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小康農民講習所代表:培育人才隊伍 賦能鄉村振興
2022年06月22日 11:3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6月22日電(劉文靜)6月17日,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全國啟動儀式在北京和重慶同步舉行。來自河南科技大學的吳迪作為歷屆優秀項目代表,在啟動儀式重慶會場上分享了自己深入廣袤鄉村、扎根基層創新創業的成長歷程。

  “在國家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之際,作為在校大學生,我當時在想,我能在這個大趨勢中做些什麼?”

  2009年,大學畢業的吳迪響應返鄉創業號召,來到了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江左鎮石張莊村建設示範基地,開始種植精品小西瓜。由於不懂技術,不了解市場,連續兩年種瓜失敗,他和團隊被迫將西瓜偷偷埋掉。直到創業第三年,他們種植的西瓜終於贏得市場認可,徹底扭轉了負債經營的被動局面。

  在打造“數字化農業”過程中,吳迪敏銳地意識到農民才是鄉村振興最具潛力的群體。於是,他和團隊將農場的大棚變成“商鋪”租給農民,自己和團隊則擔當起“物業”職責,服務農民、提供技術和市場支持,把最初和農民的雇傭關係轉變為合作關係。

  村民李桃霞2012年就來到農場,從打工者變為承包人,第一年就賺了6萬多元。“經營他們教,市場他們管,沒有後顧之憂地賺錢,多好啊。”李桃霞這句感慨逐漸在村子裏傳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加入“創業大軍”。

  通過打造,合作社發展成為“技術服務中心+種苗農資中心+産品銷售中心”的綜合服務體。“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社員及周邊職業農民年均收入達到39800元,實現了可持續增收的目標。”吳迪説。

小康農民講習所組織農民創客交流經驗。新華網發

  經過多年的産業運營與經驗積累,吳迪還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農業生産技術”,自主研發“容易會”數字化體系,把種植技術與管理經驗變成960項動作,全程1583項數據監控,突破了技術員需要10年經驗積累的瓶頸。

  通過“容易會”數字化體系,合作社實現農民“零經驗”種植,提高了農業科技應用的能力。吳迪介紹,農民只需要培訓960種簡單操作,類似“用8號生物肥一袋,兌水150斤,大棚半通風,葉留五片,花留三朵”這樣的動作標準,就可以種出高品質的果蔬。

  “在生産技術層面需要控制的品質與安全,已經全部融入在操作指令中,使廣大農民對農産品種植技術變得‘容易會’。”吳迪説。

  2018年,他將自己的農民創業綜合服務體命名為——小康農民講習所,並在母校河南科技大學的支持下參加了第四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

吳迪與農民交流種植技術。新華網發

  吳迪介紹,“小康農民講學所”打造了完善的“線上培訓+線下指導”的教學方案,在線上邀請專家、科研人員進行産業技術、産業發展前景等新技術、新方法的講解。在線下組織農技專家、科技特派員深入地頭,手把手教學,進行實操培訓。培訓後的職業農民在合作社及周邊地區創業就業,引領鄉村産業的高效運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技能人才基礎。

  2020年疫情期間,吳迪發起“地閒人不閒”公益活動,開辦“網絡大講堂”,累計開展在線培訓90余次,播放量超過1200萬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與健康意識。

  時至今日,小康農民講習所已經在全國30個城市“開花結果”,建立150多個講習所服務陣地,轉化農業科技成果100余項,累計培訓農民30萬人次,完成訂單額28億元,年創造經濟效益1.2億元,幫扶成效顯著。

  不僅如此,他們的項目團隊還與10余個“青年紅色築夢之旅”項目團隊展開對接合作,合力擴大小康農民講習所規模,共同搭建合作扶貧&&,齊心助力鄉村振興。

  “完成鄉村振興這個宏偉目標,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更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勇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吳迪説,以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是自己的夢想,更是他奮鬥的動力。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