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從皮鞋大鎮到生態果園 璧山區七塘鎮走上轉型發展之路

  9月17日,璧山區七塘鎮蓮花穴自然村花香四溢,田園風光正好。走進村子,小型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小劇場、咖啡館等休閒文化場所不時映入眼簾。此情此景,很難讓人將它與往昔那個遍地都是皮鞋小作坊的場景&&起來。

  砸掉“金飯碗” 為生態讓路

  七塘鎮距離璧山城區近30公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的皮鞋生産、加工與銷售聞名遐邇。全鎮有小作坊200多家,上萬村民中有一半從事跟皮鞋相關的工作,皮鞋産業被視為當地村民增收的“金飯碗”。

  將軍村九組村民廖勇16歲就跟着長輩學做皮鞋。後來有了積蓄,他也開起了皮鞋作坊,一年收入好幾萬,日子過得滋潤。

  七塘鎮皮鞋産業做得風生水起,吸引了周邊八塘、九塘、大路鎮以及北碚、銅梁等地的村民前來拜師學藝。

  然而,皮鞋産業卻引起了環境問題。七塘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説,由於皮鞋加工會産生一定的工業廢水以及有害氣體,長此以往,污染了10萬人飲用的璧北河。是繼續生産還是關停?七塘引以為傲的皮鞋産業,讓當地政府進退兩難。

  “關停皮鞋加工廠,勢必會影響全鎮的經濟發展和村民的收入;繼續生産,環境破壞嚴重,長遠來講,不利於孫後代的發展。”七塘鎮的鎮村幹部展開了大討論。

  “關!必須關!”當時擔任鎮農服中心主任的袁長國坦言:“等不得了,必須換個活法,為生態讓路。”

  皮鞋老闆轉型當新農人

  經過一番討論,老袁的想法成為了大多數人都共識,但也有些村民不理解:“我們做了大半輩子皮鞋,除了這手藝還能做啥,全家老小可怎麼辦?”“廠子説關就關,我們沒了工作,怎麼養家?”……

  見大家不理解,老袁一方面為村民擺道理,算明細賬:“七塘雖離璧山城區較遠,但渝遂高速從境內穿過,區位優勢突出。土壤、氣候都適宜水果和蔬菜種植,畝産值能達到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他和鎮村幹部挨家挨戶動員企業轉型,為其無償辦理土地流轉手續、提供種植技術指導。

  很快,當地最大的鞋企老闆陳登文被説服了,答應在2012年底關掉皮鞋廠和皮革廠,轉型種蔬果當新農人。鞋廠工人也大部分跟着轉型到基地務工,雖然幹的活不一樣,但每月有2500元保底工資。

  見陳登文關停了皮鞋廠,廖勇也在將軍村流轉100畝土地,種起了蔬菜。

  打造知名鄉村旅游目的地

  57歲的韓世民是七塘鎮四合村人,也曾在鞋廠打工、開辦小作坊。2015年,韓世民在村裏流轉了500多畝土地搞種植業。

  韓世民告訴記者,基地一共有580畝,除30多畝蔬菜外,其餘500多畝種的是柑橘、李子、桃子及櫻桃等水果,有10多種。“通過舉辦休閒採摘游,我們的綠色水果和蔬菜不僅不愁銷路,價錢也賣得更高。”韓世民説,依靠這些綠色産業,如今的年産值有400多萬元。

  發展綠色産業,受益的不僅是種植大戶,當地的村民也跟着沾光。在附近蔬菜基地務工的村民陳斌説,過去做皮鞋一個月工資1000多元,現在一個月能掙3500元。

  為發展蔬菜産業,七塘還依託重慶市農科院的技術支持,發展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直播農業,建設百萬隻蚯蚓工廠、百萬隻天敵工廠,杜絕使用化肥農藥,打造一批綠色無公害的蔬菜品牌。同時,依託品種、技術的更新,建成一座四季可採摘的生態果園。

  按照農旅文商融合的發展思路,七塘鎮將充分利用“開心農場”、蔬菜基地、血橙基地、熱帶水果基地以及昆蟲主題公園、特色文化院落等資源優勢,聯合建成集休閒觀光、採摘體驗於一體的農業公園,並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對古院落、古遺址進行藝術再造,將七塘打造成重慶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實習生 吳金鍇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0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