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項目一期建設現場。(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供圖)

  位於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攝於七月五日)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位於白市驛的川渝共建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高新區供圖)

  西部(重慶)科學城聯合微電子中心,工作人員精細作業。(攝於6月23日)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

  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科研人員記錄樣本儲存設備的數據。(攝於2月7日)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7月8日,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與雲陽縣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預研項目。這代表着北京理工大學在渝布局建設的“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重慶深入推動創新發展,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不斷增強。

  聚資源

  累計引進105家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科學家團隊

  “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共同參與建設,將研製世界探測距離最遠的雷達,高分辨率觀測1.5億公里範圍內小行星,填補國內該項能力空白,滿足近地小行星防禦、空間態勢感知等國家需求,並用於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領域研究。

  實際上,北京理工大學已在渝開展合作多年。在市科技局的積極引進下,北京理工大學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和西永微電園分別成立了重慶創新中心和重慶微電子中心。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主要圍繞現代兵器、先進車輛、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化與大數據等領域,組建了25個創新研發&&,引進5名院士,匯聚了440餘人的科研隊伍,獲批科技項目244項,合同經費約2.3億元,累計申請專利358項,孵化企業6家,累計産值破億元。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微電子中心主要圍繞微納製造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究,以微納製造為核心,建設1個中心和4個&&,包括智能製造、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目前已有全職研發人員47人。通過與聯合微電子中心、重慶聲光電公司等企業展開闔作,正在推動北京理工大學研究成果的産業化應用。

  北京理工大學是我市引進科技創新資源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大力集聚高水平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取得了積極成效。”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通過實施《重慶市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2019—2022年)》,目前我市已累計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等105家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科學家團隊來渝開展合作,建設本地研發機構65家,集聚高層次人才團隊4417人,其中包括院士團隊15個、國家級人才153名。

  這些研發機構在渝開展研究項目536項,開展産業化項目271項,孵化企業220家。2021年度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引進科技創新資源時,還會面向我市重點産業集中布局研發機構集群,推動集成電路、智能製造、生命健康等“補鏈”“強鏈”。

  比如,面向電子信息産業的技術創新需求,除了北京理工大學以外,我市還引進了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英特爾等一批科技創新資源在西永微電園集中布局。

  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針對ADC芯片國産化難題,開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實現高速高精度ADC芯片的自主研製,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低功耗和片上校準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相關成果已在重慶本地推廣應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針對高分辨率CCD相機芯片低功耗技術需求,設計了CMOS數據轉換器系統新架構和建模新方法,解決了高分辨率CCD相機多通道低噪聲、大容量、高精度、低功耗數據採集的航天工程級難題。

  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通過構建面向企業、高校的公共服務&&,讓企業通過接入英特爾FPGA雲加速中心,訪問和使用最先進的FPGA軟硬體資源,直接解決其産品研發中成本高、技術門檻高的兩大痛點。

  強技術

  探索實施“揭榜挂帥”科研項目組織方式實現科技資源精準配置

  上個月,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牽頭主持的“複雜條件下自動駕駛軌跡實時優化問題”項目正式啟動。

  作為市科技局發布的第二批“揭榜挂帥”項目,這實際上是由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技術需求,榜單金額600萬元,由市科技局和長安汽車共同資助。

  該項目將應用於高級自動駕駛産品。長安汽車的需求是:對行駛中各種複雜條件進行合理建模,並開發高效求解算法,實時規劃出在給定短時區間內安全、合理、舒適的行駛軌跡。

  最終,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揭榜”,並由該中心教授白富生擔任項目負責人。

  為加大重點行業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從2019年起,市科技局積極探索和創新科研項目生成機制,開展了重點研發項目“張榜招標”改革試點。去年,在總結“張榜招標”改革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又開始探索實施“揭榜挂帥”新機制。

  作為一種新型的科研項目組織方式,“揭榜挂帥”把需要攻關的科研項目“張榜”,實行“比武招親”能者上,英雄不問出身,誰有本事誰就“揭榜”。

  “榜單”如何生成?

