初步的,還需要不斷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加強法治保障,更好地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單元,確保黨和國家在決策、執行、監督落實各個環節都能聽到來自人民的聲音。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8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