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梨園耕耘五十載 張軍強用執着信唸唱響藝術人生

  在京劇《大足》中,趙智鳳一釬一斧,將一生都投入到刻石造像、勸人向善之中。而這,似乎也與他的扮演者張軍強有些許相似。從藝50年,張軍強一直在做一件事——傳承發揚京劇藝術。

微信圖片_20220417094332

  4月16日下午,“玉音粉墨譜春秋”京劇奚派傳人張軍強先生從藝50周年演唱會在巴渝劇院舉行。演唱會通過“啟蒙初始”“赤紅潤色”“委婉雅致”“梨園一家”四個篇章,回顧了張軍強成長為“洞簫雅韻之美”的京劇奚派當代優秀傳承者的精彩藝術人生。

  重慶京劇院原院長張軍強,既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也是京劇奚派第三代優秀傳承人。他繼承發揚了奚派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藝術表演風格,唱腔具有奚派的“腦後音”響堂的特長,音色正、音量足,聽後有餘音繞梁之感,能給觀眾若即若離、似説如唱的藝術感受。除了演繹《白帝城》《范進中舉》《擊鼓罵曹》《珠簾寨》《李陵碑》等眾多奚派經典劇目,張軍強也主演了《大夢長歌》《大舜》《天路彩虹》等新創劇目。

  初入梨園 開啟藝術人生

  “六十歲啦,這個舞&我站了五十載。回首往事:第一次喊嗓,第一次踢腿,第一次跑圓場……”燈光一打,張軍強身着一襲白衣登場,深情回憶了自己幼年學藝的經歷。此時,舞&左側出現了一名小男孩,“咿……呀……”喊嗓,他稚嫩而刻苦的練功模樣與張軍強的回憶相呼應。

微信圖片_20220417094322

  隨後,13位京劇訓練班的優秀小演員們表演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選段,這是張軍強初入梨園學藝時常常練習的戲。看著小演員們的表演,張軍強也不禁回想起了當初學藝時懵懂而執着的自己。

  在張軍強4、5歲時,村裏的廣播常常播放《紅燈記》等戲曲,這給小小年紀的他心中埋下了熱愛戲曲的種子。張軍強兒時家庭條件並不富裕,父母都是農民,養育着4個兒子,生活異常艱難。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找一口飯吃,張軍強在9歲時被送進了保定市戲校,工武生,從此開啟了他的京劇人生。

  “我們那個時候條件比較艱苦,老師也比較嚴格,我們每天除了上課,還要練早、中、晚三遍功,天天就在田間土地上翻跟鬥。”張軍強回憶道,“那時年紀小,很懵懂,老師教什麼就學什麼,就那麼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學。扳腿下腰,當時疼得直咧嘴哭,但是再疼也得堅持。”寒來暑往,張軍強腳踏實地學習各項基本功。正是這段時期勤奮刻苦的練習,為他未來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洞簫雅韻 京腔京韻餘音繞梁

  在“赤紅潤色”“委婉雅致”兩篇章中,張軍強的學生們與重慶京劇院的青年演員們先後登&表演了《秦琼觀陣》《八仙過海》選段。張軍強也為戲迷們帶來了奚派代表劇目《珠簾寨》選段,他音色純正、音量充裕、立音自然、低音厚重的音腔,讓現場觀眾領略到了“耳目一新、餘音繞梁”京腔京韻之美感。

微信圖片_20220417094315

  這兩篇章所選擇的曲目,映射了張軍強學習老生、學習奚派京劇藝術的人生階段。

  1978年,張軍強開始學習傳統戲,專工老生。初出茅廬的張軍強,1991年榮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熒屏獎”而一炮走紅。這段時期,《秦琼觀陣》《八仙過海》便是他常演並擅演的兩首劇目。

  1993年,30歲的張軍強拜師奚派傳人歐陽中石先生和張榮培先生,他刻苦學習鑽研,對奚派藝術、對京劇有了更獨到更深層的把握和理解,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質,勾勒出洞簫雅韻的筋骨。

  “學藝50年,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是堅持不下來的。”回首自己的京劇人生,張軍強想到的就是“藝無止境”。

  上世紀80、90年代,傳統戲曲樂團處於低迷的狀態,演員們收入低、生活困難,張軍強身邊許多同行都為了生計紛紛轉行、下海經商,但是張軍強並沒有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我熱愛京劇,所以這一路走來,無論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路上有多麼曲折,我都只有一個信念——堅持下去,堅持傳承、弘揚京劇藝術。”

