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2年這些重點民生實事報賬了

園林藝術扮靚街頭,圖為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南橋頭。特約攝影 鐘志兵/視覺重慶

兩江新區255公里綠道串起公共空間。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巧用城市小空間,破解停車大難題。圖為九龍坡區中迪廣場外側小微停車場。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城市“邊角地”變公園。圖為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街道棕樹灣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市民正在公園遊玩。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勞動者港灣服務快遞小哥。圖為江北區紅旗河溝,又一名快遞小哥騎車來到勞動者港灣休息。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今年初,我市印發了《2022年重點民生實事工作目標任務的通知》(以下簡稱《目標任務》),要求圍繞小微停車場建設、街頭綠地提質、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建設等多個方面,切實辦好15件重點民生實事。

  歲末年尾,這些重點民生實事目標任務完成得如何?重慶日報記者日前走進部分重點民生實事打探究竟。

  中心城區新建小微停車場149處

  巧用閒置空地帶動城市管理綜合整治

  在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勞動三村社區,才建成投用的小微停車場不時有車輛進出。勞動三村社區居民王代鑫把車倒進機械停車位後下車,管理人員按下操作按鈕,車位緩緩上升。

  “我在這裏住了十幾年,原來停車真的是一位難求,現在是隨時回來都有位置。”王代鑫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勞動三村是有30多年歷史的老舊社區,沒有車庫也沒有固定停車位。不開車的居民也有困擾,,“以前車是到處亂停,路都過不了,現在停車場修好了,我們老年人也有活動的空間了。”居民羅玉梅説。

  記者發現,不同于常見的垂直迴圈機械停車樓,這棟新建的停車樓採取升降橫移的停車方式,空間利用率非常高,原本最多只能容納20輛車的閒置空地,現在設置了101個停車位。

  “針對中心城區‘停車難’痛點,我們按照便民利民、節約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則,實施對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閒置用地、橋下空間等存量資源挖潛,建設了一批佔地小投資少、建設快用地靈活的‘小快靈’小微停車場。”市城市管理局道橋管理處處長曹陽表示,小微停車場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管理降低了運營成本,市民停車更加方便實惠。

  此外,小微停車場不僅滿足了市民停車需求,臨近區域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也大幅減少,道路交通更加通暢;小微停車場充分利用城市零星用地、閒置用地、橋下空間等地塊,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同時以停車場建設帶動城市管理綜合整治,一些臟亂差地塊的環境得到改善。

  重慶山高坡陡,建設小微停車場是因地制宜的選擇。根據《目標任務》,今年在中心城區的老舊小區、學校、醫院、商圈等區域建設小微停車場,新增泊位10000個。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已建成小微停車場149處,新增停車泊位1.2萬個,已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據了解,2023年,在總結中心城區小微停車場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全市范圍內將全面推進小微停車場建設。

  完善提升人行道1542公里

  圍繞12個要素開展綜合整治

  12月13日下午3點,重慶日報記者來到位于兩江新區金州大道靠近金渝公園一側的人行道上。盡管是雨天,但人行道上並沒有出現松動濺水、坑洼積水的狀況。走在重新鋪設的彩色透水混凝土上安全舒適,不會打滑。

  “原來是普通的透水磚,今年人行道提升改善後全部換成了彩色透水混凝土,它具有良好通透性,防積水的同時還能涵養地下水源,提供給道路景觀植物。”重慶兩江新區市政景觀建設有限公司現場工程師李南軒負責現場施工,在他看來人行道改善提升不僅是功能上的提升,人行道本身也應該是可遊、可憩、可觀賞的公共空間。

  記者注意到,原來人行道一側冰冷的圍擋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機盎然的立體綠化,安吉拉月季覆蓋了整個邊坡。人行道上還增添了休閒座椅,市民走累了可以歇歇腳。

  “今年以來,中心城區持續開展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曹陽告訴記者,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主要是凈化人行道空間,解決“走不通、不好走、不安全”等問題。具體而言,市城市管理局重點圍繞人行道涉及的“路、樹、燈、車、井、桿、線、牌、箱、亭、欄、樁”等12個要素開展了綜合整治。

  根據《目標任務》,今年中心城區要完善提升人行道1450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1542公里,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街頭綠地提質完成項目217個

  打造市民休閒健身的“小氧吧”

  南岸區騰濱路是我市馬拉松比賽的必經之地,今年該路段大變了樣。原來採光通風效果不佳的閒置綠地,通過增加觀花觀葉植物,重塑場地空間並添置適老化、適兒化健身休閒設施,這裏成為了市民休閒健身的“小氧吧”。約6000平方米綠地提質項目讓市民可以散步休憩。

