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7日電(記者谷訓)7月7日是小暑,“小暑過,每日熱三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即將到來。炎炎夏日,酷暑難熬,夏季應該如何養生?中醫專家有話説。
重慶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李群堂説,夏季人體皮膚毛竅開泄,容易出汗,而汗出過多則損傷人體津液,會出現口渴、氣短乏力、懶言、中暑等情況;夏季暑多挾濕,還可表現為四肢睏倦、食欲不振等。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食新、喝粥、吃藕等等,都是先民應對炎熱夏季的經驗。這些傳統是否有中醫養生理論依據呢?李群堂説,食新米和吃麵食都是因為暑熱導致消化能力下降,吃這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能減輕胃腸負擔。藕具有清熱生津、健脾開胃等功效,適合因暑熱而導致食欲不振的人們。
民間還有“苦夏”的説法,指的是人到了夏天會因暑熱食欲不振而消瘦。李群堂説,暑熱容易損傷脾胃,因此日常飲食值得注意。宜少食,不偏食,吃清淡,減少辛辣、生冷、肥膩的食物,盡量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
《黃帝內經》中記載“夏三月……夜臥早起……”,夜短晝長的夏季宜晚睡早起,順應自然。李群堂提醒,“宜晚睡”並不是指可以熬夜,如果能午睡片刻,更有益健康。
儘管天熱,但適量的運動還是應該堅持,避免過於激烈、出汗太多的運動即可。室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相對涼爽時進行,運動後不能馬上喝冷飲,以及迎風而吹。
炎熱容易使人心煩意躁,專家提醒應注意情緒調節。嵇康在《養生論》中説,“(夏季)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這正是白居易在《銷暑》中所寫的“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攝影:劉潺、王全超、黃偉、瞿明斌;海報製作:楊仕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