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瞭望 | 重慶彭水:七成患者留在鎮村
2022年09月07日 10:36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通過集團化辦醫提升基層能力,彭水縣基層醫療機構就診人次逐年上升,2021年門急診、出院人次較改革前上升103.66%、218.5%。同時,縣域內出院均次費用3559元,在重慶全市處於較低水平

  彭水縣探索“鄉聘村用”的村醫管理新體制,逐步實現鄉鎮衞生院對村衞生室人、財、物一體化管理,將村醫變成“單位人”,解決村醫養老等後顧之憂

  村醫有了編制,待遇有了保障。把基本工資、績效獎勵、公共衞生補助等算在一起,一年有近10萬元收入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松 實習生 袁夢

  增強群眾就醫獲得感,關鍵在於強基層,優化健康服務。

  近年,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重慶彭水縣一改基層醫療機構“單兵作戰”的傳統模式,推動全縣基層醫療機構集團化管理,整合人、財、物等資源,強化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七成多患者選擇在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層醫療機構就診。

  彭水縣漢葭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在北斗村簽約對象家中開展走訪服務(2020年11月10日攝) 彭水縣衛健委供圖

  患者“用腳投票”留在基層

  彭水縣的基層醫療機構曾一度面臨困境。

  據了解,過去彭水縣鄉鎮衞生院人、財、物等配置不足。醫療設施、設備簡陋,X光機、黑白B超機等都算是“高端配置”,不少鄉鎮衞生院的檢查手段依賴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這“老三件”。不少原本可以在基層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難以開展。

  依託集團化管理,特別是借助集體資金池改善醫療條件、調配醫療人才充實基層能力後,鄉鎮衞生院重獲患者信任。

  在潤溪鄉中心衞生院採訪時,記者正好遇到患有雙足骨刺的患者侯坤福在做手術。侯坤福説:“選擇在鄉鎮衞生院看病,是因為相信這裡的醫療技術、醫療設備,同樣能把病治好。”

  彭水縣農村衞生管理中心主任張維龍&&,如今彭水縣的基層醫療機構除了能治療呼吸道、消化道等的常見病、多發病,多數還能治療肺炎、膽囊炎,開展宮腔鏡、骨科等醫療服務。“基層醫療機構收費標準較低,醫保報銷比例較高,患者首診在基層,不僅緩解看病難,還能節省醫療費用。”

  龍塘鄉黃金村村民高應淑患有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應淑在龍塘鄉衞生院多次住院,費用經醫保、醫療救助等多重報銷後,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0%,減輕了醫療負擔。

  數據顯示,近年彭水縣基層醫療機構就診人次逐年上升,2021年門急診、出院人次較改革前上升103.66%、218.5%。同時,縣域內出院均次費用3559元,在重慶全市處於較低水平。

  彭水縣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鐘興雲説:“通過集團化發展,彭水縣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越來越多的群眾‘用腳投票’,不再往城裏大醫院跑,選擇留在基層就診。”

  變“單兵作戰”為集團發展

  彭水縣扭轉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弱化的集團化改革始於2009年。

  自這一年起,彭水縣逐步整合全縣40家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財務、人員等,實施基層醫療機構集團化管理。

  具體而言,彭水縣以縣農村衞生管理中心為集團總部、各基層醫療機構為成員,將各醫院收入及政府醫療衞生投入“化零為整”,設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集團的資金池,統籌提取成員單位一定比例收入,主要用於集團成員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備更新、人才引進培養等,以化解基層醫療機構建設資金短缺難題。

  張維龍介紹,統一建資金池,不是吃大鍋飯,而是通過績效考核實現有效分配,充分調動基層醫療機構積極性。

  依靠集團資金池的統籌支持,彭水縣石柳鄉衞生院嘗到了甜頭。石柳鄉衞生院從資金池調出800萬元修建的新業務大樓投入使用,全科醫療、婦産科、中醫理療科等科室設置齊全,彩超、DR(數字X線攝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設備也一應俱全。

  站在寬敞明亮的新業務大樓前,石柳鄉衞生院院長王文平回憶:“當年衞生院只有4間不到200平方米的平房,多個科室擠在一間房裏給病人看病。如果沒有資金池,單靠醫院自身一年200多萬元的收入,難以擴建業務用房、更新醫療設備。”

  受益的不只是石柳鄉衞生院。張維龍介紹,資金池除保障基層醫療機構日常運轉外,還結合醫療規劃,重點支持鄉鎮衞生院改善業務用房條件,更新醫用設備。目前全縣資金池已投入資金6億多元,基層業務用房、床位、衛技人員較改革前增長了7.8倍、3.5倍和3.9倍。

  “在彭水,每個鄉鎮衞生院都配備有彩超、D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其中14個鄉鎮衞生院還配置了16排螺旋CT、胃腸鏡等醫療設備,為及時、準確解決常見病、多發病提供設備支持。”張維龍説。

  此外,彭水縣還依託集團化管理,統一調配醫療人才,推動基層醫療資源均衡布局。

  彭水縣龍塘鄉衞生院地處偏遠,服務人口僅有5000多人,醫務人員一度“引進難,留住更難”。彭水縣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集團化管理委員會從全縣基層醫療機構遴選醫療骨幹,擔任龍塘鄉衞生院院長,並配套偏遠山區工資補貼、醫院設備採購傾斜等扶持政策,推動偏遠山區醫療機構發展。

  村醫變成“單位人”

  彭水縣集團化辦醫的改革沒有止步於鄉鎮衞生院,而是繼續下沉,瞄準了村衞生室。

  彭水縣山高溝深,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特別是一些偏遠行政村,由於人口流失、條件艱苦,村醫收入低、招人留人難,曾一度出現村醫服務的空白村。

  為提高村醫的職業吸引力,夯實農村醫療衞生服務網底,彭水縣探索“鄉聘村用”的村醫管理新體制,逐步實現鄉鎮衞生院對村衞生室人、財、物一體化管理,將村醫變成“單位人”,保障待遇、配齊團隊,解決村醫養老等後顧之憂。

  “按照‘鄉聘村用’原則,縣裏拿出鄉鎮衞生院事業單位正式編制招錄村醫,先後補齊19個偏遠行政村的村醫空白。”張維龍介紹。

  在渝黔交界處的彭水縣大埡鄉木蠟村,村醫蔣李娟通過“鄉聘村用”,被派遣到木蠟村執業已經3年多時間。

  蔣李娟説,木蠟村常住人口只有六七百人,一年醫療衞生服務收入可能只有兩三萬元,“鄉聘村用”後,“村醫有了編制,待遇有了保障。把基本工資、績效獎勵、公共衞生補助等算在一起,一年有近10萬元收入,大大提高了職業吸引力。”

  在木蠟村長期走村串戶,蔣李娟對村裏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基本心中有數。在她看來,來找村醫看病的,大多還是感冒、咳嗽、皮膚瘙癢、消化不良這樣的常見病和一些突發傷害。“村醫們在大山裏堅守下來,能讓群眾切實感覺到求醫看病的方便。”

  蔣李娟告訴記者,前不久,木蠟村三組兩個村民在烤煙房幹活時,突發中毒缺氧。周邊群眾趕緊打電話請她上門急救。“因為搶救比較及時,兩人轉危為安。”蔣李娟説。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98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