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打造國際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將構建雙核驅動、三帶引領、七區聯動、多線連通的格局

  雙核

  ●重慶都市核和成都都市核

  三帶

  ●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

  ●長江上游生態文化旅游帶

  ●成綿樂世界遺産精品旅游帶

  七區

  ●大峨眉—大熊貓生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

  ●古蜀文化與嘉陵山水休閒旅游協同發展區

  ●石窟石刻藝術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區

  ●大巴山生態休閒與高峽平湖旅游協同發展區

  ●武陵山—烏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

  ●大華鎣—明月山紅色旅游與綠色康養協同發展區

  ●民俗文化與江河風光旅游協同發展區

  多線

  ●“五橫五縱”旅游通道

  ●生態旅游大環線

  打造全國文化旅游發展創新改革高地,打造全國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樣板,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游勝地……6月29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動啟動儀式在渝州賓館舉行,儀式上介紹了日前印發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該《規劃》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繪就了怎樣的藍圖?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朱茂就此作了解讀。

  構建“雙核、三帶、七區、多線”空間格局

  “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引領區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培育我國文化和旅游新發展空間、打造全國文化和旅游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舉措。”朱茂稱。

  不久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規劃》。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提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慶主城和成都為核心,以連接兩地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水系沿線市區(縣)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規劃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重慶市和四川省全域範圍。

  “按照《規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將構建雙核驅動、三帶引領、七區聯動、多線連通的格局。”朱茂説,“雙核”,即重慶都市核和成都都市核。“三帶”,即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長江上游生態文化旅游帶、成綿樂世界遺産精品旅游帶。“七區”,即大峨眉—大熊貓生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古蜀文化與嘉陵山水休閒旅游協同發展區、石窟石刻藝術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區、大巴山生態休閒與高峽平湖旅游協同發展區、武陵山—烏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大華鎣—明月山紅色旅游與綠色康養協同發展區、民俗文化與江河風光旅游協同發展區。“多線”,即“五橫五縱”旅游通道、生態旅游大環線。

  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朱茂説。

  按照《規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要挖掘弘揚巴蜀文化時代價值,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內涵,弘揚巴蜀文化時代價值。

  加強巴蜀文物考古研究與保護管理,推進“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進程研究”、川渝石窟寺等重大考古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提高考古工作水平;健全併發布各級各類文物名錄,強化重要文物系統性保護,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提高預防性保護能力等。

  推動巴蜀文物活化利用,優化空間布局,完善設施功能,打造一批高品質文物展示利用場館,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博物館和重點專題博物館;加強考古發掘設施配套,整合利用現有設施條件打造西南地區文物科技保護修復區域中心,建設重慶、成都等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區域文物資源大數據庫等。

  推動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支持共建常備劇目、曲目、演出資源庫,推出一批體現巴蜀文化內涵的實景演出、駐場演出,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旅游演藝項目,培育旅游演藝精品等。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構建“書香成渝”全民閱讀服務體系,鼓勵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建立合作聯盟,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享等。

  提升文化産業發展質量,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集聚度高、帶動性強的文化産業園區和基地,形成面向區域和行業的協同創新&&、促進文化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等。

  提高創意産品開發水平,促進創意設計與實體經濟、現代生産生活、消費需求對接,加快培育具有巴蜀特色元素的文化和旅游創意産品等。

  推進世界級休閒旅游勝地建設

  “加強優質旅游産品供給,構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體系,促進旅游消費升級,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游勝地,是《規劃》的又一大重點。”朱茂説。

  按照《規劃》,川渝兩地將實施城市旅游提升工程,建設國際都市旅游目的地,推動文化和旅游賦能城市更新,培育城市旅游新功能,推進城旅一體化建設,打造可閱讀、可漫步、有溫度的文化旅游之城等。

  實施旅游精品建設工程,加強高品質旅游景區建設,推動建設一批高品質旅游景區;加強高品質旅游度假區建設,推動建設一批主題風格突出、度假設施齊備、配套服務完善、度假活動豐富、具有國際品質的旅游度假區等。

  實施紅色旅游發展工程,新增一批體現新時代成就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打造一批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示範基地;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四川段)等。

  實施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推出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巴蜀鄉村旅游品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巴蜀鄉村旅游品牌體系;推進成渝中軸沿線、秦巴山區、嘉陵江沿岸、川南和渝南區域等鄉村旅游集聚發展等。

  實施特色旅游建設工程,推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溫泉旅游發展、推進體育旅游發展、推進研學旅游發展、合理髮展水上旅游産品、科學推進生態旅游發展等。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費目的地

  “《規劃》還提出,通過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豐富消費多元業態、優化消費市場環境等,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費目的地。”朱茂説。

  在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方面,打造城市消費品牌,支持重慶、成都結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建設立足西部、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具有國際時尚魅力和巴蜀文化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積極拓展消費空間,以業態創新、場景營造、品牌集聚、功能完善為重點,實施特色商業街區品質提升行動,打造一批人文氣息濃厚的特色名街名鎮,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等。

  在豐富消費多元業態方面,推動消費供給升級,協同推進傳統消費提檔升級和新型消費發展壯大,推動購物、旅游、餐飲等傳統消費創新植入巴蜀特色文化元素,升級打造巴蜀休閒、時尚購物、美食體驗等世界級消費産品體系。發展消費新場景,融合藝術、創意、文博等元素,鼓勵開發一批彰顯巴蜀生活美學的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模式和業態,打造多元沉浸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經濟,構建多樣化夜間消費場景;擦亮“兩江游”“街巷游”等夜間經濟名片,推出城市新消費生活夜市(集),展現國際時尚范、巴蜀慢生活。

  在優化消費市場環境方面,實施消費促進計劃,推出更多惠民措施,完善常態化消費促進機制;建立健全巴蜀地區旅游景區、度假區聯動消費機制,互推門票優惠政策等。提高消費便利化水平,支持巴蜀地區增設旅游購物(離境退稅)商店和外幣兌換點,積極探索體驗型産品的共享共創模式等;提升市場監管水平,實施巴蜀地區文化和旅游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建立巴蜀地區文化和旅游市場聯合監管執法制度,建立跨省市文化和旅游市場舉報投訴聯合處理機制等。

  朱茂&&,按照《規劃》,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文化旅游領域改革創新高質量推進;現代旅游業體系更加健全,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不斷豐富,高品質消費空間基本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到203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全國文化旅游發展創新改革高地、全國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樣板、世界級休閒旅游勝地基本建成,具有較高的國際品牌影響力,成為我國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8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