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戚發軔作專題報告。
2月7日,重慶八中,《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專題報告活動現場。記者 何賽格 攝/視覺重慶
2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做客重慶八中“樹人講堂”,為師生作《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專題報告,900余名師生代表到場聆聽。
講座中,戚發軔以第一視角,用生動有趣的案例講述了中國航天事業和航天精神,以三個重要時間節點為坐標,簡要回顧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飛行14圈,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這些成績的取得,在戚發軔看來,離不開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我理解的載人航天精神,就是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時刻都有擔當的勇氣、攻關的能力、奉獻的決心。”戚發軔説,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精神又推動偉大事業的發展,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載人航天精神和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一脈相承,不斷護航和驅動着我們探索未知的浩瀚太空。
戚發軔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的時候,已經改革開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年輕人因為待遇太低選擇出國、下海。“我當時是院長,內心很矛盾,我不埋怨他們,但國家給了我們任務,就需要有人繼續留下來工作。沒有走的,現在都是我們國家相關領域的骨幹人才,走的人沒有錯,但我很敬佩和尊重留下來的人,他們在特殊情況下堅持下來了,無私奉獻、不追求個人利益,為載人飛船工程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戚發軔説,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愛國,只要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好了,老師把課教好了、學生把學習學好了,就是愛國。愛國不是多麼高遠,只要把時間、知識、精力獻給崗位、事業、國家,每個人都能做到。
聽到這裡,聆聽報告的師生激動萬分,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戚發軔勉勵現場師生:“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家、愛事業。偉大的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實現航天強國夢想的主力軍是青年一代,希望大家繼承航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隨後,現場師生們還圍繞感興趣的航天知識,爭先恐後提問,戚發軔一一作出解答。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學習航天工作者能吃苦、能戰鬥、能奉獻、能攻關的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高一學生范林玉説。
同是高一年級的學生郝尹翔也感觸頗深:“在以後學習中,我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希望未來能夠目睹載人航天旅行大眾化。”
“此次講座是學校‘三層六元’融合課程體系的一次生動實踐,目的是讓孩子們更多聆聽大師的聲音,感受科技前沿,濡染家國情懷,引領孩子們從簡單專注分數到堅定志趣、培育綜合能力,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重慶八中校長周迎春説。
記者 雲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