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探索“政府+民間”聯護模式 為更多野生動物提供“庇護所”

在重慶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小動物們得到精心照顧。(受訪者供圖)

野生獼猴在南川區金佛山北坡景區樹叢中玩耍。(攝于11月28日)特約攝影 瞿明斌/視覺重慶

12月9日,江津區西湖鎮,中華秋沙鴨在綦河“私語”。通訊員 李莉莉 攝/視覺重慶

  每年11月,是重慶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近年來,重慶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各地頻頻出現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身影。隨著“小可愛”們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的收容救護也顯得愈發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據了解,目前,重慶有6家市級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還有一些挂靠在當地林業局的區縣臨時救護站點、依托自然保護區設立的救護站點,以及一些民間救助機構。在對陸生野生動物的救護中,這些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受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了“庇護所”。

  但在連日走訪中,記者發現,我市在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方面,還面臨著專業力量薄弱、資金短缺、政府救護機構輻射有限等難題。為此,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區紛紛探索“政府+民間”“政府機構+志願者”的聯護新模式,正逐步形成野生動物保護合力,越來越多的野生小動物獲得了及時有效的救助。

  已有6家市級機構

  基本形成分區域、分物種的收容救助體係

  走進重慶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護救助中心,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們正在活動室裏覓食、嬉戲。一只可愛的獼猴抱著團小被子,緊緊盯著櫥窗外的工作人員,小表情很是機智。

  “這是我們剛救回來的一只小獼猴,對周圍環境還有些警惕。”工作人員楊琪説。今年夏天,救護中心接到一位熱心市民打來的電話,説在小區裏發現一只受傷的猴子。救護人員迅速趕往現場,經鑒定,竟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獼猴。

  “小獼猴特別怕生,剛到救護中心時見人就躲,還一直拒絕飲食。”楊琪説。他們嘗試著將水果、蔬菜打成糊,混合著牛奶喂給小獼猴吃,還用毛毯給它做了個安撫布偶,增強它的安全感。慢慢地,小獼猴對飼養員們越來越信任,半個月後,它開始正常進食,身體越長越壯。

  重慶因其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國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副處長吳婧介紹,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野生動物收容救助逐漸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點。

  作為我市中心城區最大的市級野生動物救護站,重慶動物園每年會接到3000余通求助電話,僅去年重慶動物園救助的野生動物就有70余種、200余只(頭)。“大部分野生動物都是因受傷、病弱、饑餓等原因被送來救護站,在接受簡單處理後,普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能回歸大自然。”楊琪説。

  譬如,今年2月,他們就救治了一只在遷徙途中受傷的中華秋沙鴨。“當時,它胸前的傷口已經感染,部分組織壞死,急需搶救。”楊琪回憶道,在經過了近兩個小時的緊急手術後,這只中華秋沙鴨總算脫離了生命危險,這也是我市首例經手術救治並成功放飛的中華秋沙鴨。

  目前,我市分別在重慶動物園、永川樂和樂都、萬州西山動物園以及南川金佛山藥物種植研究所設立了4家政府性質的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並擁有渝北區鱷魚中心、合川區碩斯靈長類動物養殖公司兩家帶民營性質的動物收容救護機構。

  “這些收容機構覆蓋了主城區、渝東南、渝東北等區域,基本形成了分區域布局、分物種救護的全市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係。”吳婧説。

  建立區縣級救護站點

  人、地、財是繞不開的難題

  “往返自駕10個多小時,總算救下了一只受傷的野生林麝。”11月9日,在位于南川金佛山的重慶藥物種植研究所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站長曾德軍回憶起年初的一次救助經歷,忍不住感慨。

  今年2月,雲陽當地農戶發現一只野生動物被農具砸傷,經當地林業部門鑒定,這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林麝,他們第一時間撥通了南川重慶藥研所野生動物救助電話。

  在雲陽發現的受傷林麝,為何要向南川求助?原來,受經費所限,雲陽野生動物救護一直面臨專業力量不足的難題,遇上受傷的小動物,也只能由縣林業局派人前往處置。“我們科室攏共4個人,沒一個學獸醫及相關專業的。”參與救助的縣林業局保護處工作人員陳航説。發現林麝時,它的前腿已經骨折,由于沒有專業背景,他們都不敢擅自施救。

