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自主品牌車企創新研發的“技術顧問”

  “確實安排不過來了,排隊檢測的企業都排到10月份去了。”7月4日一早,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新能源汽車電驅動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郭棟的電話響個不停,來電的幾乎都是新能源零部件企業相關負責人,忙着和他預約電驅動産品試驗檢測時間。

  原來,該團隊研發了一款轉速達到20000的新能源電驅動系統高速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試驗裝備,用於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振動噪聲試驗,助力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開發,目前已成為長安、蔚來、華為等20余家新能源企業電驅動産品的定點試驗檢測單位。

  一個地處西南一隅的高校是怎麼做到的?他們還有什麼“絕技”?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一探究竟。

  設備填補西南地區空白

  走進位於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一樓的汽車縮比例模型聲學風洞,龐大的管道蜿蜒曲折好比一條條“巨龍”,大小功率的風機呼呼作響,學院副院長賴晨光正在調整汽車模型的擺放位置。

  “風洞是進行汽車空氣動力學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賴晨光解釋,在汽車風洞裏,可通過人工産生和控制氣流,模擬汽車行駛時周圍氣體的流動,測量氣流對車輛的作用。比如,後視鏡設計得是否合理,後視鏡的造型會産生多大的噪聲,對於駕駛員有多大的影響等。

  賴晨光説,風洞實驗依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可解決汽車開發階段無法開展實車試驗以及實車試驗中環境條件難以保持穩定等缺陷,是汽車研製工作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汽車自主研發過程中急需的重要試驗設備。該風洞將於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也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汽車專用模型風洞。

  “將學科建設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是重慶理工大學作為地方高校探索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汽車零部件先進製造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院長胡遠志稱,圍繞重慶汽車産業相關領域,近年來車輛工程學科科研團隊鑽研的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大成果,領跑行業研究水平。

  例如,石曉輝教授領銜的汽車測試技術及裝備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研製出最高轉速達到每分鐘22000轉的新能源汽車高速試驗&,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目前系列産品已廣泛應用於長安汽車、上汽、比亞迪、吉利等國內外40余家單位。

  胡遠志教授領銜的汽車安全及智能駕駛研究團隊,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內10余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50餘款車型的碰撞安全開發,掌握了汽車碰撞五星安全的核心技術,並應用於北汽、江淮、江鈴、東風小康等20餘款自主品牌車型,被譽為國內自主品牌車企創新研發的“技術顧問”。

  學生投身科技創新工作室

  近日,車輛工程學院發動機標定實驗室裏,大三學生吳端和其他幾位同學正在進行小型越野車的設計,為10月將要啟動的2022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做準備。屆時,他們將駕駛自己設計的賽車參加這項被譽為“中國汽車工程師搖籃”的賽事。

  2015年,重慶理工大學成立士繼車隊,並連續7年參加該項賽事,共獲得全國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優秀獎2項,國家級及省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5項。

  “士繼車隊取得的成績和學生科技創新工場密不可分。”車輛工程學院指導老師蘭光明介紹,2019年,該學院成立學生科技創新工場,為學生提供場地、材料、設備等,學生們在裏面可以“自由發揮”,自己動手把想法、創意變成現實。截至目前,學生科技創新工場已經入駐了10余個學生興趣團隊,約1200名學生參與,覆蓋了全院學生總數的60%。

  同時,該學院還建設了一批高水平教學與科研&&,如國家級車輛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汽車零部件先進製造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智能製造與控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並與行業知名企業開展緊密合作,通過“産教融合、研教一體、校企協同育人”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目前,該學院已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多學科交叉培養“新工科專業”人才

  “車聯網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每一輛汽車都可以被視為一個超級傳感器節點……”6月20日,在重慶理工大學汽車博物館,該校車輛工程學院科研助理翟培進正在為智能車輛工程專業學生講解車聯網與智能交通系統。

  今年初,作為一門集車輛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通信和電子控制等多學科交叉的“新工科專業”,重慶理工大學智能車輛工程專業獲得批准備案。目前,全國僅有7所高校開設該專業。

  不僅如此,依託車輛工程學院,重慶理工大學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現代産業學院,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首批現代産業學院。

  去年8月,重慶理工大學與璧山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研究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系統核心技術研發和商業應用。

  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建重慶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研究院,計劃在5年內建設成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研發投入累計將超過3.5億元。

  “我們將智能製造、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用於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以培養未來新興産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胡遠志&&,“十四五”期間,他們將瞄準汽車産業“卡脖子”技術開展持續攻關研究,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為重慶乃至全國汽車行業的提檔升級提供人才支持。

  本報記者 李志峰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