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半月談丨跑好鄉村振興“接力賽”
2022年11月25日 13:02 來源: 半月談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國現已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但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現以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特徵的鄉村振興,仍須扎實推動、持續發力。時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跑好鄉村振興“接力賽”,正在各地積極推進。

  之一 脫貧奔振興,做實“送一程”

  半月談記者 周 凱 周思宇

  原深度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勝利後如何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重慶構建産業指導組幫扶機制,精準幫扶彭水縣三義鄉這個偏遠脫貧山鄉,跑好鄉村振興的“接力賽”。

  

産業指導組駐村工作隊員走訪貧困監測戶

  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發力補短板

  “脫貧攻堅讓全鄉基礎設施、村民精神有了明顯改觀,但發展的短板依然存在。”三義鄉黨委書記董民強説,“一是位置偏遠,二是産業有待進一步壯大,三是人才匱乏。”三義鄉鄉長趙奎榮介紹,鄉裏唯一的小學寄宿和教學條件也很有限,一些村民將孩子送到縣城讀書。

  怎麼辦?重慶市建立産業指導組幫扶機制,對原18個深度貧困鄉鎮開展幫扶。其中,重慶市煙草專賣局牽頭成立重慶市第十八産業指導組(以下簡稱産業指導組),對口幫扶三義鄉。經過調研,産業指導組決定針對三義鄉人才、産業、教育等短板,從黨建、産業、就業、科技、消費、教育、捐贈7個方面開展精準幫扶。

  想幫出實策、會幫出實功

  重慶市煙草專賣局局長李定曉介紹,針對鄉村振興人才匱乏難題,重慶市煙草專賣局以黨建為引領,構建“1+1+6+6”駐鄉駐村人才體係,向三義鄉派駐1名駐村第一書記、1名産業專家、6名駐村聯絡員、6名煙草站職工,圍繞結對一戶脫貧監測戶、辦好一件惠民實事等“九個一”活動,實現人員、資源下沉。

  在脫貧攻堅期間産業培育的基礎上,做強主導産業、實現多元發展。三義鄉全鄉烤煙種植面積3400畝,産業指導組發揮自身優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硬化機耕路、建設綠色數字化烤房,推廣“烤煙+紅薯大豆”套作等。在小壩村數字化烤房,10多位村民正在捆綁煙葉準備烘烤。種煙大戶譚代高對新烤房十分滿意:“現在用的是生物質燃料、數字溫控係統,再也不用守在這裏了,又環保又省力。”“預計今年烤煙産業能為全鄉村民帶來近1200萬元的收入。”産業指導組專家付美夫説。

  大山裏的農産品如何賣得出去、賣出好價格?在産業指導組的消費幫扶下,三義鄉建起電商運營中心,採購村民的農産品,經統一包裝後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售賣。

  三義鄉的特色産業也在不斷增強。産業指導組引入的重慶沐豐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農業會員模式”,讓合作村民按照統一標準養殖雞豬、有機蔬菜,再進行訂單式收購,並以240元每噸的價格收購當地養殖戶的豬牛糞便制成有機肥。

  産業指導組注重運用市場化機制,為三義鄉帶來綠色轉型收入。通過綠色數字化烤房建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如通過評審核驗,每年能為彭水縣帶來100萬元的碳減排交易收入。

  産業指導組還引入5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在三義鄉中心校當老師。“年輕老師給孩子帶來新鮮感,整個校園更有活力了。”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的志願者方彩蓮説。

  之二 小車間石頭上扎下根

  半月談記者 何 偉

  天等,在壯語裏意為“聳立的石頭”。作為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廣西天等縣脫貧人口超過11萬人。時下,天等縣推動扶貧車間向就業幫扶車間轉型升級,全縣正在運營的就業幫扶車間有338家,帶動2.23萬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其中脫貧人口8000多人,實現車間數量和務工人數只增不減。

  

在天等縣迎豐服裝廠,工人正在進行服裝加工

  昔日的貧困戶如今月工資近萬元

  “今年9月,我的工資收入9135.6元,排全廠第一;3月份工資超過1萬元。這裏實行計件工資制,只要勤快,不怕賺不到錢。”在緊挨著天等縣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岩社區的迎豐服裝廠裏,47歲的脫貧戶黃漢球看著工資表,難掩內心喜悅。

  黃漢球是這家就業幫扶車間的熨燙工,兩年前來到迎豐服裝廠,如今已成為業務骨幹,且就業顧家兩不誤。他説:“在這裏收入比在廣東務工時還多,車間免費提供午餐、晚餐,又離家近,方便照顧上初中的孩子。”

  在當地,不少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脫貧戶一改“土裏刨食”傳統,轉型成為産業工人,實現“樓上居住、下樓到廠”。如今,迎豐服裝廠安排195人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78人,易地扶貧搬遷人口42人,每人平均月工資4000元左右。

  天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劉開發介紹,目前,已在縣城及鄉鎮人口較為集中區域,建設9條就業幫扶車間一條街,共進駐86家就業幫扶車間。龍岩社區第一書記陳新説,社區就業幫扶車間一條街吸引15家就業幫扶車間進駐,涉及制衣加工、電子元件組裝、首飾加工等領域,可提供1200余個就業崗位。

  一些車間在村屯扎下根

  天等縣馱堪鄉道念村立屯四面環山,曾經村民種出的糧食無法解決溫飽,産業發展艱難。

  近幾年,立屯村民將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特色水果,屯上有2支建築勞務隊常年在周邊縣區修隧道、幹建築、建水利設施。村頭還建設一家就業幫扶車間。

