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永川母親河的重生之路

  5月7日下午,在重慶市永川區“三岔河”河面上,65歲的鐘景模頭戴安全帽、身着救生衣、手持長竹竿,正劃着清漂船來回穿梭在河面上,打撈河道內的漂浮物。

  鐘景模是一名清漂工,從事河道清漂工作已有8個年頭。每日清晨7點,他準時開始清漂作業,沿着“三岔河”河岸清理有礙景觀、影響環境衞生的漂浮物,日復一日地辛勤勞動,守護着河水清澈。

  位於永川區老城核心區的“三岔河”,臨江河三條支流在此交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穎綠蕎 攝

  “三岔河”位於永川區老城核心區,因臨江河的三條支流——來蘇河、跳蹬河、玉屏河在此匯聚,被當地百姓俗稱為“三岔河”。這三條支流匯聚,穿城而過,形如篆文“永”字,永川因此得名,“三河匯碧”也成為永川城市的一道獨特景觀。

  永川位於長江上游北岸,臨江河是長江上游一級支流,也是永川境內最長的一條河流。臨江河永川段全長88公里,流經13個鎮街54個村居,承載着飲用水和土地農用水等重要功能,是百萬永川人民的“母親河”。

  再現“三河匯碧”

  永川因水而生、因水而成、因水而興,具有獨特的山水園林城市基礎。穿城而過的河流,將永川城區分成幾個板塊,城市居住環境十分優越。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老百姓在河裏洗衣、垂釣、游泳。

  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推進,加之臨江河流域管網缺失、污水直排等原因,曾經清澈見底的臨江河永川段污染加劇,一度成為老百姓避之不及的臟水河、臭水溝。

  53歲的朱小紅對此深有體會。

  “以前三岔河河面漂浮物多,河邊商戶亂倒垃圾、亂排污水,使這裡形成了一個污水溝,臭氣熏天。”朱小紅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她在“三岔河”河邊居住已有20餘年,此前整個片區“臟、亂、差”現象突出,居民怨言很多。她説,2019年三河匯碧片區整體改造後,不僅河流得以治理,河邊還打造了文創街區,老年人常來河邊廣場跳舞,年輕人也喜歡到文創街區的“玉屏書院”讀書休閒。

  三河匯碧文創街區“玉屏書院”吸引讀者。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穎綠蕎 攝

  如今三岔河重回“碧水穿城過”的歷史景象,這得益於2017年永川區全面開展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將此作為全區“一號民生工程”。

  實施“精準治污”

  “我們採取‘源頭截污、河內清淤、清水補給、生態修復’的治理思路,對臨江河進行治理,使得水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重慶市永川區生態環境局局長蔣洪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2017年永川區打響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當年基本消除永川城區黑臭水體,經過多年努力,臨江河水質由2017年劣五類、2018年五類提升到了2019年四類、2020年三類水質,至今穩定保持在三類水質。

  興龍湖是臨江河的重要補水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穎綠蕎 攝

  據介紹,永川區累計投入資金22.5億元實施“三大工程”,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功能。一是實施污水管網建設工程。2017年以來,新建城鄉污水管網335公里,維修和雨污分流改造城區原有管網704公里,5個工業集聚區累計建成污水管網116.7公里。二是實施污水處理廠(站)建設工程,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站)89個,實現全域污水處理全覆蓋。三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城區河道清淤26.65公里,實施城區河道生態修復16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根據排查發現的各類污染問題,永川區依法開展養殖業、工業企業、食品小作坊、餐飲業、農貿市場、城鎮排水、化糞池清掏和農村黑臭水體八個專項整治,全面規範排污行為。重慶市永川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蔡興隆介紹,近年來,永川區累計整治各類面上污染源30956處,使“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魚翔淺底”的水生態環境逐年呈現。

  河長“層層壓實”

