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撂荒地“耕”新 看“沉睡”土地長出“希望田野”
2022年06月25日 09:45 來源: 新華網

三河鎮白玉村經過土地整理後的梯田。新華網發(馬培鈞 攝)

  新華網重慶6月25日電(劉文靜)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關係十幾億人的吃飯大事。

  重慶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山地丘陵面積佔92%,耕地資源稟賦較差。如何守好耕地紅線,服務鄉村振興,重慶一直在積極探索的路上。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新華網日前走進重慶市石柱縣,看當地如何使“巴掌田”換新顏,讓“沉睡”土地長出“希望田野”。

  “巴掌地”變身“規模田”

  極目遠眺,層層疊疊的梯田盡收眼底,有上百畝之廣,滿眼鬱鬱蔥蔥,陽光照耀下的水稻長勢喜人。大型植保無人機正在空中盤旋作業,向一畝畝農田噴灑營養液。

  這裡是石柱縣臨溪鎮旭光村,一年之前,該區域還是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的閒置荒地。旭光村屬於半高山地區,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田塊零碎分散。再加上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村子裏不少土地都處於荒廢狀態。

  這樣的情況在當地並不少見。石柱是渝東南典型的喀斯特區域,零碎的“巴掌地”“碗碗土”普遍存在,大於15度的坡耕地佔全縣耕地的46%,耕地質量處於全國中下等級。

  如何把“巴掌地”整“巴適”?2021年,石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開始對旭光村等8個土地整理項目進行改造。

  “通過&面重構、田塊歸併、邊角地整治的方式,我們把零散的、低效的、廢棄的地塊整理起來,使這些地塊從‘小變大’‘短變長’‘陡變平’‘彎變直’,並配備相應的溝渠道路,最終實現宜機化轉變。”石柱縣土地整治儲備中心主任徐亞娜介紹。

  原來的荒山荒坡、亂石疙瘩,搖身一變,成了平平整整的地塊。通過土地整理,旭光村新增耕地28公頃,新增耕地率達到10%。不僅如此,從耕種到收穫,大型農機都能開進田間地頭作業,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

  流轉土地集中種植,讓耕地不再撂荒,耕地利用的難題得到解決。去年,石柱縣共整治耕地3918畝,修復水田1596畝,共産生新增耕地1086畝、水田683畝。徐亞娜&&,整治耕地産生的新增耕地指標收益,未來將繼續用於“三農”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大型植保無人機在向農田噴灑營養液。新華網 劉文靜 攝

  土地整理為鄉村振興“塑形”

  生態化的整治、規模化的效應,也吸引種糧大戶紛至沓來。

  南賓街道紅星村有一片300畝的荒廢茶園,2015年,王榮忠看中了茶園的發展前景,於是將其承包下來,開始自己的拓荒之路。

  2020年,當地開始對茶園周邊的撂荒地進行整理改造,將小田變大田,實現了規模成片,這讓王榮忠看到了農業種植的機遇。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王榮忠在紅星村建起了生態蔬菜基地和生態茶葉間種基地,流轉土地上千畝,每年産出水稻7萬斤,玉米和土豆各2萬斤,茶葉2噸,實現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雙豐收。

  王榮忠如今已是石柱縣涂溪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總經理。“今年合作社又新增流轉土地200畝,兌現農戶流轉費8萬元。同時常年聘請農戶20餘人進行種植,每年每人工資收入在2萬元以上。”

  土地整理成效最終惠及的是老百姓。荒地整治不僅能為農戶帶來一筆流轉費用,改造後還會增加耕地面積。農戶可以通過在農業公司務工,獲得100-130元/天的勞務費,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紅星村村支書説,從以前的不允許動土,到如今主動要求擴大整治範圍,這些年群眾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

  今年60歲的田永強和妻子都是紅星村的村民,一直以種地為生。家裏除了有幾畝周邊的田地,還另有4畝距離較遠,平時走路去要花一個小時。由於無暇打理,常年荒廢,雜草已經高到一人多高。

  去年,閒置的4畝荒地得到了土地整理項目治理,夫妻倆選擇將其流轉出來,並開始在王榮忠的合作社裏上班。如今家裏面每個月都能增加5千多的收益,再加上自家每年還有上千斤水稻和玉米的收成,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農戶可以通過在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新華網 劉文靜 攝

  石柱的耕地保護成效在全市作出了示範。重慶市第三次國土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市耕地面積2805萬畝,大於25度以上坡耕地佔比達16%;耕地平均質量等別僅9.8等,處於全國中下水平;耕地圖斑破碎、零星分散,數量達400萬個。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保處副處長王穎&&,未來,重慶將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制度,加強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規範管理,研究推動農村撂荒地復耕復種。

  探索新方法,引入新模式,産業規模化,實現高效益。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重慶展開。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7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