  直到近年,即使工作繁忙,張軍強也依舊經常抽空去排演廳練功,“我本身還是京劇演員,我的任務就是演出,能夠把好的作品、唱段提供給觀眾,帶給觀眾美的享受,我也會打心底感到欣慰、高興。”

  正是有這份堅持與熱愛,花甲之年的張軍強至今依舊活躍在一線舞&上,無論是傳統老戲,還是新編歷史劇,還是現代京劇,他為觀眾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角色,帶來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舞&。

  扎根巴渝 為重慶京劇躬耕不息

  “幾十年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你是我心中佛,從來不向外邊尋……”在“梨園一家”這一篇章中,張軍強時隔14年再度唱響了《大足》選段,將那個執着刻石造像的趙智鳳帶到了&前,也將多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帶到了&前。

  《大足》是由重慶京劇院編排的新編歷史京劇,以大足時刻的開鑿者趙智鳳的人生軌跡為主線,講述了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以石刻勸人向善的故事。2005年,受重慶京劇院之邀,張軍強擔任了趙智鳳一角,並以他清秀的儒雅扮相、酣暢淋漓的唱腔以及對角色的深刻把握,獲得了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隨着年紀的增長,對人生的感悟體會不一樣了,所以今天投注了更多的情感和感悟,把這十幾年的沉澱都唱了進去。”再唱《大足》選段,張軍強感慨良多,“當時,趙智鳳堅韌的毅力、執着的追求、堅定的信念就讓我非常感動,想著要向他學習。如今,演繹着趙智鳳,也不禁想起了堅持了這麼多年的自己。”

微信圖片_20220417094304

  2006年,作為人才引進,張軍強正式加入重慶京劇院。在重慶生活了16年的張軍強,無論是對重慶京劇院,還是對重慶,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重慶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地方,這也為我們京劇的創作提供了許多題材。”在重慶京劇院十多年,張軍強躬耕不息,重慶京劇院也出品了許多精品力作,“我們京劇院最主要的就是抓創作,‘多條腿走路’,無論是《雙槍惠娘》《張露萍》等紅岩題材劇目,還是《天路彩虹》等現代戲,還是對傳統戲的創新演繹,都得到了業界的認可與觀眾的喜愛。通過劇目,也培養、鍛煉了許多優秀的京劇人才,為重慶戲曲界添磚加瓦。”

  梨園一家,同宗同源。在“梨園一家”篇章中,“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文華獎得主程聯群,梅花獎得主劉露、周利等等戲曲名家也紛紛登&,為戲迷們獻上了精彩的演出。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更是唱起了京劇,為觀眾帶來了父親(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沈福存)的拿手選段《玉堂春》。

  演唱會上,張軍強與多年的老搭檔程聯群再度演出了《坐宮》。程聯群説:“我與張軍強搭檔了17年,他對京劇藝術有着執着的追求。從藝50年,酸甜苦辣都有,但是他堅持了下來。50年,只做一件事情,並且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太不簡單、太不容易了,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桃李芬芳 賡續京劇之樹常青

  五十載之跌宕起伏,五十載之汗淚揮灑,五十載之心血殆耗,張軍強將畢生都投入到了京劇之中,但他並不會止步。“我接下來仍離不開為京劇服務,將繼續參與到劇目的創作之中,繼續以‘師帶徒’的模式培養年輕一代的京劇演員。”

微信圖片_20220417094327

  對於京劇,張軍強始終認為要守正創新。“創新要在守正的基礎之上,萬變不離其宗,守住‘根本’,而‘根本’就是傳統,包括四功五法、程式動作等,這些都需要代代相傳下去。”因此,張軍強在教導學生時,也非常強調基本功,“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大家的休閒娛樂方式也變多了,可能在專業方面有所放鬆,但是這樣是不行的。你在舞&上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都會體現出你平時下的功夫。”

  除了青年演員的培養,張軍強認為觀眾的培養也同樣重要。“我們的觀眾以中老年人為主,不過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京劇之美。”張軍強介紹,“我們京劇院開設了面向少兒的培訓班,報名的人很多。即使他們以後沒有走上專業的道路,但因為從小就培養了對京劇藝術的興趣,他們也會願意時不時走進劇場、成為觀眾。”

  “如今是京劇發展的大好時候,給演員的舞&以及給觀眾了解京劇的渠道多了很多,我們都應該抓住機會。”張軍強&&,“無論是培養青年一代京劇演員,還是培養京劇觀眾,我都要不斷地去學習、挖掘、整理,讓京劇藝術薪火相傳。”(文/徐雲卿)

  (本文圖片由重慶京劇院提供)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577359