  沿岸垂柳依依,河面碧波粼粼,河裏的美人蕉、睡蓮競相開放。

  這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紅旗河棠城公園段看到的景色。

  紅旗河也是臨江河的其中一條支流,流經棠城公園,該段緊鄰永川新城地標建築“天一閣”,是游客喜愛的“打卡地”。

  清漂工在紅旗河棠城公園段清漂。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穎綠蕎 攝

  “改造前河水又臟又臭,老百姓怨言很多。”重慶市永川區中山路街道棠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紅旗河棠城公園段河長鄧順義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紅旗河治理前水質是劣五類,加之棠城公園段違規搭建而成的夜市美食街,存在污水直排和垃圾處理不規範問題,更加劇了紅旗河的環境惡化。

  自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以來,永川區深入落實河長制,建立區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三級河長,層層壓實工作責任。

  各級河長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河湖管理保護目標,制定河道水環境治理“一河一策”方案,並開展常態化巡河和每月“固定河長日”活動。

  “區級對鎮街有考核,鎮街對村社區有考核。”鄧順義説,每位河長的工作均要納入考核,每次巡河時,需要登錄“智慧河長”手機客戶端,開啟巡河軌跡管理功能,並及時記錄所有巡河情況。

  據介紹,永川區在重慶市範圍內率先將河長制調整完善為河段長制。其中,臨江河流域內確立區級河段長32位、區級部門河段長78位、鎮村河段長422位。

  科技賦能“智”污

  在永川區智慧城市數字指揮大廳,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看到大屏幕上正滾動播放水監測和大氣監測的報警來源、報警類型、反饋狀態,現場工作人員正通過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進行數據分析。

  永川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建成並試運行。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穎綠蕎 攝

  永川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已於近日試運行。該&&包括生態環境監測感知體系、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生態環境綜合展示&&等內容。

  “我們&&利用了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創新技術,基於衛星遙感、高密度監測設備,通過構建水環境感知監測體系,融合水文、工業生産、互聯網等多源大數據,建立水環境監管體系,為精細化管控提供系統科學的決策支持。”永川區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項目經理張子良介紹説,監管&&通過大數據運算,可以及時將報警信息推送給前端巡查人員,避免執法人員“跑斷腿”的現象,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治理效率。

  據介紹,該&&水環境監測中所採用的水基因圖譜精準溯源技術能夠對污染水體進行實時溯源,動態更新污染源檔案,實現水污染重點區域報警與監察反饋功能“自我學習、自動更新”。

  “比如永川區一處工業園區的污水管網發生破損,致使污水從管網中流出,我們下游的監測站點會在第一時間檢測出水質發生明顯變化。”重慶市永川區生態環境局水污染防治科科長任小波接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説,當我們接收到報警信號後,馬上會組織人員對破損的污水管網進行整改。

  在永川區智慧城市數字指揮大廳,工作人員利用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進行監測、分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穎綠蕎 攝

  任小波談到,永川區在區內重點河段設有監測設備,可以對河流斷面進行實時監測。

  “此前沒有設置監測站點時,一旦出現污水排放,我們只能在河水出境時監測到,那就為時已晚。”任小波説,永川“智慧”治水一是體現在水質監測點的鋪排上,二是體現在綜合監管&&建設上,一旦監測到污染物,可以隨時發現,並根據系統蒐集的大數據,分析污染物擴散速度,第一時間進行相應處理。

  治水也是治城

  臨江河是永川“清河道,治污水”的一個縮影。

  2020年2月起,永川區結合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千溝萬塘”清水行動,將永川區9000余個坑塘和1000余條溝渠納入排查範圍,最終將612處問題溝塘納入整治範疇,採用截污、清淤、實施水生植物栽種等生態修復措施,使水質得以明顯改善。

  “千溝萬塘”清水行動疏通了次級河流“毛細血管”,也帶動城市環境和生態治理大幅改善。

  “在改善水質同時,永川大氣環境質量也顯著提升。”蔣洪林介紹説,2021年永川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4天,居重慶市前列。

  通過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永川區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也推動着該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來年,永川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使之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理想安居樂業之地。沿河人文環境和生態宜居環境,不僅增加了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和對家鄉的熱愛,也吸引了長城汽車、雅迪電動車、新領先醫藥等一大批優質項目入駐。

當前,永川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2021年永川區GDP達到1144億元,總量位居重慶市第7位。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