  “我們繪製了《重慶市技術圖譜》和《科技進步路線圖》,重點圍繞産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系統梳理優勢技術,甄別問題瓶頸短板,從而找準重點行業産業關鍵核心技術主攻方向,着力破解産業鏈、創新鏈融合創新壁壘,實現科技資源精準配置。”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榜單”制定來源於“兩圖”,採取“重點突出、接續有力”的項目滾動實施機制,項目的主要任務設計圍繞應用亟需,才能更好地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此外,傳統科研項目定期統一集中面向市內單位發布申報指南,參與面窄,組織工作按部就班。“揭榜挂帥”項目發榜時間靈活,且適時面向全國發布,實行“重慶出題、全國解答”,參與面廣,更能做到解決問題快速響應,組織實施快速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揭榜挂帥”項目還打破了傳統科研項目組織實施過程中,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甲方”主導實施項目的慣例,讓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從傳統的“甲方”變為“丙方”,主要負責項目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技術需求方(最終用戶)變為項目“甲方”,負責“出題”,揭榜單位為項目“乙方”,負責“解題”。

  “可以説,整個項目實施突出了技術需求方的作用,讓技術需求方參與需求凝練提出技術目標,參與立項評審決定‘揭榜方’,負責過程管理實施節點評估,並且結題驗收還由技術需求方‘説了算’,激發了創新主體的活力。”市科技局該負責人稱。

  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原則,截至目前,市科技局聚焦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現代農業等領域先後組織實施了三批“揭榜挂帥”項目,共發布9個“榜單”,財政資金資助6370萬元。

  促合作

  推進川渝協同創新全面提速、整體成勢

  去年10月底,川渝共建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正式獲得授牌。

  該重點實驗室由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和成都市公園城市植物科學研究院共同建設,也是首批5個川渝共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之一。

  “川渝兩地的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有高等植物一萬多種,超過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是川渝兩地城市園林綠化實際應用植物種類並不多,全國各大主要城市採用的植物材料也存在‘千城一面’的情況。”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種質資源是種業發展的核心,川渝科研院所聯手打造重點實驗室,將圍繞鄉土植物的種質資源保育、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栽培生理與生長髮育調控研究、景觀應用及其生態服務功能研究四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如今,通過實施耐陰觀花地被植物應用示範等項目,該重點實驗室的一些成果已經應用在重慶城市綠地建設中。

  除了共建重點實驗室,川渝兩地科技部門還聯合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累計出資6000萬元。

  “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運行智能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是首批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之一,由西南交通大學聯合重慶交通大學實施,共同開展“成渝中線”高鐵線路中複雜山區環境高精度實時定位等共性難題攻關。

  正因如此,自2020年項目獲批立項以來,項目負責人之一、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黃德青往返於成渝之間的頻率越來越高,“重慶交通大學在智能感知、智能導航等技術領域的支持,不僅會讓項目研究更加深入,也會讓項目成效越發明顯。”

  如今,該項目在高速列車定位、複雜運行環境下的列車運行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今年末有望實現列車車載節能駕駛操縱優化。

  “川渝聯合重點研發項目由兩地科技部門共同出資資助,不論是重慶還是四川的單位牽頭實施的項目,合作單位都有另一地的相關單位參與。”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目前,川渝聯合重點研發項目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態環保、現代農業領域,單個項目的資助額度最高達到200萬元。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川渝協同創新跑出“加速度”。

  此外,為了做好科技創新服務,川渝兩地科技部門還建成上線了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整合和共享大型儀器設備12170&/套,總價值約122億元;實現成渝兩地專家庫的8000余名專家資源開放共享;推動“天府英才卡”“重慶英才服務卡”等8項服務內容對等互認。

  在日前重慶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召開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協同創新專項工作組第四次會議上,雙方提出今年將抓好“十個共同”,推進川渝協同創新全面提速、整體成勢。

  “十個共同”包括:共同建設重點實驗室、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同建設西部科學城、共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同建設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帶、共同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共同推進軍民協同創新、共同推進創新資源共享、共同推進高端人才招引。

  其中,在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方面,推進川渝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建設,加快“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持續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共同籌備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打造成渝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合作名片。

  在共同建設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帶方面,聯合辦好川渝毗鄰地區首屆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大會,積極推動萬達開、合廣長、瀘永江等毗鄰地區合作功能&&建設,協同打造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帶。同時,積極推動以成渝中線高鐵為主軸,構建成渝中線科創大走廊,助推成渝地區中部崛起。

  “2022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一年,我們將繼續推動兩地人才交流、&&聯建、聯合攻關、資源共享、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支撐和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與發展。”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2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