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重慶

  ——迎接市第六次黨代會系列述評之九

 

榮昌區廣順街道黃家衝小院講堂,志願者正在給村民宣講政策。(攝於二〇二一年一月十二日)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基層安則天下安。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強調,安全穩定工作連着千家萬戶,寧可百日緊,不可一日松。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基層就是黨支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必須夯實基層。”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着力抓好安全生産、食品藥品安全、防範重特大自然災害、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重慶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着力發揮政治引領作用、綜治能動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強基作用、智治支撐作用,大力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營造良好環境。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近年來,重慶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戰略站位,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進一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確保基層治理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前進。牢固樹立大抓基層、抓實基層的鮮明導向,深化“楓橋經驗”重慶實踐,嚴格落實基層治理“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切實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加快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在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過程中,重慶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路徑方法,“黨建+物業”“黨建+網絡”“黨建+協會”等模式不斷深化。

  為解決基層治理資源和力量有限問題,創新推出在職黨員“三進三服務”,即進園區報到服務企業、進小區報到服務群眾、進雲區報到服務基層。圍繞助推“六穩”、落實“六保”,重慶結合部門職能、園區實際和企業需求,推動行業部門機關黨組織與産業園區黨組織“契約化”共建,組建在職黨員“進園區”志願服務隊,定期深入園區企業送政策、助發展,僅在2021年就幫助企業解決訴求問題2500余件,受益企業1200余家。

  以小區為基本單元,建立小區、樓棟黨組織1.3萬餘個,推動在職黨員進小區報到服務群眾,明確在職黨員帶頭維護小區秩序、帶頭參與相關組織、帶頭開展志願服務、帶頭爭取資源支持“四帶頭”職責,完善考核評議等制度,促使在職黨員參與基層治理常態化、長效化。2021年,全市18.6萬餘名在職黨員先後回小區黨組織報到,開展志願服務。

  為更好化解物業矛盾、推動小區治理,重慶市委組織部聯合住建、政法、公安、民政等12個部門,2021年,制發了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和改進物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打造“巴渝先鋒物業”為抓手,針對不同類型小區,分類實施“黨建+物業託管”“黨建+居民共管”“黨建+社區自管”,切實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城市最前沿,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回應到“家門口”。2021年,全市共解決物業服務重大事項和問題5500余個,有效推動了小區物業矛盾依法化解。

  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

  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在2020年疫情高峰時,北碚區曾緊急招募了一支1219人的志願者隊伍,他們負責社區蹲守防控,被形象地稱為“北碚樓院哨兵”。如今,這支志願者隊伍除守樓護院、社區巡防,還廣泛開展民意收集、矛盾排查等,這支不撤的“樓院哨兵”成為北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銅梁區,13萬“少雲志願者”,帶動群眾開展斑馬線、垃圾箱、配電箱、井蓋、導示牌“五小”管護,小綠化、小設施、小場地“三小”認領,巡河、巡路、巡綠“三巡”活動,形成社會治理全民參與的生動局面。

  在沙坪壩區,31萬註冊志願者常態化蹲守在疫情防控一線,從事城市文明勸導,走進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等,發布志願者服務項目20513個,打通城市管理和基層治理關節,志願者成為城市最美的風景。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應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基層社會治理變成人民參與的生動實踐。

  在萬州區,黨員、幹部下沉樓棟,聽群眾訴求,解決居民煩心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是當地創新推出的“樓棟工作日”機制,有效打通了社會治理“最後一米”。

  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重慶大力推廣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形成一批像“沙坪壩和順茶館”“特鋼能人坊”“北碚樓院哨兵”這樣的基層自治品牌。不斷推動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結成一張“共治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推進社會治理手段的社會化,通過憑單制、合同外包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支持社會組織承接項目,相關部門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已經成為常態。

  積極培育和支持社會組織發展,拓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和&&,截至目前,全市社會組織達到1.8萬個,社會工作者6.6萬餘人。

  建立志願服務與誠信建設的銜接機制,提升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公信力,落實社工、義工等群體的基本權益,重慶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志願者之城,註冊志願者620余萬名,平均每5個重慶人就有一個志願者。

  共建共治共享成為社會治理的鮮明特色,重慶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加強社會治理法治化

  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基層立法&&點自確定以來,這裡先後完成了19部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建議徵詢工作,提出的294條建議中有37條被採納。

  前不久,渝中區兩路口城管執法大隊依據3月1日正式實施的《重慶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出了全市首份行政決定書。法學專家指出,通過地方立法,重慶將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經驗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為生活垃圾管理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重慶市委、市政府&&貫徹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規劃綱要三個實施方案,對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作出安排,提出具體措施——

  立法是社會治理之源、之本。為精準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讓民生問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近年來,重慶切實加強民生立法保障,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療衞生、生態環境、安全穩定等民生領域的立法,先後制定修訂《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重慶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重慶市物業管理條例》《重慶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重慶市安全生産條例》等地方法規規章。

  “十三五”時期,法治政府建設186項任務如期完成,渝中區、永川區和南川區“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分別入選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示範項目;

  依法公正對待群眾訴求,切實提高執法司法公信力,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行“誰承辦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推動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推進源頭治理,建立“一庭兩所”矛盾糾紛聯調機制,推廣“老馬工作法”“鄉賢評理堂”“三事分流”和“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經驗,將萬人成訟率、無訟社區創建納入平安建設考評;