  半月談記者走進位于幫扶車間的威印電子廠看到,工人們埋頭組裝、加工電子元器件連接線。這家幫扶車間由“80後”返鄉創業能人梁榮志于4年前創辦,他利用粵桂幫扶資金48萬元,享受廠房租金減免等政策,重點承接廣東、福建電子廠訂單,年營業額超過300萬元。

  梁榮志發現不少村民因家務無法正常來車間上班,便推廣居家式加工模式。村民將原材料取回家組裝加工,車間技術人員統一計件回收並支付報酬。目前,立屯和附近村屯30多戶村民以此承接訂單。

  更多人選擇返鄉創業就業

  天等縣迎豐服裝廠負責人黃愛蓉曾在廣東從事制衣工作多年。2016年10月,黃愛蓉開始在家鄉創業。她發現,當地年輕人為照顧家人,更願在家鄉工作。

  如今,這家服裝廠員工以“80後”“90後”為主。“希望車間訂單更多、效益更好,帶動更多脫貧戶共同致富。”黃愛蓉説。

  為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天等縣對吸納脫貧人口5人以上的幫扶車間進行獎補,落實幫扶車間稅收減免、車間務工人員補貼等政策。目前,縣裏投入3億多元建設總面積1335畝的返鄉創業園,已吸引30家企業入駐,其中就業幫扶車間24家,帶動2300多人就業;此外,在縣城新增學位1.1萬個,向返鄉就業創業人員子女全面開放。

  2017年8月,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農瑞玲返回天等縣進結鎮,創建食品公司,生産養生旱藕粉、芭蕉芋粉絲等。她通過直播帶貨打造“網紅”産品,公司年産值超1000萬元。

  天等縣委副書記玉燕平説,該縣圍繞“種養貿遊工”,培育多元化就業幫扶車間。2021年,全縣就業幫扶車間總産值約4.03億元,産值規模較2020年增長30.3%。

  之三 續聘“産業村長”,續寫新篇

  半月談記者 施錢貴

  “産業村長”模式探索始于脫貧攻堅,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通過選派企業負責人擔任“産業村長”,將所在企業的資金、技術、市場等資源要素引入農村,化解農村産業發展痛點。脫貧攻堅交出優異答卷後,當地續聘“産業村長”,助力鄉村振興。

  

西秀區新合村村民在辣椒地裏除草 鄭明鴻 攝

  “産業村長”進村,産業發展有希望

  農忙時節,家住西秀區雙堡鎮銀山村的張會濤,將主要精力放在20多畝辣椒上。2021年,他靠種植辣椒賺了幾萬元,嘗到甜頭的他今年擴大種植面積。“種出來的辣椒,‘産業村長’所在公司以每斤3元的保底價收購。”

  西秀區工商聯黨組書記潘盛斌介紹,2017年以來,西秀區以“萬企幫萬村”為契機,聘任企業負責人擔任農村“産業村長”。目前,西秀區共選派103家企業的負責人擔任全區130個村的“産業村長”,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億元,實施項目300余個,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辣椒醬、酸湯牛肉粉、酸湯底料、酸湯醬……走進貴州南山婆集團有限公司,這些擺放在展廳裏的産品,相當數量的生産原料就來自西秀區農村。南山婆集團是西秀區最大的食品加工企業,公司董事長包愛明在所擔任“産業村長”的村莊,引導農民發展訂單農業,2019年以來公司累計投入2億多元在當地採購農産品。

  在發展産業的同時,“産業村長”給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在西秀區雙堡鎮的草莓種植基地,每天有60人至80人在基地務工。基地建起來後,50歲出頭的李正林成了這裏的管理人員。“在家門口每個月就可以掙到六七千元,這比以前去外省打工的工資還高。”李正林説。草莓種植基地的一般工人,收入也在每月3000元以上。

  一頭連“三農”,一頭連市場

  “‘産業村長’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市場和消費者。”貴州南山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胡順庭説,農村産業發展,最大的痛點是無思路、沒技術、缺市場,依靠“産業村長”及所在公司的力量,可以補齊這些短板。

  一是解決發展什麼産業問題。“産業村長”因地制宜發展産業。在西秀區楊武鄉順河村,鄰近河流經常被淹的近300畝爛泥田收成一直不好。2017年,安順市江蘇商會把大閘蟹引入順河村,發展起大閘蟹養殖業。

  二是為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以前最大的問題是缺技術,農産品深加工跟不上,附加值不高。”潘盛斌説,引入“産業村長”後,相關公司為農業産業提供技術支援,推動農産品深加工,打造地標産品、特色食品等,大大提高農産品附加值。

  三是幫助打開農産品銷路。“農村發展産業,老百姓最大的顧慮是産品銷路問題。”胡順庭説,“産業村長”所在公司都有原料採購需求,這激發了農民發展産業的積極性。

  深耕農村,助力鄉村振興

  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産業村長”的使命從“幫村”轉向“興村”,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

  ——探索參與基層治理。“與別的企業不同的是,我們不但要使産業融入農村,還要致力于鄉風文明建設,適當參與基層治理。”安順市江蘇商會會長龔海華等表示,“産業村長”擁有的專業技術、思想觀念等“軟資源”,對提升鄉村治理水準有積極作用。

  ——探索共同富裕新途徑。“我們打算將煙花爆竹廠股份分給大家。”在西秀區茶嶺村擔任“産業村長”的西秀區舊州古鎮商貿旅遊商會負責人肖波説,他希望和村民一起把這個産業做大,讓參與者一同實現共同富裕。

  ——探索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受訪者認為,與過去農村資源流入城鎮不同,“産業村長”所在的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必將資金、人員、技術等資源要素引入農村,給農村帶去更多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發展。

編輯: 王龍博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15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