  “盡管我們根據不同區域、類別,在市級層面設置了6家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但實際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吳婧説,譬如,一些山林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救護人員抵達時,很可能已經過了救助的最佳時間。此外,受人力、財力所限,市級救護站在收到野生動物的救助線索後,也要根據動物保護等級、救助意義等進行研判,並非所有的野生動物都能獲得全面救助。

  事實上,為了擴大野生動物應急救助范圍,早在2019年,市林業局便會同市城市管理局,制定印發了《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規范(試行)》,對動物收容救護流程、動物安置、檔案管理等進行了規范,在設立6家市級野生動物收容救助機構的同時,也鼓勵各區縣成立野生動物救助點,組建自己的專業救護隊伍。

  “別看這些小動物萌萌噠,照顧起來真的很累人。”在江津四面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工作人員張超就有著這樣甜蜜的“負擔”。張超主要從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的監測,自2020年江津將區級野生動物救護點挂靠到四面山管委會後,他經常借著巡山的機會,救治一些受傷的小動物。

  管委會緊鄰場鎮,預留的觀察區能容納三四只小動物,出于經費考慮,站裏沒有聘請專職飼養員,動物餵養、圈籠清掃、傷口護理等都由張超和同事們輪流負責。“小動物一天也離不得人,周末節假日也得有人看守。”為了更好地照顧它們,張超索性將家搬到了四面山。

  張超的困境並非個例。目前,我市各區縣大多將野生動物救助點設在當地林業部門,或依托轄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開展收容救護,而經費、人力、場地則是這些區縣級救護站點面臨的普遍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慶市“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中,就有優化野生動物救護站點布局的內容,要求著力于增加救護站點、提升救護能力。

  探索“政府+民間”聯護模式

  或可進一步滿足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需求

  “野生動物救護,僅靠政府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它本質上還是一項社會性公益事業。”吳婧認為,探索“政府+民間”“政府機構+志願者”的聯護模式,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收容救助體係,或許能進一步滿足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需求。

  位于涪陵美心紅酒小鎮的金菱動物園是當地唯一一家獲得林業部門授權的民間野生動物救助機構。動物園依山而建、草木蔥蘢,在一處安裝著透明玻璃的飼養房內,一只只被救助的貓頭鷹、岩鷹、狗獾等小動物在各自的圈籠裏上躥下跳,很是活潑。

  “引入民間力量後,小動物的收容救助變得更專業。”涪陵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過去,他們發現傷病野生動物後,只能進行簡單的包扎消毒,傷病稍重就得送去鄰近的永川樂和樂都。而如今,依托動物園專業的獸醫團隊,不僅大部分傷病都能實現就地治療,飼養員們還會根據小動物的健康狀況,及時調整餵養的營養配比,幫助它們盡快康復。

  不僅如此,一些民間志願組織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城口大巴山自然保護區擁有完整的森林生態係統,是眾多冬候鳥的遷徙目的地。為全面加強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當地林業局組建起“守護青山 愛鳥護飛”志願服務隊。

  “隨著氣溫驟降,大批冬候鳥已在自然保護區停留,我們也進入一年中最忙的季節。”志願者吳天宇説,除了定期開展人工巡護,打擊非法捕獵、交易等違法行為外,他們還要負責為迷途、受傷鳥兒提供救護收容,增強公眾愛鳥護鳥的意識。截至目前,我市已組建起43支“守護青山 愛鳥護飛”志願服務隊,共有志願者365人,累計巡護裏程1170公里,僅去年就救助鳥類50余只。

  民間機構參與野生動物救護後,也對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個別民間機構將野生動物救護當作牟利的手段,甚至打著救護的幌子,從事非法交易、販賣野生動物等。”吳婧説,加大林業執法力量是強化監管的重要途徑,接下來,他們將督促民間機構建立完整的臺賬記錄,將每只動物由誰送來、傷情如何、救治後的去向等資訊一一羅列,實現救助工作透明化。

  不少專家也紛紛建言,除依靠政府力量外,各地還可搭建第三方監管、評價體係,通過邀請各方面專業人士組成評估或監督委員會,定期形成研究報告向社會發布,不斷提升民間救助機構的公信力、執行力。

  本報記者 左黎韻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