  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與基層社會治理結合起來,依法嚴懲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深惡痛絕的黑惡勢力和各領域突出亂象,常態化掛牌整治治安問題高發區域,社會治安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安全感指數達99.34%。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設法治社會。

  2011年,武隆區羊角鎮拉開避險搬遷的序幕。這場持續7年的大規模搬遷,創造了用時短、搬離人多、無返流、無集訪的奇蹟。

  “在緊急避險搬遷進程中,自治、法治、德治的力量盡顯。”武隆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無論是制定搬遷方案、組織安全搬遷,還是妥善安置群眾,在法治方式引領下,公開、公平、公正在整個搬遷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巴渝大地上,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重慶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會治理之路上,步伐更加堅定。

  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

  5月14日13時10分,重慶市氣象&發布了今年第66號氣象災害預報,解除13日發布的大風藍色預警信號。

  進入汛期,我市強對流天氣頻繁,經常伴隨雷雨暴風。市民張渝對提前兩小時收到市氣象&發布的災害預警非常滿意,“現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自己出門都提前做好準備。”

  重慶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與建設“智慧名城”結合起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讓社會治理更聰明、更智慧、更精細。

  特別是針對疫情防控這場大考,重慶充分運用了科技的力量,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數字化技術優勢,使疫情防控得以更加“智能化”。

  進入商場影院等重點場所,市民對掃“場所碼”早已習慣。這是重慶今年為重點場所生成的一個專有二維碼,通過掃描“場所碼”,實現對&&場所人員進行自動化信息登記,同時核驗&&該場所人員的健康信息。

  除了“場所碼”,前不久,重慶火車北站進出口增設健康碼自助核驗閘機,閘機與大數據&&相連接,可自助迅速查驗旅客行程碼,提升通行速度,降低感染風險。

  同時,為保障群眾日常看病就醫需求,重慶充分利用互聯網醫院、精準預約、遠程醫療等&&,引導患者有序就診。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重慶除個別醫療機構因疫情防控需要採取臨時管控措施外,全市醫療機構日常運行井然有序,群眾日常就醫需求完全能夠保障。

  一項項硬核科技,見證了重慶防疫不斷走向智能化的發展之路。高科技賦能,正為重慶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2019年,重慶創新推出“雲長制”,建立起共享、共用、共連的雲服務體系,各區縣政府和市級各部門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向該雲&&進行遷移,加快全市內部信息系統優化整合,從而破除數據孤島,推進業務協同,使大數據在民生服務、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等方面,實現更多智能化應用。

  依託大數據智能化,重慶全力打造“智慧城市”。作為智能中樞的重慶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於2020年建成投用,可對暴雨、洪水等突發事件採取及時應急響應,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業務調度指揮;

  “渝快辦”政務服務&&自2018年11月上線以來,已升級至3.0版本,目前辦理事項增至1875項、用戶突破2100萬人,為越來越多重慶人提供便捷服務;

  人臉識別、智能導航、互聯網醫院等“智慧生活”加速走入尋常百姓家,重慶已建成智慧小區360余個;

  在璧山,傳統的網上網下分割治理的模式,正逐漸被運用大數據、智能化的“雙網格”所取代,以“網絡+實體”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在逐漸形成;

  在涪陵,“遺忘者”智能聯動守護&&將有過走失求助經歷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等收納入庫,幫助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回家”;

  未來,隨着越來越多智能治理新模式的推出,重慶的社會治理將變得更加數字化、智能化。

  提升社會治理專業化

  “如果突然出現滑坡該怎麼辦?”

  “跑!”

  “跑的時候帶不帶東西?”

  “不帶,先保命!”

  ……

  5月12日,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一場“突發地質災害該怎麼辦”的特別主題院壩會在渝北區茨竹鎮半邊月村7社劉家老院子召開,村群測群防員桂許銀通過一問一答形式為院壩群眾宣講地災避險知識。

  劉家老院子幾年前曾出現過滑坡現象,所幸撤離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在排查整治地災隱患中,我市培訓了一批群測群防員,他們會定時對滑坡開展監測,並通過App及時匯報監測內容。

  加快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從“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變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從“治理體系”向“體系治理”邁進。

  巴南區每年預算2000萬元專門用於網格員配備,並建立《巴南區專職網格員管理辦法》等12項制度,明確網格員24類99項工作清單,讓網格員清楚怎麼幹、幹什麼。

  目前,全市已構建8.1萬個網格,配備網格員14.4萬名,推行網格黨組織負責人兼任網格長,確保網格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正是通過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我市防汛抗旱、應急處突、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特別是2020年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和2021年秋汛洪峰,全市未出現一堤一壩潰塌、未出現群死群傷、未出現因災致貧返貧、未出現因災滋生疫情。

  2021年9月,全市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工作推進會召開,進一步明確,要加大投入保障,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加強陣地建設,夯實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風正好揚帆,奮楫正當時,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重慶牢記殷殷囑託,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牢牢把握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總要求,以防範化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為突破口,全力以赴防風險、促安全、護穩定,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重慶,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營造良好環境。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67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