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巫山旅游由“看風景”向“品文化”轉變

  

  巫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庖廚俑。巫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游客在巫山縣的遊船上欣賞城市夜景。(攝於2022年6月13日)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巫山縣文峰景區,游客在棧道上拍攝紅葉。(攝於2021年11月26日)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遠山如黛,近水微瀾。

  6月的長江巫峽綺麗幽深。雲霧繚繞的神女峰宛如身披輕紗的少女,在群峰中駐足翹盼;江面碧波蕩漾,滿載游客的廊坊船來往穿行,立於崖壁之上的千年懸棺、三峽古棧道,充滿了神秘色彩……

  巫山扼守重慶東大門,是游覽長江三峽的必經之地。千百年來,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神女文化在這裡交融共生,匯聚成熠熠生輝的巫山文化。

  搶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巫山正圍繞考古研究、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等,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利用,積極融入長江流域文化資源的整合聯動共享,推動旅游業由“看風景”向“品文化”轉變。

  加大文物保護研究 豐富長江文化內涵

  長江巫峽口,白墻灰瓦,形似漢闕的巫山博物館屹立於江岸邊。6月1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雲陽出發,抵達博物館已是下午兩點半,預約參觀的市民們依次入館。

  廣場上,一座新建的倣漢闕式建築與主館南北相對,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我們即將開放的二期展廳,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將重點圍繞民俗文化進行布展,目前已經進入項目招引階段。”巫山文管所所長張潛介紹。

  2012年,巫山博物館作為第六屆國際紅葉節的招牌景點正式開館,以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為主線,完整展現了大巫山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

  三峽是長江文化的重要源頭。張潛告訴記者,在三峽工程建設前期,他們便對三峽歷史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保護,出土文物數量超過3萬餘件,是庫區中文物出土數量最多的區縣之一。

  在位於巫山博物館三樓的“長河遺珍”展廳,記者看到,這裡展示着100余件(套)巫山出土的商朝至明清時期精品文物。

  “真沒想到,古代就有巫山烤魚了。”展廳裏,一尊憨態可掬的東漢庖廚俑吸引市民駐足圍觀,陶俑面帶微笑,身前的俎案上擺放着一條大魚,只見他雙手按魚,雙膝跪地,似乎正準備大展身手。

  “這尊庖廚俑出土於巫山麥沱墓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張潛説,庖廚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食習慣,這為巫山烤魚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據。

  陶俑,是一種在巴蜀漢墓中常見的隨葬品,也是巫山博物館的重要珍藏。其神態自如,變化多端,除了庖廚俑外,還有歌舞俑、奏樂俑、説唱俑等。

  目前,巫山博物館共有4萬餘件館藏,涵蓋了從舊石器時期到近代民國時期的各個品類,其中,珍貴文物共有1422件(套),其數量僅次於三峽博物館。然而受條件所限,過去巫山文物保護重挖掘輕研究,許多文物只是簡單地保存在博物館裏。近年來,巫山加大了對考古文物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發現。

  庖廚俑旁,一尊沒有名字的陶俑引起了記者好奇。陶俑雙膝彎曲,蹲坐在木桶上,表情風趣詼諧。“這座陶俑原本叫做‘出恭俑’,但隨着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陶俑展現的可能不是‘出恭’的場景,而是東漢時期的一種舞蹈。”張潛説,目前,他們正着手進一步考證。

  據了解,今年,巫山博物館又啟動了與大溪文化遺址、龍骨坡文化遺址、鎏金青銅器等相關的多個研究項目,包括圍繞龍骨坡遺址的考古發掘、東亞早期人類探源等,將進一步豐富長江文化的內涵。

  講好長江故事 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

  建設長江文化公園,不僅僅只是把長江的文化挖掘好、保護好,更要通過文旅融合,講好長江沿線的文化故事,讓千年文脈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長江三峽是我國最早推向世界的旅游名片,得益於此,巫山也嘗到了發展旅游的甜頭。然而,經過上世紀90年代末的旅游高峰後,三峽整體游客數量呈現下滑狀態,巫山旅游也步入瓶頸期。

