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我國高學歷人才超2億,人才紅利如何充分釋放
2023年01月30日 17:20 來源: 瞭望

  寧夏銀川萬人專場招聘會現場(2022年8月20日攝)馮開華攝 / 本刊

   優化高校專業布局,推動人盡其才,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社會需求布局專業;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幫助高學歷人才充分就業;加大人才引進政策傾斜力度,引導和促進高學歷人才區域流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全國多地調研採訪了解到,近年來,高學歷人數快速增長帶來人才紅利的同時,就業壓力水漲船高,出現“用工荒”“高學低就”等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

  面對當前一些行業出現的人才短缺與錯配並行局面,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建立高校專業建設結構調整和預警機制,探索建立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抓好産業升級,激勵、引導和促進高學歷人才區域流動。

  高學歷人數快速增長帶來人才紅利

  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增加近1億人;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升到57.8%,預計即將超過60%。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在學研究生人數超330萬人,較2012年增加近一倍。

  “國際上通常認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陳先哲説,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意味著社會中高學歷人數得到明顯增長,將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産業和社會發展帶來更大的人才紅利。

  高學歷人才數量增加有效提升了整體國民素質。大量人才為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丁峰説,高學歷人口持續增加,包括近年來海歸求職者的進入,增加了上海的人才“濃度”,為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綠色低碳等先導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高學歷人才助推基層建設,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在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巫溪縣,哈佛大學博士後廖正步回到家鄉雙箭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村民發展高山養牛、中藥材種植等産業,讓産業空心村變成了致富示范村。記者在中西部多地採訪了解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在城市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高學歷畢業生文化素養高、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為鄉村建設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新作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程德安分析,人才匱乏一直是經濟落後地區的重大瓶頸之一。高學歷人才在知識傳播、創造創新和決策執行等方面往往更有優勢,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高學歷人才增長背後存隱憂

  在2022年12月舉行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報考人數延續了往年的增長勢頭,達到474萬人。高學歷人才快速增加後,也存在一些隱憂。

  高學歷人才培養的數量和品質之間出現偏差。新生住宿靠“搶”、宿舍條件簡陋……2022年秋季開學期間,一些高校被爆出宿舍床位緊張,受到社會關注。記者採訪了解到,隨著人才培養規模擴大,一些高校因資源承載能力有限,出現配套設施資源不足、生師比偏高等現象,給人才培養品質帶來不利影響。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一位教授認為,近年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紛紛增加碩士點、博士點,擴大高層次學歷人才培養規模。但數量的增加並不能保證品質的提升,有的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企業脫節;有的人才培養結構失衡,特別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

  “高學低就”現象增多。受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衝擊影響,高學歷就業人數逐漸增多、就業崗位卻出現減少,就業壓力加大,很多學生傾向于考研、考公、考教資。

  一些具有較高學歷高校畢業生下沉到不需要較高學歷支撐的普通勞動崗位就業。如知名高校博士生當城管保安、卷煙廠一線生産操作崗位招聘大量碩士生等,學歷與崗位錯配。東北林業大學一位負責人説,這種“高學低就”的現象近年來增多,引起社會關注。從人才建設的角度看,過度教育、“高學低就”是人才資源浪費的表現。

  用工荒與就業難並存,人才供需存在結構性矛盾。多位受訪教育界人士指出,當前高學歷人才求職期望與實際落差較大,伴隨高層次人才數量大幅增長,用工荒和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顯現。浙江省人社部門2022年對全省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超過50%的畢業生希望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而市場提供崗位的八成以上為民營企業。

  “人才短缺是相對的,有些地方招不來人,有些地方過剩。”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認為,當前我國産業結構中制造業佔比較大,一些大學畢業生不願意去制造業企業,給制造強國建設和産業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優化高校專業布局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專家指出,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出現的新情況,需要依靠發展來加以解決。

  一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社會需求優化專業布局。

  調研顯示,當前高校專業設置以及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部分省份的師范類畢業生佔畢業生總數的10%以上,超過社會需求,還有市場行銷、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以及表演等藝術類專業等,就業崗位比較少。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應站在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把社會需求和畢業生就業作為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布局調整和招生培養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深化“校企對接、校産融合、校地合作”,建立高校專業建設結構調整和預警機制,探索建立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促進高學歷人才充分就業、高品質就業。

  二是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幫助高學歷人才人盡其才。東北師范大學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海濱等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高層次人才數量大幅增長,對國家高層次就業崗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專家建議,一方面,抓好産業升級,高收入的就業崗位多起來,讓更多高學歷人才人盡其才;另一方面,從收入分配、就業、社保、教育等多方面推動綜合改革,幫助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獲得更充分的就業機會。

  三是加大人才引進政策傾斜力度,引導和促進高學歷人才區域流動。“一邊是北上廣深等沿海城市就業崗位緊張,一邊是偏遠地區大量崗位無人響應。”上海海洋大學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主任孫紅剛説,當前我國高學歷人才分布不均衡情況比較突出,東部人才富集,中西部和偏遠地區人才較少;城市中心地帶富集,郊區和周邊區域較少。建議進一步從國家層面加大行政統籌和政策傾斜力度,提高欠發達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增強人才流入地産業支撐能力,在解決部分高學歷人才就業問題的同時,促進我國發展更加協調可持續。 (採寫記者:柯高陽 吳振東 鄭天虹 趙葉蘋 王瑩 俞菀 李偉 楊思琪 王林園 白麗萍 李雙溪)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