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這些人工智能技術已在重慶部分醫院“上崗”

  近日,ChatGPT讓眾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人工智能。

  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已在我市不少醫院“上崗”。2月16日,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這些技術在助力便捷就醫、輔助診療、提高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了較好的應用。

  化驗檢測

  TA通過“學習”可識別49類異常血細胞類型,基本滿足臨床需求

  在新橋醫院血液病醫學中心,記者看到,檢驗技師將做好的骨髓涂片放到顯微鏡下進行掃描。不到1秒鐘,外周血形態AI智能影像診斷系統就能在顯示屏上標出細胞的名稱,並對發生病變的細胞進行重點標注,為醫生出具病理檢驗報告提供依據。

  “這是我們牽頭研發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統,它經過五年的‘學習’,對血液形態識別率超過90%,並獲得了國家醫療器械Ⅰ類資質證書。”新橋醫院血液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曦教授説。

  影像學檢查診斷細胞形態是否有異常改變,是臨床診斷血液和淋巴系統疾病的重要依據。以往血液實驗室檢驗診斷以人工顯微鏡觀察為主,由於手工操作和醫師經驗差異等因素,其臨床應用和發展速度受到嚴重制約。

  而外周血形態AI智能影像診斷系統通過“學習”,已經可以識別49類異常血細胞類型,平均識別率超過90%,覆蓋臨床現有大部分常見類型,病理符合率高,基本滿足臨床需求。

  “下一步,它還能結合臨床給出具有豐富圖文解讀、精準檢測結果、明確檢驗診斷的外周血細胞學檢驗診斷報告,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科學、規範、精準的檢驗診斷服務更好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為血液科醫生診斷疾病提供更可靠的依據。”張曦説。

  輔助診斷

  TA在三五分鐘內就能“寫”出一份規範、嚴謹、全面的報告,效率是人工的三四倍

  “我們科室有一個很厲害的AI‘醫生’,它能根據患者的檢查情況,3—5分鐘就‘寫’出一份規範、嚴謹、全面的報告。”重醫附一院放射科主任呂發金告訴記者,這位“醫生”的名字叫冠脈cta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呂發金介紹,以前,患者在做冠狀動脈CT增強掃描後,醫生至少要手動處理300多張圖像,完成判讀、評估、報告撰寫及審核的工作。

  由於處理數據量大、流程長,患者從做完檢查至拿到檢查報告的等待時間為25—40分鐘。

  冠脈cta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上崗”後,圖像處理、病變的分析、形成結構化報告、打印膠片……這些流程由該系統在3至5分鐘內全部自動完成。

  這大大節約了患者的時間,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呂發金説,該系統在相同時間內能完成三到四個醫生的工作量。

  此外,這套系統還有功能學的評估,能夠給冠狀動脈CT血流儲備分數充分賦能,比如評估冠脈的血流儲備情況如何,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治療。

  智能導檢

  TA能幫你安排好“最佳路線”,還知道優先安排抽血等空腹項目

  “就診預約時間短一點、線下排隊少一點、就診‘冤枉路’少跑一點,是患者的共同訴求。”西南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該院設置了智能導檢AI系統,優化患者就醫流程,提升醫院資源的使用效率。

  “我今天有很多體檢項目,都不知道該先檢查哪一個,結果這個AI‘陪診員’已經幫我安排好了最佳路線。”16日上午,在西南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市民岳先生通過手機使用該院智能導檢系統後感慨道。

  西南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能夠通過AI運算,根據“路徑最短、餐前餐後、核心項目抽血B超優先、區域優先”等原則進行分流,將體檢者指引到最合理路徑、最短等候時間的科室候檢,全程無需人工引導、叫號。

  “比如,系統會優先安排抽血等空腹項目。”該負責人説。

  記者 雲鈺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37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