  “如果留不住游客,風景再美也是徒然。”巫山旅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在旅游中植入文化,打造屬於巫山的文旅IP,是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的重要手段。

  夜幕降臨,一艘裝點成漢唐風格的遊船從巫山縣旅游碼頭出發,船內絲竹聲聲,演員們身着華服,用歌舞傳遞本土特色文化;窗外,江岸沿線霓虹閃爍,以光影為筆墨,以千年崖壁為畫卷的裸眼3D投影,演繹了長江三峽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讓人大飽眼福。

  這是去年巫山紅葉節期間推出的旅游項目——大型長江夜游《三峽之光》。為什麼要打造這樣一台大型夜游項目?該負責人坦言,其目的旨在將巫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等巫山獨特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通過聲光電的運用,以及演員的互動演繹,進行全方位、系統性地展示,讓巫山的人文瑰寶活起來,火起來。

  “巫文化的神秘、神女的多情被融入到歌舞表演,光影交錯中,乘坐游輪就能領略巫山文化史,簡直太震撼了。”來自主城的游客劉天宇在觀看完《三峽之光》後激動地説。一路上,他還不時掏出手機,拍攝下江岸沿線的夜景。

  據了解,自去年開演以來,《三峽之光》大型長江夜游項目已累計接待游客3.8萬餘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余萬元。

  《三峽之光》只是巫山圍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提升文旅競爭力的一個縮影。當地不僅將特色文化融入景區建設中,還深挖IP資源,開發文創衍生品,迎合新生代消費訴求。

  依託紅葉文化,當地就開發了紅葉葉雕,可作為書簽,也可被裝裱在木質相框中,用於裝飾。小小的紅葉被加工成精美的藝術品,價格一下子漲到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不僅豐富了旅游業態,還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增收。

  “以前,只有秋冬時節才能看到巫山紅葉,有了葉雕後,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到紅葉的美。”在小三峽游客集散中心,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拿着剛買的紅葉葉雕愛不釋手。

  數據顯示,去年國慶節,巫山陸地游客首次超水路游客,巫山烤魚、神女大道刷爆抖音,成為巫山旅游的網紅IP。

  協同上下游 整合聯動長江文旅資源

  巫山博物館大溪文化遺址陳列區,展陳着各種墓葬形制,出土的石器、彩陶已有了戳印紋、弦紋、刻劃紋等裝飾性元素,展現了巫山新石器時期的特徵。

  在一處墓葬前,張潛停下了腳步,“這便是大溪文化的代表——屈肢葬俗。”對這種極為獨特的古老葬俗的解釋,學術界存在着較大爭議,有專家認為,這是為了模仿胎兒在母體中的形態,讓人死後得以安息。

  位於巫山大溪鄉大溪村的大溪遺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發現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此外,大溪文化遺存還廣泛分佈在三峽地區、江漢平原和洞庭湖等地區。在大溪文化中,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

  張潛認為,要破解這些未解之謎,需要加強與長江沿線各個省市的交流互動,通過資源的整合互補,進行系統性的挖掘研究。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前,長江的遺産保護還存在着碎片化的狀態,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是扭轉這一不足的機遇。”張潛説。譬如,高鐵貫通後,他們就希望能聯動四川三星堆、以及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舉辦一些新石器時代展覽,吸引更多外省市的游客來到博物館,了解巫山文化,傳承長江文脈。

  不過,巫山縣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要推動長江沿線各省市在文化、旅游資源上的整合、聯動、共享,當務之急就是要圍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快制定相關建設規劃及各省市的地方性規劃。

