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生態保護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煥發新風采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近年來,重慶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不斷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煥發新的風采。

  “三水共治”

  打好碧水保衛戰

  流水清澈見底,兩岸水草叢生,無人機航拍下的大足玉灘水庫風景如畫。玉灘水庫是瀨溪河上人工截流而成的一座水庫。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水庫沿岸還遍佈着畜禽養殖、“散亂污”企業,肆意排放的垃圾污水散發着難聞的惡臭,水體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發源於大足區中敖鎮的瀨溪河,為長江上游沱江左岸一級支流,流經我市大足、榮昌以及四川省瀘州市。2019年,我市啟動了瀨溪河流域一體化綜合治理,以此為契機,大足區對玉灘水庫四週的養殖場、“散亂污”企業進行了取締、關停,並在沿河區域新建了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等,不斷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短板。如今,玉灘水庫庫心國控考核斷面水質總體達到湖庫Ⅲ類標準,環庫四週重現水清岸綠的美好景象。

  玉灘水庫的蝶變是我市推進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衛戰的一個縮影。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長江流經我市轄區長達691公里,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容量達300億立方米。“重慶對維護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

  這幾年,我市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抓手,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共治”,用最嚴格的制度保障,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

  聚焦河流突出問題,我市4年連發4道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聯合簽發的市級總河長令。同時,在全國率先推行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長”制,頒佈河長制地方法規《重慶市河長制條例》,統籌推進責任河流治理保護。

  以河長制為統攬,我市重點實施了城鄉生活、工業生産、畜禽水産養殖、船舶碼頭、農村面源污染等污染防治,開展了“三排”(偷排、直排、亂排)、“三亂”(污水亂排、岸線亂佔、河道亂建)整治,提升“三率”(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率和處理達標率)三大專項行動,從聚焦水裏,轉變為水岸同治、標本兼治。

  入河排污口是連接岸上和水裏的關鍵節點,也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後一道閘口。去年,在兩江新區和渝北區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基礎上,我市又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次級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我們加大執法力度,配合無人機、無人船、暗管探測儀等先進設備,對長江幹流及次級支流的入河排污口進行了系統性的排查、監測、溯源、整治,截至去年底,已完成排污口整治3499個,完成率達82.9%。”市生態環境局該負責人&&。

  鐵腕治污守護了碧水清流。自2017年以來,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II類,2021年,74個“十四五”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高於國家考核目標1.3個百分點。

  治山理水

  推動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何從長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把治水與守山、育林、理田、凈湖、植草、護魚結合起來,實現長江生態環境的系統性保護修復,進一步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按照“山為骨、水為脈,林田湖草為肌體”的思路,重慶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將重點水域岸線、飲用水源地,以及三峽庫區消落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敏感區域劃入保護紅線,實施了國土綠化提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水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修復項目。

  7月的梁平雙桂湖,碧波蕩漾,湖面上不時有飛鳥劃過,黃色的荇菜花在微風中左右搖曳,成為夏日最浪漫的風景。

  梁平雙桂湖是我市第二大城市淡水湖泊,過去因肥水養魚造成湖底淤泥沉積、水體富營養化,水面漂浮着大量水葫蘆,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

  “為了還湖以清波,我們對環湖沿線的居民進行了生態搬遷,同時打通河湖水系,構建起生物溝、雨水花園、生境塘、梯級小微濕地等生態屏障,對流入雙桂湖的湖水進行層層凈化。”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宣教科科長余先懷説。如今,雙桂湖水質長期穩定在Ⅲ類,成為鳥類的天堂。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改變了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修復模式,着力解決了長江重慶段等大江大河兩岸水土流失治理難、造林綠化水平低、城鄉生態修復困難多、生態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問題。

  譬如,結合國土綠化提升,我市啟動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通過生態空間挖潛力補天窗、生産空間調結構還林草、生活空間增綠量添色彩,使江河兩岸森林得到有效保護,森林數量與質量不斷提升。目前,我市已完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66.3萬畝。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4.5%,排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與此同時,我市還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實施了“十年禁漁”,依託部門合作、區域聯動,形成禁漁合力,持續鞏固退捕成果。目前,我市已建立738個高清視頻監控點位,組建起1504名護漁隊員,12300名網格員,構建起健全的禁捕執法網格監管體系。2021年,全市非法捕撈案件和投訴舉報數量“雙下降”,非法捕撈得到有效遏制。

  隨着一項項重點工作的有序推進,我市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不斷夯實,交出了共抓大保護的優秀答卷。

  統籌“三生”空間

  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圍繞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我市還將長江生態保護修復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市提升等緊密結合起來,促進長江兩岸生産、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兩者有機統一。

  7月19日中午,豐都三建鄉綠春壩村炊煙嫋嫋,依山傍水的“謝三妹”農家樂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夏季是我們村的旅游旺季,今天中午就來了4桌客人!”老闆謝華玲在廚房裏燒水、切菜,忙得不亦樂乎。

  豐都三建鄉地處長江一級支流龍河河畔,這裡曾是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這幾年,當地政府在進行龍河生態治理的基礎上,種植了上萬畝特色經果林,建設了多個農旅融合、産村相融的精品景點,這讓謝華玲嘗到了甜頭。

  立足長江獨特的自然稟賦,我市以退耕還林、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石漠化治理等重點項目為牽引,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基礎上,調優農業産業結構,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逐步形成了以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綠色産業體系。

  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巫山,曾是我市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我們就把造林和造景結合起來,大量栽植了女貞、欒樹和柏木葉樹種,把石頭山變為紅葉林、風景線。”巫山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隨着鄭渝高鐵的順利開通,這些旅游資源將被進一步激活,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以增綠促增收,近年來,我市還在長江沿線大力發展了柑橘、脆李、青菜頭等特色農業經果林。放眼長江兩岸,到處瓜果飄香,花香四季,康養、民宿、研學旅游等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推動青山變現,綠水流金。

  一江碧水不僅鼓了村民腰包,繪就了新時代的“山鄉巨變”,也推動我市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打造城鄉一體化綠意空間。

  城在山水間,人在公園中。漫步雲陽33公里環湖綠道,清澈的長江水從身邊蜿蜒流過,四方井公園、月光草坪、白兔井等景觀節點串珠成鏈,成為市民和游客休憩的場所。

  “環境大變樣,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打小在附近居住的市民戴靜高興不已。近年來,雲陽縣圍繞庫岸環境綜合整治,在濱江區域栽種了櫻花、三角梅、小葉榕等花卉苗木,打造了一條“騎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賞,文史科藝可品”的生態人文綠帶,實現了雲陽人“一天的公園、一年的公園、一生的公園”的美好願景。

  以山水為骨架,綠色為基底,我市不斷優化中心城區和建成區的綠地布局,搭建起山水相依的綠地通廊,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處處花香”的城市生態。

  渝北盤溪河,沿河而建的雙層休閒步道綠意盎然,兼具了游憩觀光和親水性;漫步主城江岸,一個個江灘公園、濕地景觀為兩江四岸增添了美麗風景,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巴山渝水間,一個個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美麗家園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4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