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春走基層】332天+98.6%+100%!重慶藍天、碧水、凈土背後的守護故事
2023年01月13日 06:32 來源: 新華網

綜合整治後的小安溪河。新華網發(康力文 攝)

  新華網重慶1月13日電(李華曾 陳雨)冬日,行走在重慶市銅梁區虎峰鎮小安溪河畔,河水清澈,水草搖曳,魚翔淺底,兩岸植被茂密。

  小安溪河發源于永川區永榮鄉陰山白龍洞,在銅梁流經10個街鎮,全長170公里、流域面積1724平方公里,是銅梁人名副其實的“母親河”。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養殖場和工業廢水直排等原因,小安溪河的河水變黑,魚蝦絕跡,常年散發出一股惡臭。

  關停轉改沿岸紙廠,加大城鎮生活、工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一係列綜合整治後,如今的小安溪河清水流淌、水鳥嬉戲。

  小安溪河重回岸綠水清是重慶守護藍天、碧水、凈土的生動實踐。近年來,重慶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到更深層次抓落實見成效。全市生態環境品質穩定性和堅韌性不斷增強,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氣質更佳、顏值更高。

  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3年獲“優秀”;2022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8.6%;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32天;土壤、地下水、聲、輻射等環境品質持續向好。

位于重慶園博園南門內的大氣自動監測站。新華網 黃俊輝 攝

  智慧環保守護“重慶藍” 332天空氣品質優良

  冬日山城,守護藍天的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在位于重慶園博園南門內的重慶市大氣監測站鴛鴦站,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工作人員李峰正在檢查站內各臺分析儀運作狀態、輔助設備空調和除濕機的工作狀態。這個自動監測點從採樣到分析一應俱全,讓空氣品質監測從過去的靠人工變成了現在的靠數據。“有了自動監測站就像有了‘智慧大腦’,能實時發現和處置問題,助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了讓污染空氣品質的行為無處遁形,近日,涪陵區生態環境局借助走航車、無人機等進行VOCs、顆粒物等空氣污染物的監測,實時掌握污染源情況。“通過這些科技設備,我們不僅節約了人力,還可以快速巡查,第一時間探測出污染源。”涪陵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邱國光介紹。

  據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羅財紅介紹,近年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依靠大數據、高精尖監測設備、智能識別監控等技術手段和專業技術力量,精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羅財紅介紹,2022年,重慶通過空氣品質預報預警平臺、大氣超級站診斷分析平臺,每日會商研判空氣品質形勢,9次啟動污染預警,並對每次污染過程開展事後污染成因及應對情況評估分析;通過鐳射雷達掃描、走航監測等技術巡查106次,發現污染高值區156個;利用高空瞭望係統發現露天焚燒、揚塵污染1.3萬余個;通過大氣污染防治資訊係統發送錯峰生産資訊307萬余條。

  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32天,無重污染天,評價空氣品質六項基本指標連續三年達標。

生態治理後的花溪河,河中碧波蕩漾,兩岸綠草青青。新華網發

  深化流域綜合治理 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8.6%

  春節臨近,位于重慶市巴南區的花溪河畔,依舊河中碧波蕩漾、兩岸綠草青青。

  花溪河是長江右岸一級支流。過去,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花溪河兩岸污水嚴重超排,河流污染日益嚴重。為全面消除花溪河下遊河段的黑臭水體,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品質,巴南區對花溪河中下游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水環境整治工程、水生態整治工程、水環境治理配套工程、智慧水務工程等4個方面,共22個大項目、300余個子項目。

  “我們通過流域綜合治理,切實把原黑臭水體打造成為清澈靈動的生態河流,重現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巴南區生態環境局局長蔣渝表示。

  重慶市環境科學院水研所副所長敖亮表示,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鮮明的特性。治水只有立足于流域的係統性、水流的規律性,正確處理係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層次、係統與環境的關係,才能有效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為了推動流域綜合治理,解決跨境河流治理過程中上下遊推諉扯皮問題,2018年重慶市對19條跨區縣河流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交界斷面水質提升的,下遊補償上游,水質下降的,上游補償下遊。截至2021年,重慶累計實現區縣橫向生態補償5.4億元。

  2022年,重慶市還印發了實施《重慶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係統推進流域保護修復。印發貫徹落實第4號市級總河長令實施方案,統籌推進常態化巡訪暗訪、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聯合執法。

  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不斷深化流域綜合治理,強化重點領域攻堅,進一步深化區域協同治理,與川渝攜手聯防聯治,縱深推進兩地水生態共建共保,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冬日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碧水如畫。新華網發(余翔 攝)

  迴圈經濟助力綠色發展 中心城區城市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處理

  日前,黔江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場正式點火運作。通過焚燒發電,轉運至此的生活垃圾將轉變為清潔電能。該項目建設規模為700噸/天,年發電量4000萬度以上。

  作為重慶的特色美食區縣,黔江區還建立了配屬的餐廚垃圾處理中心,該中心採用“高溫厭氧”工藝,將餐廚垃圾轉變為清潔天然氣和生物柴油,可以日處理餐廚垃圾150噸、處理病死畜禽1800噸/年,年産天然氣250萬立方米,生物柴油2700噸。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今都不再被浪費,而是被利用了起來。”黔江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説。依托黔江區的環保産業園,黔江還集中推進多類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迴圈利用設施建設,如今已建成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醫療廢物處置、一般工業固廢填埋于一體的固體廢物迴圈産業鏈,滿足城市迴圈綠色發展的需求。

  “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餐廚垃圾做到應收盡收,資源化利用率達100%。”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呂俊強説。目前,重慶已經建設了11座餐廚垃圾處理廠,構建起覆蓋城鄉的餐廚垃圾片區收運處理係統,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

  在加大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同時,重慶還不斷推進原生生活垃圾和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技術創新體係建設。當前,重慶全市共建有82座污水處理廠、44座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2022年,重慶中心城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近100%。

  呂俊強表示,接下來,重慶將著力構建完善的固體廢物迴圈産業鏈,推動傳統的“資源—産品—廢棄物”線性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産品—再生資源”迴圈經濟模式,用“無廢”理念建設“節約”型的城市,讓城市發展更加綠色。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27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