  目前,重慶正着力推進“大三峽旅游一體化發展”,其重點內容便是以山水奇觀和人文底蘊為依託,以一體化發展為抓手,推進三峽旅游品質化發展。“這或許能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一些探索。”該負責人認為。

  譬如這幾年,巫山、奉節、雲陽便攜手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各區縣每年輪流作為聯席會議主席單位,協調解決一體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在交通互通、産品打造、全域融合、宣傳營銷、線路互動、市場共治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進一步做大“大三峽”旅游品牌。

  “接下來,我們將注重長江文化的整體性、系統性,統籌協調、協同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積極配合相關規劃的制定,提升長江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度,加快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該負責人強調。

  搶抓高鐵通車新機遇

  巫山以“旅游+”構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

  巫山地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也是重慶正在打造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鄭渝高鐵通車後,將拉近巫山與主城都市區,及周邊區縣的距離。搶抓高鐵時代新機遇,巫山將如何推動旅游升級發展,構建“旅游+”産業融合大格局,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賦能?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巫山縣副縣長水韋梁。

  重慶日報:在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巫山擁有哪些自然和人文優勢?

  水韋梁:“生態”和“人文”是巫山的兩個寶貝。我們不僅擁有“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雲雨”的山水顏值,也是長江三峽地區文化遺産的高地,涵養了“千年古鎮、萬年文明”的文化氣質。204萬年前龍骨坡古人類遺址,是亞洲人類的起源;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大溪文化遺址,是長江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我們還擁有巴楚文化、詩詞文化、神女文化和三峽文化等極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生態”和“人文”是我們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底氣”,也將推動我們積極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重慶日報:這幾年,巫山在文旅産業發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水韋梁:這幾年,我們圍繞打好“三峽牌”、建好“城鎮群”,用足綠水青山資源,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産品,提升了巫山旅游品質。“十三五”期間,巫山建成1個5A和3個4A景區集群,巫峽·神女景區通過國家5A景觀質量評審,水路環線全域貫通,形成“全景游三峽”格局,旅游接待總人次年均增長17%,綜合收益421億元。同時,高標準打造生態康養旅游,在“摩天嶺森林、平槽鄉居、航空旅居、春泉度假、青山田園”五大小鎮探索打造了康養醫療、休閒體驗等複合型度假新模式,繪製巫山雲雨長江新畫卷,其中巫山雲雨康養旅游度假區已榮獲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此外,隨着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遺成功,龍骨坡遺址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巫山又增加了兩張世界級名片,旅游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重慶日報:搶抓高鐵貫通新機遇,巫山將從哪些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水韋梁:隨着鄭渝高鐵通車,巫山將形成“1小時周邊、2小時主城、4小時國內主要城市”3個交通圈,巫峽蜀道正變為通途。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圍繞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這一總體目標,以小三峽·小小三峽、巫峽·神女等核心景區為“支撐”,構建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核心區;以巫山雲雨康養旅游度假區為“引擎”,構建高品質國際康養度假區;以城市“兩江四岸”、神女文化等為“依託”,構建高峽平湖山水文化名城;以大溪文化、巫文化等為“本底”,構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

  具體而言,一是圍繞“五里坡”“寧江渡”“大昌湖”生態價值轉化,《三峽之光》夜游和“三峽裏·竹枝村”文旅街區消費産品升級,打造一批世界級旅游爆款産品。二是完善摩天嶺小鎮基礎配套和業態服務,加快推進摩天嶺森林小鎮和航空旅居小鎮建設,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域森林康養旅游縣。三是做優巫峽·神女景區南北水陸環線,小三峽·小小三峽東西水陸環線,打造大昌古鎮、大昌湖、神魚谷、五里坡大峽谷、下莊天路等精品景區,並帶動沿線鄉村旅游發展,推動農文旅融合。四是圍繞龍骨坡遺址、大溪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髮掘研究利用,加強與四川、湖北、浙江等沿長江省市交流,強化資源互補和整合,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長江文化旅游帶建設,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