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瞭望丨感受座座城市中的鳥語花香
2022年05月21日 11:34 來源: 瞭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宇飛


  重慶兩江新區悅來新城一角(2021 年 3 月攝) 張錦輝攝

  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各地已基本摒棄人為造城、大拆大建的原有思路,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幹擾和損害,著力打造生態友好型的城鎮化

  住建部2021年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230萬公頃,較2012年前增加近50%,切實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質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抗戰時期,少年余光中曾在陪都重慶居住八年,他筆下的“這頭”正是嘉陵江畔的悅來場鎮。

  如今,一座現代化的悅來新城正在這裏崛起,而鄉愁仍在。站在高處極目遠眺,現代元素與自然美景相融共生,江水澄澈,白鷺成群,一座座公園如綠寶石般鑲嵌其間,城市的天際線在青山綠水中延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城市化正驅動中國成為全球“變綠”熱點區。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

  走進悅來新城所在的重慶兩江新區,倣佛置身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山水田園畫中——青翠欲滴的山丘,穿城而過的水係,風格多樣的街區,縱橫交錯的道路……

  青山綠水讓重慶靈氣十足,也是重慶人最難以割舍的鄉愁。悅來新城的建設不是簡單粗暴地推倒重來,而是依托青山綠水的獨特優勢,順勢而為建設融入自然的美麗城鎮。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盡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留給城市居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方面,科學利用山、水、林、園的獨特生態功能,創建山水相依、林園共秀的生態型城市,努力推進“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

  “黔中各郡邑,獨美于銅仁。”春末夏初的貴州銅仁市,草長鶯飛,層林疊染,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畫中。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銅仁,依托境內的梵凈山、烏江和錦江河“一山兩江”,聚力打造生態宜居、低碳迴圈的深綠城市。

  記者了解到,銅仁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並對跨越境內的高速公路、重點國省道、重點景區公路等兩側進行綠化美化;圍繞重要江河、重要濕地及各區縣中心城區河段兩岸等進行綠化和景觀提質增效;對全市3A級以上旅遊景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主要通道兩側及周圍可綠化地進行綠化美化,走出一條城鎮化與生態宜居相融共生的新路子。

  “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各地已基本摒棄人為造城、大拆大建的原有思路,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幹擾和損害,著力打造生態友好型的城鎮化。”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尹稚説。

  優化美化生産生活環境

  在水係豐富的江蘇南通市,中心城區的文峰河畔花香陣陣,景觀棧道修葺一新;濠東河水質清澈,兩岸風景如畫,孩童嬉戲玩耍,老人散步健身,享受著臨水而居的美好。

  2018年前,這兩條河流還都是水體黑臭、雜草叢生。由于治理各自為政,缺少係統方案和有效推進機制,除濠河為Ⅳ類水外,其余河道普遍為劣Ⅴ類,黑臭水體遍布全城。

  自2018年起,南通確立“係統化思維、片區化治理、精準化調度”治水新思路。經過兩年的努力,南通中心城區16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水過之處皆風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優化美化生産生活環境,充分尊重廣大群眾對生態文明的向往。

  在四川成都市,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探索正向縱深推進——建設“藍綠交織”公園體係,創造宜居宜業城市環境,努力讓人在公園城市中全面發展、實現價值。

  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公園、錦江公園和天府綠道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有序推進,成都全域增綠。截至目前,成都已有各類公園1414個,已建成天府綠道5327公里,為城市戴上了“綠項鍊”。

  住建部2021年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230萬公頃,較2012年前增加近50%,切實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質。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也體現在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創建生態、高效、安全的城市環境。

  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將半桶水灑在人行步道上,只需幾秒鐘,這些水就已消失。作為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之一,悅來國際會展城在低洼地帶、人行道、草坡底部分別採用種植、打孔等專門方式達到滲水節水等不同功能,實現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讓悅來國際會展城成為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每年節約水資源達30%以上。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今年“五一”長假,盡管受到疫情影響,重慶萬盛經開區仍接待遊客70余萬人次。遊客們有的在城區的特色公園休閒,有的在自然風景區遊覽綠水青山,有的在高空體驗項目感受驚險刺激……

  萬盛曾被譽為“山城煤都”,但隨著煤炭資源枯竭,萬盛陷入發展困境。當年,黑色是萬盛的主色調,採煤沉陷區影響面積佔全區近三分之一,外出走一天就能染黑衣領。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萬盛在加快生態修復的同時,在2015年提出全域旅遊發展新思路,即依托生態資源將萬盛全域作為功能完善的旅遊目的地建設、運作。“十三五”末,到萬盛旅遊的遊客達2478.22萬人次,較“十二五”末增長2.6倍。

  實踐證明,生態保護並非對城鎮化具有限制作用,而是促使各地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今年2月,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克林團隊聯合其他團隊研究發現,城市化有效助推了我國生態的持續改善,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與流動可以釋放農村地區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係統的擾動壓力,促進森林覆蓋與生物量的增加,提升生態係統的固碳能力。在快速城鎮化、大規模農民外出務工及生態工程背景下,中國成為近年來全球“變綠”的熱點區。

  “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將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也將繼續促進中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我們對此十分期待。”王克林説。

 

編輯: 江茜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7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