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讓生態釋放更多發展動能 渝東南全力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武隆懶壩美術館。(本報資料圖片)

  在摩圍山飛雲口景點,站在海拔1452.2米、雄峙突兀於數百米的懸崖絕壁上,任憑腳下雲卷雲舒,遠眺千里田園風光;在疊石花谷景區,寒武紀疊層石砌石成景,色彩斑斕的鮮花點綴其間……

  新芽迸發、山花初燦。初春時節,穿行在渝東南武陵山區,美景不勝枚舉。

  從花開億年的疊石花谷走過,在長江邊的西沱古鎮徜徉於層層疊疊的土家吊腳樓之間,到懶壩體驗生活即是藝術,再到蚩尤九黎城讀苗族遷徙史,亦或在邊城洪安隨着拉拉渡虛度時光……

  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渝東南武陵山區,正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讓生態釋放更多發展動能,講好“詩和遠方”的故事,加快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杆。

  借力節賽活動

  打造渝東南旅游新品牌

  踩花山節是彭水苗族的傳統節日,當地群眾以節助興、以節傳情、以節為媒,釋放勞作的艱辛、傳遞豐收的喜悅、收穫愛情的幸福。

  近年來,彭水以“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為主題形象,充分發揮其民族、生態和文化優勢,通過持續舉辦“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暨中國·彭水水上運動大賽”“渝東南生態民族旅游文化節”,實現旅游資源與節日慶典、體育賽事和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

  節賽活動推動了彭水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讓當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飯”。

  “有很多外地來的游客在景區和活動中看到了苗繡産品,非常感興趣。”重慶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説:“在節賽活動的推動下,我們的傳統手工藝産品有了更多的機會和&&去展示和發展。”

  不僅是彭水,如今渝東南各區縣都致力於打造節賽活動品牌,通過將旅游與農業、文化、商貿、體育等各領域相加相融,加快構建形成以旅游産業為紐帶的關聯型生態經濟體系。

  最負盛名的黔江美食,莫過於黔江雞雜。

  以高山土雞雞雜為主、老壇泡椒泡蘿蔔和高山洋芋為輔,精心烹制的黔江雞雜發軔於黔江,風行於全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2300多家餐飲店提供黔江雞雜這道菜品,或以此為招牌營業,遍佈全國大部分縣城。尤其是在西南地區,黔江雞雜更是風靡。

  在濯水古鎮,“中國黔江雞雜美食文化節”已舉辦了多屆。不少人遠道而來,就為能在悠悠阿蓬江邊享用這一鍋酸辣帶勁的美味。

  依託厚重的歷史文化,黔江提速打造渝東南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把武陵山國際民俗文化旅游節、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原創大型民族歌舞詩劇《濯水謠》、中國土家族文學獎評選等活動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文旅節會品牌。

  差異化發展旅游

  建設各具特色的精品景區

  “懶壩國際文化藝術度假區、蚩尤九黎城、芭拉胡、桃花源、邊城洪安、黃水國家森林公園……”春節假期,外地游客王海一行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各個景點游覽,“每個景點都不一樣,讓人大開眼界。”他説。

  通過實施差異化發展,渝東南各區縣逐步形成了既具有各自鮮明特色,又融山、水、情、史、節於一體的精品景區。

  同時,借助全域旅游的發展契機,以“休閒納涼、生態觀光、民族風情”為主題,以“養生、養老、養心”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正不斷迸發出新的生機。

  從酉陽縣城出發,約30分鐘即可到達板溪鎮。

  33處儺文化疊石景觀、1000余畝粉黛浪漫花海、2000畝鄉村藝術院讓人流連忘返,板溪鎮的石漠化土地上開出了“旅游花”。隨着鄉村旅游帶來源源不斷的商機,産業發展的紅利又催生了一家又一家農家樂在疊石花谷景區周邊興起。

  武隆仙女山南麓的懶壩國際文化藝術度假區,正越來越受到游客們的青睞。

  在這裡,琳瑯滿目的藝術作品通過聲、光、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讓觀眾從中得到了美好的藝術享受和旅游體驗。文化與旅游融合,不僅讓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遠方”,也讓旅游更有“詩意”。

  游客戴小娟前不久到過懶壩,她説,“以前覺得武隆只是一個自然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但是這次來懶壩等地後,發現文化藝術氣息特別濃郁,值得去品味欣賞。”

