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5月22日電(陳雨 實習生 汪雨佳)新物種的發現靠“找”還是靠“碰”?野外調查中會遇到哪些危險?如何驗證一個物種是真的“新”?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日,關於新物種發現的這些事,一起來了解。
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黃河清介紹,新物種的發現是偶然和必然因素的結合。去年11月,黃河清所在科研團隊在雲陽七曜山市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了一種新的掌突蟾,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鑒定,確定為全球兩棲動物新物種,被命名為雲陽掌突蟾。目前,該項成果已被國際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正式接收。
“去年我們在野外調查的過程中,首先在第一天夜裏聽到了疑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抱龍角蟾的鳴叫聲,當我們順着聲音前去查看時,在一塊石板的枯葉上發現了一隻黑色的掌突蟾。當時初步鑒定它是目前沒有被記錄的新物種。但為了確定這不是由於個體差異所引起的,調查團隊在第二天又再次返回,在附近仔細查看,最終採集到鑒定需要的足夠標本。”黃河清回憶。
在黃河清看來,發現疑似新物種的過程並不容易,在野外調查階段,他們會面臨許多困難。比如,遇到山體滑坡、泥石流、極端天氣,被蛇、蜱蟲、螞蟥等毒蟲叮咬。“所以每次出發前,我們都會針對相關區域地形、天氣等各種因素提前做好準備,包括一些野外急救的設備(衛星電話)、藥品等等。”
如何鑒定一個物種是真的新物種?黃河清介紹,以雲陽掌突蟾被確定為例,首先他們會在實驗室收集大量的資料與文獻,對該物種進行形態學上的鑒定。接着,他們要通過分子生物學對其遺傳信息進行分析,然後還需要撰寫相關的專業論文。
黃河清&&,新物種的發現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本底現狀,同時也體現了保護區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本底和顯著的生態保護成效,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後續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