  在沙坪壩區小龍坎廣場,通過拆欄桿、平場地,調整現有植物,同時重養護、保存活,增添休閒設施,為周圍居民提供休閒舒適的綠色共用空間;在高新區鳳苑路,通過優化樹種選擇,構建以遮陰防護為主、兼顧美觀的道路綠化係統……

  今年以來,我市各區縣充分挖掘並發揮街頭綠地的服務功能,運用園林藝術手法,科學調整和配置植物,合理布局景觀層次,逐步完善街頭綠地遊憩、休閒功能。

  “去年市城管局已經制定了《重慶市街頭綠地提質民生實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未來三年的工作方案。”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處處長廖聰全介紹説,根據《方案》今年我市強化城市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提升綠地景觀品質、優化城市綠地服務功能,加強林下空間梳理,打造供市民遊憩、觀賞、休閒的可進入綠地。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街頭綠地提質”項目217個,完工項目面積288萬平方米,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所提到的“實施街頭綠地提質項目200個,面積200萬平方米。”目標。

  勞動者港灣

  基本實現中心城區重要公共場所全覆蓋

  位于紅旗河溝國美商場旁的江北區勞動者港灣,是環衛工人陳綠群常去的地方。小小的“港灣”裏,不僅有實用的電器設施,還擺放著雜志、藥品、雨傘等日常用品。“除了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飯涼能加熱……”陳綠群告訴記者,江北區勞動者港灣還多了一項服務——提供免費的早餐。

  “以前我們都是自己在家做早飯,四五點鐘就要起床,現在有了免費早餐,可以多休息一會兒,還節約了生活開銷。”陳綠群説,“勞動者港灣就像我們的家一樣,夏日能遮陽避暑,冬日能擋風避雨,非常溫馨。”

  “今年以來,勞動者港灣持續優化管理服務,建好的同時也要管理好。”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處長舒亮偉告訴記者,從勞動者使用角度出發,除了配備桌椅、燒水壺、微波爐、儲物櫃等基本設施讓勞動者“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飯涼能加熱”外,部分勞動者港灣還配置了常用醫藥箱、無線WiFi、書報角、影音設備等,並提供免費早餐,讓戶外勞動者在城市裏面也能找到歸屬感。

  另一方面,我市勞動者港灣拓展基礎功能,嘗試在有條件的勞動者港灣配置洗澡間,探索勞動者港灣與停車場、充電站等不同市政設施、文化旅遊設施協同建設,提供更體貼的服務,最大程度發揮港灣服務功能,讓市民遊客共用城市建設成果。

  根據《目標任務》,今年以來,我市已新建勞動者港灣350座,總數達到1200余座,每年服務戶外勞動者1800萬余人次,已基本實現中心城區重要公共場所全覆蓋。

  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市民身邊的健身休閒空間

  “700米長的健身步道、1.3公里的濱水休閒道,室內運動場館、游泳健身館一應俱全。”市民魏軍楷對家門口的九龍坡區彩雲谷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設施如數家珍,從今年7月公園建成投用後,魏軍楷就成了這裏的常客。

  位于九龍坡區陳庹路大橋東側的彩雲谷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建設規模約17.1萬平方米,公園形象定位為“彩雲之谷、藝術臺地”。“這座公園嚴格遵循了生態優先原則,以‘重回自然生境’為主題,將景觀結構劃分為‘一帶四區’,依據場地的標高將場地分為了四個板塊,融入健身、康體、親子等空間活動元素,是全齡段活力健康的戶外空間。”市城市管理局公園管理處處長王皓敏介紹説,彩雲谷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不僅滿足了市民的健身功能需求,也提升了彩雲湖周邊人居環境。

  記者走訪發現,在高新區鳳鳴湖社區也建設了頗具規模的體育文化公園:這裏運動場地面積約有5000平方米,還修建了1公里左右的環湖步道,以及標準網球場、籃球場、5人制足球場等設施,成為當地全民健身的新載體。

  位于北碚區文藻路旁的書香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雖然不大,只有2000平方米,但卻是巧用“邊角地”的傑作。“這裏原來是一片不可進入、植物雜亂的荒地,現在保留了原有的大樹,還修了健身步道,安裝了運動器材、健身器械,留出了兒童遊樂設施和活動場地。”王皓敏説,公園現在成了以青少年體測運動為主題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更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閒、健身的綠色空間。

  根據《目標任務》,2022年將在主城都市區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25座,在保障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布置球類運動場地、健身設施、跑步道、健身步道以及各類兒童設施、便民服務設施以及文化景墻、小品等元素,滿足各年齡段群眾體育鍛煉需求。截至11月底,我市已完工15座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其余10座正在抓緊進行施工和收尾工作。

  本報記者 郭曉靜 崔曜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2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