  黔江濯水古鎮蒲花暗河景區,群峰疊嶂,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寓意“蒼天有眼”的天生三橋屹立在群山之間,巴族神靈廩君與鹽水女神的戰爭傳説更是被世人傳頌。一些游客更是將坐船游暗河的奇妙體驗形容成“盜墓筆記”,將蒲花暗河賦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吸引更多游客前來。

  打造人文舞&劇

  豐富文旅融合新內涵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隨着熟悉的詩句響起,酉陽桃花源景區裏,觀眾被帶回到東晉太元年間的武陵山之中,這裡秀麗壯闊、蒼莽逶迤、原風原俗、安樂自在。

  這一幕不是夢境,是大型演藝《夢幻桃源》帶來的美學呈現。

  《夢幻桃源》用“序、春色桃花源、神秘桃花源、情定桃花源、好客桃花源”五個篇章,在90余分鐘的時間裏,將茅古斯、木葉情歌等民俗演繹得如夢如幻,也把酉陽的土家人文精神史詩,詮釋得淋漓盡致、婉轉悠揚。

  在《夢幻桃源》之前,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已火爆多年。

  夜幕降臨,雄渾樸實、盪氣迴腸的“川江號子”在仙女山桃源大峽谷響起。《印象武隆》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川江號子”為主線,穿插了抬滑竿、火鍋、縴夫、哭嫁等重慶本土文化,通過現場3D激光和玄幻燈光的配合,讓游客在真山真水的舞&背景中,欣賞當地民風民俗、歷史人文,得到以文化為線、山水為伴的視聽享受和心靈體驗。

  隨着旅游産業的發展,廣大游客已不再僅僅滿足於游山玩水,而是更加看重當地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近年來,渝東南各區縣把當地優美的山水資源與豐富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大力開發文旅項目,不斷提升旅游産品的品質和文化內涵,開啟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在黔江濯水古鎮,大型民族歌舞詩劇《濯水謠》以歌為媒,以舞助興,將土家族、苗族打端陽、廊橋會、鬧花燈等習俗藝術展現。

  一曲啰兒調,加上絢麗的舞檯燈光效果,一下就把人帶入土家民族風情文化中……在石柱黃水,《天上黃水》彰顯了土家人乃至巴渝人樂觀、積極、淳樸向上的精神,是一部土家族人自強不息的英雄史詩,也是一場土家文化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

  深挖歷史文化積澱

  古村鎮有了新生機

  地處渝湘黔交界處的洪安古鎮,亦是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原型地。

  多少年來,沈從文先生細膩的筆觸,讓人們牢牢地記住了一座“邊城”,對爺爺和翠翠守候的拉拉渡,更是心馳神往。

  如今,洪安邊城景區正加快建成三省風情街、邊城會客廳等,開工建設香樟書林酒店、洪安水世界樂園等項目,同步推進三省風情街招商運營,盡快啟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

  石柱西沱古鎮開設了棕編、玩牛、水龍、書畫、土家刺繡等系列非遺文化互動體驗項目,採取活態展銷方式,推介非遺文化,並帶動古鎮的住宿、餐飲、娛樂等産業同步發展,吸納近千人就近就業,將古鎮打造成群眾增收的“富園”。

  酉陽龔灘古鎮,成於蜀漢,盛於明清,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在烏江邊守候千百年的龔灘,如今處處顯露着生機,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

  “如果不去充分挖掘和展示歷史積澱,古鎮只能淪為滿足吃住玩的‘快消品’。”龔灘古鎮景區負責人&&,龔灘古鎮走的是個性化道路,既擦亮了土家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舊名片,又打造了繪畫寫生、藝術展陳等新名片,古鎮的美更加豐富多彩。

  文旅融合,也讓許多有着千百年歷史的古村鎮煥發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有着500多年歷史的彭水羅家坨苗寨按國家3A級旅游景區打造,新建了環形步道、稻田景觀區、農耕游樂玩、民族風情廣場等景點,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開辦的農家樂和民宿常常供不應求。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酉陽花田鄉的古村寨何家岩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全村發展農家樂175家,立足“貢米+鄉村旅游”産業結構,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4萬元,去年接待游客2萬餘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余萬元,全村315人吃上“旅游飯”。(記者 陳維燈)

編輯: 葛琦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37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